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在东北地区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生存出现危机。针对东北大鼓传承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是保护和传承东北大鼓的长久之计。
关键词:东北大鼓;传承人;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59-01
一、东北大鼓历史源流及艺术特色
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员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清末民初出现了女演员,自操鼓板击节,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称为“女大鼓”,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随着地域、风俗、人情的不同,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调、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和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各派均有特长,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风格迥异。东北大鼓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约200段,今存约150段。可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三类。子弟书段大多取材明清小说与流行戏曲,唱词高雅、富有文采,少数作品反映清代现实生活。三国段中有写刘备、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的曲目。草段是民间艺人编演的通俗唱词,题材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大鼓又创作出很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曲目。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东北大鼓现状及传承的意义
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东北大鼓发展到鼎盛时期,从业人员众多,在沈阳的各茶楼、北市场、小河沿等地,到处都能听到东北大鼓,在东北人民群众中影响巨大。建国后,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以及近些年来电视、网络及其他娱乐形式的普及,东北大鼓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与繁盛时期相比,如今东北大鼓的发展现状堪忧——目前,这一曲艺形式除了一些有兴趣、或者曾经专业从事过的老人,少有人学习。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在沈阳,基本没有演出东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圍,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最年轻的艺人也年近花甲,大部分学生都转行了,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东北大鼓的听众大批转移,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东北大鼓处于濒危状态。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北大鼓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鼓曲中是十分珍贵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东北大鼓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东北大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区艺人的生存现状大体可分为三类:(1)大多数艺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2)进城务工;(3)少数艺人演出和授徒,并获得经济收入。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基本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中学毕业的也很少。这一点严重地制约着东北大鼓的提高。其次,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方面非常滞后,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的计划和方案缺乏规范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随意性比较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也被提上议事日程。200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设“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走入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的“东北大鼓”传承人。另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却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也缺乏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导致许多工作甚至面临着前功尽弃的结局。
四、东北大鼓的人才培养策略
首先,重视师徒传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俗称“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世袭传承和社会师徒传承两种类型。这种模式是东北大鼓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这种传承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保护传承人的力度和投入,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生计保护,为传承人提供支持和服务,使得老传承人无忧传承、年轻一代积极参与传承。其次,扶持高校理论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聚集有大量的理论、实践、管理型人才,东北大鼓的传承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好这个有利的平台。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培养东北大鼓传承人才,从而推动东北大鼓保护与传承的良性持续发展。最后,倡导群众业余爱好型人才培养模式。东北大鼓生长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活态性”。使东北大鼓传承不衰的强大动力在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融入到日常生活。因此,积极倡导群众业余爱好型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保护和传承东北大鼓的一个重要途径。
东北大鼓已经成功申遗,但是,从目前的濒危状况看来,必须像呵护婴儿那样,对现存的艺人加以保护,制定合理的东北大鼓传承人才培养方案,采取积极有效的培养策略,充分发挥上述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确保东北大鼓传承人才薪火相传。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