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论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742
陈珊珊

  摘 要:何为学习能力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途径、技巧、习惯、方法、效果等。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本文以音乐审美感知、演唱、音乐评价与创造力几项主要能力构成,循序渐进探讨声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声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41-01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长期开设声乐公益培训,学员大多数没有声乐基础,本文作者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自己独特体会和思考。本文以成人声乐初学者为教学对象,从声乐教学音乐审美感知、演唱、音乐评价与创造力几方面能力的培养,探讨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音乐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其它音乐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之美,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这一切美的表达都要在演唱者审美思维的指导下逐一完成。因为在歌唱活动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她)即是一个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妙的声音,只有演唱者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绪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才能使音乐作品的价值得以体现,才能使听众从中获得美的感知和享受。

  (一)以情为本是歌唱艺术的基本原则

  “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是我国传统唱论中重要的美学思想,基本情绪和精神特征是情感表现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外形,后者是内涵。在演唱实践中,歌唱者是表演者、创造者,这就要求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和对情感的准确把握。通过联想和想象唤起生活体验,从而使情感表现的精神特征激发出来,渗透到优美的声音中去,这是歌唱艺术的基本原则。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审美感觉

  真情实感是歌唱情感表现的基础,唱歌唱情是声乐届普遍认知的艺术追求。演唱者的真情实感是声乐情感审美表达的重要特征。在演唱过程中,把自己化为作品中人,用真情实感去体现人物的情感,从而去点燃观众情感的火花,这样的情感表现才具有艺术感染力。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真情实感,才能震撼观众的心灵。

  音乐审美感觉是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开端,是培养和发展音乐审美能力、获得音乐美感享受的根本。学生如果不积极主动地接受音乐的直接作用,就不可能感受出音乐中的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音乐美感能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是至关重要的。

  (三)丰富的想象力是歌唱审美能力的内在展现

  想象是歌唱者对歌曲的表达和审美体验的桥梁。欣赏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助于建立、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欣赏美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于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审美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题材、体裁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学习,才能全面提高演唱者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演唱者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影响演唱者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终对自身歌唱起到启发性作用。音乐欣赏是综合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为一体的审美实践活动,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欣赏,演唱者很容易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中受到培养和熏陶。因此欣赏在培养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演唱能力的培养

  声乐集体课中的音乐演唱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歌声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它與学生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是分不开的。

  歌曲演唱是一项高级的、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具体的说就是高级思想与情感表现以及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怎样训练学生演唱是很重要的。

  1.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即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自然前提,又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果。有效控制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表现欲望顺利发挥作用的基础。在舞台表演时,由于心理素质不过硬而产生强烈的紧张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声乐表演。应该从生活中不断调节、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2.在表演技巧上进一步加强训练,稳定演唱水平,牢牢的打好声乐基础。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表演机会,使学生适应舞台环境。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利用歌唱比赛激发竞争情绪,允许犯错误,使学生经受得起意外和失败的压力,并及时改正错误。加强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让歌唱表演欲充满学生的心田。

  三、音乐评价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音乐教育的目的则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贯穿着声乐课的整个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从以下两点着力:

  1.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帮助他们从各种限制和束缚中解放天才、释放潜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发挥音乐创造力的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歌曲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表现方面进行创造性发挥。如:节奏的即兴发挥、对完整的歌曲即兴演唱、对不完整歌曲即兴创作旋律并演唱、对歌曲进行变唱等创造性表演。在这些创造性活动中教师尽量要求学生在演唱中有多种尝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构建创造性的评价机制。创造性评价机制是指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评价机制。评价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坚持激励和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学生的创造性是激励和鼓励出来的。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和谐发展。

  四、学习兴趣、态度对音乐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师要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就必须要了解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发展音乐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加以克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音乐知识累积和默会学习的程度都是影响学生发展音乐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推动一个人探求新事物,从而形成能力的精神力量,也是影响能力发挥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如唱各种音阶、音程、母音来实施对人体发声器官的训练,长时间反复这样练习,往往又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正如我国一句名言:“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要克服声乐学习中的厌烦心理,学生便要始终有意识地保持興奋的心理状态,用想象去塑造人声,用感觉去体验人声,用情绪来表现人声,把最单调的音阶练习化为内容、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歌声。兴趣可以使人从练唱每一个音符起就有对音乐的美好感觉,有解释音乐的欲望,激发探索的精神。人有了这种主动性,便会发现在单调的练习中潜藏着许多新颖的内容和活泼多变的表现方式。一个有学习兴趣的人,会以极大热情投身于学习活动中,能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学习的目标,相反,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则不求甚解,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学习问题。实施音乐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寻找他们能接纳、不抗拒的事物,并从共同的话题入手,多寻找音乐、艺术和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承担学习责任,培养学习兴趣。责者任也,任者负也。责任也可以理解为压力,一定的压力对人是一种动力,学习责任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学习中的责任,一是毕业之后的责任。在学习中兴趣固然非常重要,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责任是兴趣的支柱。学生会为了完成责任而对学习产生间接兴趣。

  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积跬步以行千里的积累。因而,探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最大程度发挥声乐教师决定性作用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周冠生.素质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