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先从火把节的来源及意义进行介绍分析,阐明彝族人对火把节的崇敬,并结合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技巧,情感,对彝族乐器的模仿等,用乐曲表现出彝族火把节的优美、静谧到热烈狂欢的整体氛围。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之夜;琵琶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63-01
一、节日背景及创作背景、结构
1.火把节之来源及意义。在久远的彝族地区,有一名为恩梯古慈的天神每年都会向人间征收税,一年他派名为迪沃拉毅的手下来人间收税,但当年人间恰逢灾荒,在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天神还执意收税,于是人们便让一位力大无穷的人火体拉巴与神界抗衡,将迪沃拉毅给杀死了,于是天神恩梯古慈大怒,用了很多手段来让人们不得好过最终都被人类想办法解决,最后放虫来吃人们的庄稼,男女老少都联合起来一起举起火把来抵抗这种侵害,最终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终于将害虫们给烧光,至此以后,人们每年这几天就会燃起火把以示庆祝,祈祷火神保佑,以求来年庄稼丰收平平安安,长久以来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每年庆祝。由此一来,彝族人对火也是十分崇敬,在他们的厅堂正中间会用以摆设火塘,若遇婚嫁必定会由家中长者将火塘请出为女儿家燃起新的火种,预示着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可以看出彝族人对于火的尊敬。火把节不仅仅是一次狂欢,它也具有着神圣性,每年六月二十四都会举行一次莊严的祭祀活动“都次”,这是子孙们与祖先进行沟通的一个媒介。
2.火把节之夜的背景、结构。《火把节之夜》是作者吴俊生先生创作于1979年的一首作品,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批以民族风格为创作特点的作品之一。因为其旋律优美节奏动感,技术创新广为演奏者及观众所喜爱。作者去到彝族聚居地采风参加了火把节,被节日热烈气氛所感染而作,采用E、A、D、G(1=D首调)的特殊四度定弦及挑轮、夹扫、滑音、打音、带音的运用,刻画出了火把节之夜从优美、静谧到酣畅淋漓的一幅热闹场面。《火把节之夜》是一首三段式乐曲。【慢板】优美的旋律刻画出浓浓的彝族风情,让人心中充满期待。【快板】欢快而激烈的快板,通过对节奏重音的运用和夹扫技术的配合,烘托出了男女青年欢快歌舞的场景,逐渐将气氛推入高潮。【尾声】在热闹的歌舞之夜后由慢慢回到平静,模仿了彝族乐器巴乌安静的声音,渐渐远去。
二、琵琶对彝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1.定弦的创新。众所周知,琵琶的基本定弦为A、D、E、A四二度定弦,然而作者吴俊生大胆进行四度定弦将其改变成E、A、D、G。由此扩宽了琵琶的音域,相应的在和弦、指法方面也有一定改变,让其更具有民族性。
2.节奏节拍。乐曲的45~48小节处为了乐曲进展的需要由最初的3/4拍过渡到4/4拍停留在sol音上无限延长,进而转2/4拍进入新的篇章。刚开始时给人以轻歌曼舞的想象,一切都是那么柔美,随着节拍的转变给人们许多时间去享受这一刻的愉悦,仿佛想让时间停留……突然气氛转变彝族男女青年开始展现出他们奔放的情绪,X XX OX OX节奏型的转变轻快、谐谑的律动感明显的刻画出了人们手持火把手舞足蹈的舞蹈拍点。乐曲59~68小节,乐曲旋律运用顶针的方式节拍1/4与2/4拍相互交错,从旋律到节拍都呈现出轻快、愉悦的气氛。
3.彝族民族调式借用。彝族民族民间音乐中羽调式的运用是最具特点的,作者吴俊生也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特点。乐曲1~30小节是B羽调式,是慢板部分。彝族姑娘与小伙子们在火把面前谈情说爱,愉快而甜蜜。乐曲31~115小节转变成E羽调式,进入热情奔放的欢歌热舞的快板阶段渐渐气氛高涨进入高潮阶段。乐曲158~211小节又回到B羽进入尾声部分,慢慢人们散去只留下了静谧的夜晚。
三、乐曲中琵琶技巧的运用及民族乐器的模仿
乐曲中运用到了滑音、打音、带音、夹扫、挑轮。再慢板中遥指配合着滑音的运用尽显出优美宁静的夜,在快板前滑音再一次出现,此时刻画出的是诙谐、轻快的气氛。打音与带频繁的作为装饰音出现在此曲中,增添了不少彝族民间音乐特色。夹扫的出现是此曲中最热闹的一段,抬起小臂以最快的速度将四根弦一并扫过,配合着明朗热闹的旋律用来刻画此时彝族人民围着火把载歌载舞进入高潮的情绪最为不过。三个声部的运用在琵琶中较为少见,双弦轮加上挑轮三个声部的叠加,将浓浓的节日气氛熏染,体现出作曲家高超的音乐素养。
口弦是彝族特色乐器之一,它是一种长两寸宽五分,中间雕出一小齿的竹片,两端栓有棉线,利用中间小齿的弹动及口型的变化,可以弹出不同的声音。它是彝族青年男女用之谈情说爱的工具,彝族小伙为了展现自己技艺,会在口弦上刻画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用来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定情信物,姑娘也会将其挂在胸前作为纪念。口弦音与音之间的转换与琵琶的滑音很相近,作者便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特点,用滑音来表现口弦的音色。
巴乌是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件吹管乐器,它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指孔,在吹口处按一个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人们都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传统的巴乌,音域窄,在个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与说唱,在彝族,人们在放羊或晚间也常吹起巴乌自娱自乐。在此曲中作者运用遥指模仿巴乌低沉的音色并配合左手的滑音来营造出细腻而优美的感觉,让人沉醉于这样美好的节日气氛中不想结束。
参考文献:
[1]刘尧汉.彝族文化研究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