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沃土上生息繁衍,到战国早期,今弥渡地域内已有较为广泛的人类活动,属于“耕田,有邑集”的农耕民族,境内现存有多处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和出土的战国铜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弥渡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白子国都胜概民族文化,南诏铁柱标绩全滇”,从明代歌仙李三姐的咏唱到清代师范的《山歌九章》,以及龚渤、谷际岐、李彪(清代弥渡四大名人),大量的诗词歌赋到丰富的洞经古乐和彝家山歌等等,这正是构成弥渡“名曲之乡,民歌之乡,花灯之乡”的文化沃土和摇篮。2000年弥渡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花灯灯之乡。
弥渡是云南花灯的发祥地之一,它与昆明花灯、玉溪花灯构成云南花灯文化的完整体系。弥渡花灯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弥渡县志》载:“弥渡花灯源远流长,灯从唐朝起,戏从唐朝来”。明《赵州志。民俗》载:“元霄多于飞来寺烧香,弥渡则聚太平山或铁柱庙或温泉,夜则张灯结彩踏歌为乐”。清师范著《滇系》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然仅自十三至十五日而止”。证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六是弥渡的花灯盛会并传承至今。唐朝时期,弥渡一直是南诏王国的腹地,《蛮书》载南诏境内各民族“俗好饮酒歌舞”,在被誉为“南天瑰宝”的绘制于南诏末帝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8年)的《南诏图传》,三大主题之一的“铁柱祭”中,有罗盛参与白王张乐进求在铁柱祭天时“芦笙赛祖,毡帽踏歌”的描绘。而祭天的铁柱就是今弥渡境内“维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十四日癸丑建立”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证明这一时期,弥渡已有了广泛的民间歌舞活动。
弥渡的民歌、山歌、花灯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滇西古代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贯穿弥渡全境,密祉文盛街古称“马食铺”,就是古道上往来客商、马帮歇息的重要驿站,是中国古丝绸之路通往南亚的古驿道要冲。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文化发达,农耕经济繁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山歌小调甚多,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自然形成。作为南诏腹地的弥渡,在公元749年-754年,唐南诏年间爆发的“天宝战争”中留下的散兵游勇和后来元世祖统一云南时留下的蒙古军和回回军,以及明洪武年间平西王沐英的定西岭战役和明清两代实施的军屯、民屯、商屯活动。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和苍劲古朴的黄河文化,正是由于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融合,使弥渡的民歌、山歌、花灯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华,独具特色。
清末至今,花灯成为弥渡村村寨寨、男女老少喜闻乐见、人人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到了弥渡坝,村村有灯班”的民谣,正是弥渡花灯群众性的真实总结。一方面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花灯也吸收和应用了白族和彝族歌舞的某些部分,形成了弥渡花灯的“独特性”,如密祉灯班长于唱工,腔调柔软圆润;马房灯班的折子戏表演认真,故事生动;姚芹灯班善于歌舞,崴步轻盈;苴力灯班重视讲口,字白幽默滑稽;牛街灯班,花灯调中吸收了不少的彝族山歌和打歌调的音型和节奏。另一方面,全县涌现出了段泰山、欧阳增辉、白贵、毕国相、白朝俊、吴平仙、袁敏等一百多名有影响、有成就的花灯艺人。有据可查的从清乾隆初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二百多年间,弥渡花灯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口传身教,涌现剧目、唱调歌舞近两百来个(曲)。
新中国成立后,省委派出省文化系统的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弥渡帮助土地改革,他们组织艺人学习、收集、整理弥渡花灯音乐资料和传统剧目,帮助县花灯剧团四次参加省文艺汇演、一次上北京演出。那时,总政文工团、国防文工团、省歌舞团、省花灯剧团、0924部队都先后到弥渡采风,体验生活,帮助弥渡整理改编了许多剧目,推向全省、全国。最令弥渡人民难以忘怀和深深感谢的是欧小牧、袁留安、杨放、尹朝、黄虹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到弥渡后,汲收了弥渡民间文化精华,把优秀作品《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四大花灯民歌名曲推向全省、全国,推向世界。与此同时,在中央及省州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帮助下,农村的花灯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到上世纪60年代,弥渡县的花灯演出队(灯班)已发展到三百多个,人员上万人。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全县城镇、农村到处都是舞狮耍龙闹花灯,街头巷尾、田坝院场成了花灯的海洋。而狂欢两天两夜的密祉元霄灯会,则被誉为“东方狂欢节”,20个自然村20个灯班,参加表演人数近5千人,观众达3万人以上。毫不夸张地说,就是除了不会动的老人和小孩,几乎全民皆演了。到80年代,随着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和保护的加强,在弥渡收集整理到的花灯、民歌、山歌曲调达到500多首(曲),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弥渡花灯音乐舞蹈集》,共收集弥渡花灯音乐曲调、舞蹈528首(曲),在这众多的花灯和民歌中,无论从调式、音型上随处都可找到《小河淌水》的影子。另外,从弥渡的方言、口语中,也能找到《小河淌水》的影子。《弥渡县志》载弥渡县常用方言词汇中就收列了如:白生生、红通通、黑洞洞、亮汪汪、甜蜜蜜、苦滴滴、清汪汪等很多的重叠式方言形容词。
弥渡浑厚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孕育《小河淌水》词曲的沃土和摇篮。
(为弥渡民歌《小河淌水》版权之争而作)2006.8.9
弥渡是云南花灯的发祥地之一,它与昆明花灯、玉溪花灯构成云南花灯文化的完整体系。弥渡花灯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弥渡县志》载:“弥渡花灯源远流长,灯从唐朝起,戏从唐朝来”。明《赵州志。民俗》载:“元霄多于飞来寺烧香,弥渡则聚太平山或铁柱庙或温泉,夜则张灯结彩踏歌为乐”。清师范著《滇系》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然仅自十三至十五日而止”。证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六是弥渡的花灯盛会并传承至今。唐朝时期,弥渡一直是南诏王国的腹地,《蛮书》载南诏境内各民族“俗好饮酒歌舞”,在被誉为“南天瑰宝”的绘制于南诏末帝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8年)的《南诏图传》,三大主题之一的“铁柱祭”中,有罗盛参与白王张乐进求在铁柱祭天时“芦笙赛祖,毡帽踏歌”的描绘。而祭天的铁柱就是今弥渡境内“维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十四日癸丑建立”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证明这一时期,弥渡已有了广泛的民间歌舞活动。
弥渡的民歌、山歌、花灯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滇西古代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贯穿弥渡全境,密祉文盛街古称“马食铺”,就是古道上往来客商、马帮歇息的重要驿站,是中国古丝绸之路通往南亚的古驿道要冲。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文化发达,农耕经济繁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山歌小调甚多,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自然形成。作为南诏腹地的弥渡,在公元749年-754年,唐南诏年间爆发的“天宝战争”中留下的散兵游勇和后来元世祖统一云南时留下的蒙古军和回回军,以及明洪武年间平西王沐英的定西岭战役和明清两代实施的军屯、民屯、商屯活动。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和苍劲古朴的黄河文化,正是由于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融合,使弥渡的民歌、山歌、花灯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华,独具特色。
清末至今,花灯成为弥渡村村寨寨、男女老少喜闻乐见、人人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到了弥渡坝,村村有灯班”的民谣,正是弥渡花灯群众性的真实总结。一方面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花灯也吸收和应用了白族和彝族歌舞的某些部分,形成了弥渡花灯的“独特性”,如密祉灯班长于唱工,腔调柔软圆润;马房灯班的折子戏表演认真,故事生动;姚芹灯班善于歌舞,崴步轻盈;苴力灯班重视讲口,字白幽默滑稽;牛街灯班,花灯调中吸收了不少的彝族山歌和打歌调的音型和节奏。另一方面,全县涌现出了段泰山、欧阳增辉、白贵、毕国相、白朝俊、吴平仙、袁敏等一百多名有影响、有成就的花灯艺人。有据可查的从清乾隆初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二百多年间,弥渡花灯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口传身教,涌现剧目、唱调歌舞近两百来个(曲)。
新中国成立后,省委派出省文化系统的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弥渡帮助土地改革,他们组织艺人学习、收集、整理弥渡花灯音乐资料和传统剧目,帮助县花灯剧团四次参加省文艺汇演、一次上北京演出。那时,总政文工团、国防文工团、省歌舞团、省花灯剧团、0924部队都先后到弥渡采风,体验生活,帮助弥渡整理改编了许多剧目,推向全省、全国。最令弥渡人民难以忘怀和深深感谢的是欧小牧、袁留安、杨放、尹朝、黄虹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到弥渡后,汲收了弥渡民间文化精华,把优秀作品《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四大花灯民歌名曲推向全省、全国,推向世界。与此同时,在中央及省州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帮助下,农村的花灯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到上世纪60年代,弥渡县的花灯演出队(灯班)已发展到三百多个,人员上万人。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全县城镇、农村到处都是舞狮耍龙闹花灯,街头巷尾、田坝院场成了花灯的海洋。而狂欢两天两夜的密祉元霄灯会,则被誉为“东方狂欢节”,20个自然村20个灯班,参加表演人数近5千人,观众达3万人以上。毫不夸张地说,就是除了不会动的老人和小孩,几乎全民皆演了。到80年代,随着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和保护的加强,在弥渡收集整理到的花灯、民歌、山歌曲调达到500多首(曲),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弥渡花灯音乐舞蹈集》,共收集弥渡花灯音乐曲调、舞蹈528首(曲),在这众多的花灯和民歌中,无论从调式、音型上随处都可找到《小河淌水》的影子。另外,从弥渡的方言、口语中,也能找到《小河淌水》的影子。《弥渡县志》载弥渡县常用方言词汇中就收列了如:白生生、红通通、黑洞洞、亮汪汪、甜蜜蜜、苦滴滴、清汪汪等很多的重叠式方言形容词。
弥渡浑厚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孕育《小河淌水》词曲的沃土和摇篮。
(为弥渡民歌《小河淌水》版权之争而作)2006.8.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