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本词话被称为“清末三大词话”,三大词话对苏轼与辛弃疾词的评论也形成了近代人们对“苏、辛词”认识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清末三大词话;苏轼;辛弃疾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52-0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主体词学思想是“沉郁”,他认为沉郁是词的本原,从中透出的情感是温柔敦厚的。本原说是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论词期间的核心观点。《白雨斋词话自序》中说:“撰《词话》十卷,本诸《风》、《骚》,正其情性,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引以千端,衷绪一是。”
在这样的核心词论下,陈廷焯对于苏辛词,不再是前人贬斥苏辛词非正声的态度,而是反复强调苏辛词才是正声。他撇开前人婉约、豪放相争的成见,称张惠言《词选》“以苏辛为正声,却有巨识”。《白雨斋词话》中称:“宋词有不能学者,苏、辛是也。国朝词有不能学者,陈、朱是也。然苏、辛自是正声,人苦学不到耳;陈、朱则异矣。”他明确提出将苏辛作为正声,是对苏辛词极高的肯定。
况周颐所做的《蕙风词话》,主要针对清末词坛的轻空浮滑,粗率空疏,提出了“重、拙、大”的理论,卷一即明确提出:“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他倡导用质朴致密的手段,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并形成一种含蓄蕴藉的意境。
基于以上的词学观念,况周颐对苏辛词亦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东坡、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初学看之,但得其粗率而已。其实二公不经意处,是真率,非粗率也。”对于历来被批评的苏、辛词形式格律粗率问题,况周颐做了反驳,指明不应用粗率来形容序、辛词作,而应该认识到苏、辛词因为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应被视为真率之作。“秀在骨”“厚在神”,自然不应只抓住他们的“不经意处”,简单的否定苏、辛的作品。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论词观点表述明确清晰,批评词人也是爱憎分明。《人间词话》篇幅虽然不长,但是论及的概念和词人却很多。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客观诗人与主观诗人,隔与不隔等等概念都出现在《人间词话》中。但王国维最核心的理论还是“境界”。
《人间词话》中称“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辛弃疾在胸襟抱负、作词风格上明显迥异与南宋词人。王国维论词常常是将辛弃疾作北宋词人对待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品评了非常多的词人,苏辛词在王国维心目中皆属于第一流的词人。
北宋词人中,苏轼是获得王国维品论最多的词人之一,在整部《人间词话》中,王氏对东坡词几无贬语。他首先在批评苏轼《水龙吟》咏杨花的一词时,充分肯定了东坡的咏物词,借以肯定东坡的才分。王国维非常重视词人的天分,认为“才之不可强加也如是”。然后用“旷”来评定苏轼的词作,称苏轼的词作“有篇有句”、“雅量高致”,是“词中之狂”。在作品与人品的各个方面,都给予苏轼一流的评价。
总而言之,陈廷焯评辛弃疾为:“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沉郁”说在将作品的思想风格与作者的思想風格结合起来方面有所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造成艺术风格的单一与词旨流于晦涩的弊端。但在品评苏、辛词方面,陈廷焯突破了婉约豪放的成见,给予苏、辛词极高的评价,推崇家国之作,在推尊词体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况周颐受传统艺术精神影响更大。在《蕙风词话》中,时时透露出他受儒家伦理、道家自然甚至是禅宗的精神的影响的因素。其词论偏于主观评价。而且在词学批评上较为保守,品评词人态度不若王国维明确,对许多大词人都持肯定态度。况周颐对苏辛词也持肯定态度,并且从学养方面对苏、辛做了分析,这是其他词话没有的。况周颐作为一名词人加词论家,一生致力于词,比陈廷焯与王国维,他在推尊词体方面用力更多。可惜较为传统保守,现代意识与革新意识不足。
王国维《人间词话》受西学影响。王国维对西方哲学甚为服膺,特别是康德与叔本华这两位哲学家,常常出现在王国维笔下。他的作品与同时代词论相比,西方哲学的印记非常明显。《人间词话》是超功利的,艺术美学意味浓厚。他标举的意境说,是一种各种因素交融的精神体现。他研究诗词史、品评词人得失都严格从“境界”出发,因而观点明确,爱憎分明,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国维认为苏、辛词高明在境界高。他认为好的词人,天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不同于况周颐重视后天的学养,王国维认为天赋在艺术作品成功与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三位词论家从自己的词论出发,都突破了婉约、豪放的成见,对苏、辛词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对苏辛词的看法是词论家对词学源流发展的认识的一个重要体现,但也应该看到因为苏、辛词作的差异,词论家对二人词作有不同的评价。并且词论批评受词作语言、意境、内容、格律等各方面影响,对苏辛词的态度也不能简单囊括词论家对豪放词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陈廷焯(清).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上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3.
[2]况周颐(清).蕙风词话辑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