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一个核心范畴,“清”概念自先秦时期就开始存在,经过了汉魏时期的定型发展,唐宋时期的繁荣,明清时期的延续,一直到今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艺术和文学中,并且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清”概念内涵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而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它的内涵意义,并探究它与人的精神世界、生存理念、生存状态、人生境界等的关系。
关键词:清;内涵;审美
中图分类号:B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258-02
“清”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同时期对于“清”内涵的理解有许多共通之处,只是不同层面的“清”有着不同的内涵意义。就“清”的发展、形成、成熟而言,不同时期,人们赋予它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义是不一样的。但这些审美意义都基于原义中“清,朖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说文解字》)。这里说的“清”指水的清澈澄明之状。而后人们引申,凡洁曰清。并把“清”的内涵大量运用于文学艺术的审美、人的精神境界等各个层面的表达。
一、“清”的含义的发展演变
关于“清”的审美含义,秦汉时期多见于先秦诸子和汉魏各家的哲学、文学著作之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内涵的发展已逐渐完善,作为审美范畴被确立。唐宋之后,它的意义逐步固定了下来。
(一)“清”的单义
就现有的典籍资料来看,最早对“清”做出解释的是《尚书》,它把“清”与“直”相联系,认为二者互为前提。就其含义来说,先秦诸子典籍的论述中,“清”多数用来指具体的事物、对象的状态。这也就影响了后世对“清”含义的理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清”主要指物性,也可指人性
以“清”作为某事物的自然属性,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意识的丰富,在事物自然属性中赋予一定的人性审美意义。比如人们用“清” 来描述的对象通常有清天、清风、清月、清秋、清露、清江、清水、清涧、清波、清泉、清流等,突出自然之物的澄明、干净与清新。比如用来描绘与人相关的对象,如清言、清思、清辭、清歌、清诗、清趣等,在这里人们用“清”来表达和人相关对象的审美感受,突出感受的清新之味。有时人们也会用“清”来表达对一些社会现象、政治问题、生活状态、行为操守的感受和看法,如清政、清心、清德、清士、清廉、清志等。
无论用“清”来指物性的“清”,还是指人性的“清”,都源于“清”的最早本义,而“清”的本义根源于人们对水的体认和感知。
2.清”作为“道”之本性的显现
就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言,儒道二家思想既相互对立又兼容并包。当然,其对“清”内涵的表述和认识,更多地会带上各自的不同色彩。儒家经典中的“清”更多的被赋予了伦理道德之意;而从道家来看,“清”更多的涉及到清白、清明,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清”概念或范畴的主要渊源。如《庄子.至乐》中记载的“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在道家思想看来,“清”是“道”的本性显现。所以,“清”与道家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的。
(二)“清”的复义
随着秦统一六国,汉的繁荣,魏晋人精神意识的高度自觉,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也异常活跃,简单的“清”或“清明”、“清净”之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所以,与“清”相关的新的复义或合体范畴出现,使得“清”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的用来表达审美风格,有的表达创作特色,还有用来表达人的品行、德性。只是彼此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风格,有的侧重境界,有的侧重创作,有的侧重鉴赏,还有侧重人性、品行、德行的。如清劲、清健、清道、清醇、清婉、清新、清峻、清畅等。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清”的内涵
先秦时期的“清”多是一种主体性经验,并未形成系统的审美概念或范畴。而到了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使得“清”成为审美范畴在这个时期被确立。于是,作为审美范畴的“清”有了不同层次与内涵。
(一)哲学层次的“清”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清”的内涵更是与道家思想分不开,这就使得“清”内涵有了哲学意味。
道家思想中,《老子·三十九章》中记录“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并且还提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天地万物都与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宁静,“一”是“道”所生。由此可见,“清”与“道”有着最原初的关联;清与“道”一样,是生命哲学的原初。而后,在道家思想中,“清”和“静”便经常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正如同《文子·道原》中说到的“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这里的“清”和“道”是相通的,其生命状态是纯粹素朴的,是复归本真本性的。
另外,“气”这个概念也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术语,而“清”与“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四十二章》中有记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是阴阳之气相合则生万物。所以,“气”似乎成了原始文化中的万物之本,生命之源。而“清”与“道”的相通,“道”与“气”相通,故而,“气”与“清”也是融合的。如干宝《搜神记》的描述“天有五气,万物化成。木清则仁,火清则礼,金清则智,土清则思。五气尽纯,圣德备也。木浊则弱,火浊则淫,金浊则暴,水浊则贪,土浊则顽。五气尽浊,民之下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哲学层次上,“清”更多地表达出人们对自然万物本源状态的一种体认。
(二)人生审美层次的“清”
尚“清”人格一直都是我国古代社会士人理想人格的追求,尤其在魏晋时期较为风靡。而士人则有“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之分,故而他们对“清”的人格追求也是有着不同的追求范式。
1.“以清治国”与士人的自我淡化
士人常以天下为己任。而在汉魏时期,以“清”治国则成为当时士人或国家的治官理民的重要方略。他们极为推崇黄老之学,效仿“清静无为”的政治模式,提倡为政要务清简,反对浮华繁琐,上下关系和谐,百姓与世无争,“天下清静”。这种无为的审美意识形态则使得士人治世是“清静无为”,而自身的处世态度则是淡出政事,远离官场,清幽高远以处江湖之远。
2.清议的转变和士人的刚正不屈
先秦时期的“清”是单一的意识形式,而到了汉魏时期,“清”则更多的开始影响世人的生活与审美。就连汉末的清流兴起,都是以“清”为准则来选拔官员,即“清议”。“清议”就是指乡里对士人的舆论品评,常常采用风谣或题目形式,以简洁语言概括人物特点,或作出恰当的比喻,内容则是具体的。这不仅使得达官贵族们接受了平民百姓的监督,也使得官员人才的选拔更为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士人把“清”作为自己人格塑造的目标,面对世俗和强权,表现出自己的刚正不屈。
3.士人大兴清谈的审美化生活
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大肆盛行,使得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思想极为自由、解放,使得这个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精神追求最为自觉的时代。也正是由于士大夫们的清谈生活,才能使得当时世人的审美心态、艺术创作都极富审美化。但是清谈的内容是超乎现实的,主要探讨精神世界的随性自由,其行为是放浪形骸,均为形而上的,是远离世俗生活的。同时这一时期尚“清”意识也从政治领域趋于审美领域和社会领域。我们可以透过《世说新语》来看当时“清”的影响。书中有80多次提到“清”,有“清言”、“清露”、“清流”、“清气”等,还有专门的篇目是以“清“为准则,来对人的行为、举止、容貌、言谈等方面进行品鉴。
另外,魏晋时期由于受到尚“清”意识的影响,文人开始将尚“清”这种精神追求寄于山水自然間,天地与人合为一体。如谢灵运的山水诗,通过取境之“清”,造句之清来凸显山水的灵动之气和清秀之美。而诗中描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山水自然,更多的蕴含了文人们的心灵追求,人生情怀和人生理趣。这是人性最本真的自我展现,是无欲无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三)艺术层次的“清”
随着魏晋思想的活跃与自觉,艺术创作也丰富多样。对于尚“清”意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文学创作或文学风格或文学鉴赏中,提倡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或审美品位。例如胡应麟《诗薮》中曾说到“清者,超凡绝俗之谓”,说的是诗歌要达到“清”的境界,则有内容的超凡绝俗和语言的质朴纯净。这是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
2.在书法上主张的是“翔飞厉水,清波涟漪”。中国的书法,自古就将字体与个人的主体性、精神融为一体,书法的形态表达着书法家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而“清”则正是古人书法追求所要达到的境界。如卫恒《四体书势》:“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飞厉水,清波涟漪,就而察之,有若自然。”苏轼《杂评》:“《题颜鲁公书<画赞>》: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节栉比而不失清远。”这都不难看出书法笔墨间字体与书法家是融为一体的,它总透露出一种“清气”和“清韵”。
3.绘画方面“清”突出的是气韵的高清。正如苏轼说“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绘画与诗歌一样,重清新自然。而对清新自然的推崇,即对本性的追求,正是尚“清”意识的本质显现。例如韩拙《山水纯全集·论观画别识》记载“画有纯质而清淡者,僻浅而古拙者,轻清而简妙者,放肆而飘逸者,野逸而生动者,幽旷而深远者,昏惧而意存者,真率而闲雅者,冗细而不乱者,重厚而不浊者。此皆三古之迹,达之名品,参乎神妙,各适于理者然矣”。所以说,绘画也是讲求尚“清”意识的表现的,无论是笔墨上的清劲、清逸、清脱,还是画面的意境。
4.音乐中的“清”,重视的是琴、箫、笙中的清音,它是与宇宙之本、自然之本相通的;同时,这些清音还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比如徐上瀛《溪上琴况》中的记录:“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稚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单义的“清”,还是复义的“清”,这种尚“清”意识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扩大其范围。而哲学层面或者人生审美层面,又或者艺术层面的“清”,都是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重要概念。而尚“清”意识却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发展和生活状态。而我们当代人在理解“清”含义时,就是要使我们的人性各个层次都清楚明白,未来清远高明。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刘义庆,刘孝标(校).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胡晓明.诗与文化心灵[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蒋寅.清:诗美学的核心范畴——诗美学的一个考察[A].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C].北京:中华书局,2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