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宗教祭祀类雕塑之写意性特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942
胡显斌

  摘 要:宗教祭祀类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主体和典型,可以说中国宗教祭祀类雕塑“万变不离其宗”,其一以贯之的总体特征是写意性构思,绘画性造型和装饰性工艺。同时这总体特征又呈现阶段性发展变化,这体现在宗教雕塑的民族化、地域化、世俗化倾向。本文将从写意构思上进行阐述。

  关键词:雕塑;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019-01

  雕塑创作上的构思就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通过艺术形象来体现的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后面还要谈到的造型是将构思的想法具体化地加以表现,造型所展现的具体形象就是构思的结果。中国宗教祭祀类雕塑更可泛化到中国古代雕塑是写意而非写实的。其外形塑造虽合乎视觉真实但不符合物理真实,其重在对形象气质的刻画,试图“以形塑神”,这与西方雕塑艺术以解剖学为基础,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写实,二者不可作简单横向对比,我们可以说西方雕塑是由内向外的张力形式,而中国宗教雕塑是由外向内的包容以形传神。写意是中国古代宗教祭祀类雕塑的首要特征,在雕塑領域,我们可以把“意在笔先”换说成“意在塑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决定了宗教祭祀类雕塑的写意性而非写实?原因有二。

  一、视知觉的简化律

  宗教祭祀雕塑作为视知觉艺术,势必遵从视知觉的简化律,即知觉对对象的把握是整体宏观把握,把握到的视觉影像是物理对象的主要特征即最能体现出知觉对象特有的性质,作为艺术的宗教雕塑是对视觉影像的进一步重构和升华,宗教祭祀类雕塑中膜拜价值占有其主导地位而展示价值居于次要地位所必须要求的特征是合乎视知觉规律——简化律,让顶礼膜拜的众生能够获得佛、神、器物的主要特征为宜,我们但求佛神的存在,通俗点说佛的形象“只要有那么回事即可”,不急于辨认对象的真假、美丑、善恶,能让我们见到对象的主要特征就好,比如一眼就能辨认是佛主还是观音,是天王力士还是菩萨罗汉,是胁持还是单体供养人,因为追求面面俱或是吹毛求疵以求真实客观再现对象带来的只能是谨毛失貌,可以说写意符合视知觉的简化规律,同样可用来解释先秦两汉的大型雕刻虽然古朴稚拙,但同样栩栩如生,妙趣横生,这就是艺术家们对对象主要特征的精确把握,合乎视觉的真实,祭祀类雕塑的功用现在已经不明,颇具神秘色彩,但依据视知觉的简化提炼着实生动活跃,富有生命力。

  中国宗教祭祀雕塑走上学一是遵循视知觉简化的基本规律。名家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小插曲,晋安帝义熙年间,建康(今南京市)瓦棺寺建成一座瓦棺寺。寺内有一幅大型壁画,画的是佛门菩萨人物像,其中的主像维摩诘像的双眼神采焕发,栩栩如生,顾恺之就靠点睛之笔募捐一百万两。泥塑《释迦与罗睺罗》主体像高350厘米,头部的比例略显偏大,但塑像放在台座上后,众生鞠躬拜佛时,向上仰视的佛像顿时肃穆庄严灼灼生辉,略显笨拙的头像让我们视觉克服近大远小的视觉障碍,从而获得对膜拜对象特征的较明确的清晰的把握。总之,宗教形象借雕塑得以传达宗教情感感染众生,其基本造型是符合视知觉简化律以求以形塑神。

  二、为宗教祭祀的雕塑因其旨在表达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决定其作为神性化特征的传播媒介

  为宗教的雕塑重在传达不在于自身的表达,到了明清中后期宗教形象开始背离这一传统是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暂不讨论。宗教祭祀类雕塑有其自身的标准,除了立意的现行框架,除了材质、雕工、上色等项外,佛教雕塑是要能让受众体会到造像的神性化特征端严肃穆,按照佛理,无论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或是其他众神,它们的层次都远远超过世人,没有俗人的七情六欲,少有常人的性格,是超越力量的表现,给人的感觉就是庄严、神圣、博大、祥和等众多神性化的特征。

  要获得神性化特征就得借雕塑这一形象手段为我们知觉所把握,同时雕塑是作为传达众神的神性特征的媒介而存在。神性特征是什么就决定雕塑的旨向何种立意,雕塑作为媒介就传播佛传故事,展现众神形象,不要求有雕塑自身的丰富多彩的创意和新解,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的发展,为宗教的雕塑更多充当的是工具角色,传达佛、罗汉、天王、菩萨等众神的神性特征适可而止,并且随着雕塑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各雕像的模式和概念,唐代继玄奘之后,王玄策曾率团四次出示天竺并带回佛像样式。最著名的是释迦牟尼在成道出求得的“摩诃菩提树像”图样,僧俗引以为楷模,各石窟造像据此为蓝本。这些定制能更好的传达佛像的神性特征诸如佛的庄严肃穆、气宇轩昂、雄浑大气、沉稳厚重,罗汉的睿智聪慧,天王的英武挺拔,这就要求佛像的希求得到传达,佛像的神性特征通过写意得到传达,其所对应的雕塑作品作品也要有写意性,不管是最早由皇室主持开凿的云冈“昙曜五窟”,还是龙门石窟“张家样”的流行,北齐“邺城风格”还是山东青州的“青州样式”,唐初以北周样式为主体结合外域风格形成“长安样式”,盛唐有天龙山21窟“曹家样”的风格,到了宋朝,唐代周昉创立的“水月观音样式”也十分流行。

  宗教祭祀类雕塑佛像,体积感强大多为高于人的塑像更何况都放在高高的台座上更显挺拔,以体量来获得端庄、雄浑、博大的神性特征,头顶肉髻,两耳垂肩,鼻平直高耸,眼睛平和张开或微闭,向下俯视或者平视远方,面带微笑呈现一派祥和的面容体现了佛的博大、肃穆庄严、粗犷豪迈。当然这不能囊括后期佛教造像的世俗化倾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