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象派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顺利传入到突然中断继而又大加批判直到最终正名。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辅之以图像分析的方法,简要梳理出这三个阶段在我国人们对印象派的认识,及其对中国油画的影响。希望能对理解当下油画艺术形态的形成有所助益。
关键词:印象派;传播与认知;20世纪中国艺术;留洋学生;油画;批判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254-02
上海分别于2013年策划“19世纪油画精品展·印象派”、2014年策划“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2015年策划“不朽的梵高”展,使得印象派再一次走入公众的视野。轰动的艺展使人不禁想到了2004年的秋天,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精品展”,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当时对此评论说:“倘若要问,对现代中国油画影响最大的欧洲绘画流派是哪个派别?恐怕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印象主义。”①
印象派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顺利传入到突然中断继而又大加批判直到最终正名。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辅之以图像分析,简要梳理出这三个阶段人们对印象派的认识和对中国油画的影响。希望能对理解当下油画艺术形态的形成有所助益。
一、民国时期:接受与欣赏
印象派早期传入中国与日本、法国密切相关。传播途径主要是留洋学生与书刊传播。
(一)日本
日本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来自意大利的教授丰塔内西(Antonio Fontanesi,1818-1882)奠定了学院派油画写实基础,但他离去之后却后继无人。到了19世纪末,留法的黑田清辉(1866-1924年)回国任教带回了接近于印象派的全新画风,可见其代表作之一《湖畔》(图1),使得日本画坛焕然一新。1910年6月,留学日本的李叔同以印象派手法创作作品《朝》(图2)参与展览获得日本极大关注,也因此有人将中国人第一次用印象派手法作画的时间定于此。而作为从日本学习印象派手法的开端的李叔同,因为皈依佛门,此后印象派从这一脉传入中国的任务就落到了后来的留日艺术家身上,以作品为例:如王悦之的《摇椅》(图3),卫天霖的《裸妇胸像》(图4),另外还有丁衍庸、关良、许幸之等人也有拿手之作。
(二)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黎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所以20世纪初自中国往欧洲的留学生都选择去法国。当时法国官方并没有全面认可印象派,但是学院派的艺术家们都不由自主吸收了印象派对光色表现的一些方法。同时巴黎现代艺术运动也如日中天地展开,学院派教授们虽认可现代艺术价值但认为难以教授。在这种情况下,留法学生面临着选择。其中主动接受印象派影响的有颜文樑、林风眠、潘玉良、庞薰琹、周碧初、吕斯百、汪亚尘等,作品例如颜文樑《威尼斯伯爵宫》(图5)。
二、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苏联与阻隔
解放初期,经历了镇压反革民运动、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由于冷战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接近,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全方位向亲密盟友、有“老大哥”之称的前苏联处学习以谋求发展,艺术界也同样亲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疏远日本、欧洲等资本国家。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尽管中苏关系恶化,中國美术界仍然跟随着前苏联美术界的思路在前进,中国油画基本呈现出全盘“苏化”的艺术面貌,并从苏联处间接受到印象派的甚微影响。到了文革十年,因为“四人帮”对文艺政策的错误干扰,“印象派”陷入了深渊之中,美术界完全由“红光亮,高大全”的审美趣味所统治。总的来说,除文化大革命那段时间之外,中国美术界在50-70年代这个阶段对于印象派的主流认识,直接受到了苏联在20世纪初到70年代对于印象派讨论的影响。此时苏联的油画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就印象派是否为现实主义分为两派开始讨论,以印象派是反现实主义占上风,并认为是资本主义腐朽产物,号召苏联艺术家们在艺术中抵制它。
在国内美术界也有对应的代表人物,以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江丰和中央美院教授王琦为首的一派认为印象主义不是现实主义,他俩分别撰文,随后得到当时《美术》杂志以刊载苏联专家相关否定观点予以支持。另外一派以中国美院教授金冶与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许幸之为代表,他俩在195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下也分别撰文与江王两人形成观点对立。但是在随后的1957年到1958年的反右、双反、整风运动,印象派被扣上了“颓废形式主义”、“唯心主义”“反现实主义”、“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客观主义的方法”、“腐朽反动”等帽子,变得“声名狼藉”。
但在这个时间段里的油画作品中,可以见到许多印象派的影子。例如著名油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图6),画面用色透亮明净,光感十足,位于视觉中心的红衣少女,既与天空颜色形成冷暖对比,又被周围姑娘的衣服颜色衬托着,表现了一种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和人们对劳动的热爱之情,给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灵冲击。作品中对光和色的处理可见印象主义的影子。又例如颜文樑在1962年创作的《七宝塘桥》(图7),充分体现了他深谙印象派对光色表现的精髓,用色微妙而富于变化,笔触细腻又活泼。他独创的“扫掠”技法使得颜色过度自然,非常具有真实感和氛围,在有限的画上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解禁与正名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社会氛围渐渐开始恢复生机活力,我国放宽了对于文艺的控制,也增加不少了对外的交流。在此背景之下,印象派能够解禁与正名主要归功于展览与书刊印刷。
首先是1978年举办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作品展览”,展览涵盖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野兽派的80多件作品真迹,让中国美术界重新关注起了印象派。其次是1979年的夏天,由中国美协会北京分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组织的、在中山公园里举办的“法国印象主义绘画图片展”。然后1982年美国私人藏家在中国美术馆做的印象派绘画小展和1985年举办的“法国近代艺术展(1870-1920年)”,这两个展览都不如前两个展在民间引起的轰动。
引起民众最大反响的莫过于随后在2004年秋天,正值中法文化年之际,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策展人意味深长地在西方众多艺术流派中进行选择了印象派的代表画家的代表作,他在采访中解释了他的用心:第一是因为印象派的地位重要和艺术价值之高,第二个是印象派深受人民欢迎和喜爱,第三是印象派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大部分学生都是临摹印象派画册,所以非常有必要“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印象派”。
在书刊方面,1978年,著名美术史家吴甲丰发表了《印象派的再认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美术史论家杨蔼琪的专著《谈印象派绘画》,而苏联传来了赞叹印象派的新风尚,于是中国美术理论家金冶、邵大箴,画家吴冠中也顺势而为对印象派给予了积极的推介、阐释、正名。1982年,英国的贝纳·顿斯坦的《印象派的绘画技法》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这本书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印象派的技法,给予了画家们非常大的启发。198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公开发行了《印象派画史》。
至此,印象主义的传播、认识、评价开始进入一个正常的语境。人们重新开始思考印象派过去大半个世纪对于中国油画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印象派未来是否还能指引中国油画的发展。
四、结语
在又一波“印象派热”被掀起的今天,该如何处理印象派与当下中国油画的关系又被提出来讨论。
有一些人态度比较鲜明。例如四川美院校长罗中立认为印象派只是在文革后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造型手段来进行表达,后来直到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跟上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而厦门大学的周祥鸣和油画家孙为民认为,中国油画还有很多基础性问题没解决,对印象派的成果尚未研究透彻,“印象派的色彩成果是我国写实油画继续发展空间之一”②。而另外一些人非常冷静,例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维世和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俞晓夫认为必须认识到西方现代艺术自身的巨大危机,對印象派保持冷静的头脑。
笔者认为在当下艺术求新求异的风潮之中,艺术家能够调节好心态上的焦虑,反过头试着从过去的艺术思潮中寻找一些能与当下时代契合的艺术精神,或者能为我所用的艺术语言,未尝不是一种迈向未来的前进方式。
注释:
①邵大篇.印象派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A].中国美术馆.印象派珍品展画集[C]. 2004.
②周鸣祥.印象派的色彩成果是我国写实油画继续发展空间之一[J].美术,2005(02).
参考文献:
[1]颜榴.印象派与 20 世纪中国艺术[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2]包都荣.百年印象与中国油画——印象派对20世纪油画的影响[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杨丽彦.印象主义风格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影响和意义[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罗中立.由印象派画展引发的思考[J].美术,2005(02).
[5]周鸣祥.印象派的色彩成果是我国写实油画继续发展空间之一[J].美术,2005(02).
[6]张桐璐.印象派还能给我们留下什么?—孙为民访谈[J].美术观察,2005(01).
[7]俞晓夫.小议印象派和中国油画[J].美术,2005(02).
[8]郝文杰.论后印象画派艺术思维对中国当代油画意义[J].美术,2005(0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