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典诗词歌曲《一饮尽千钟》的音乐本体和演唱分析,显示古典诗词歌曲的在当下的活力,呼吁人们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古典诗词歌曲;《一饮尽千钟》;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010-01
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国当代作曲家以中国古代诗词为基础,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而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声乐体裁。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数都是由古诗词直接谱曲,旋律抒情委婉、抑扬顿挫,大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使得作品更具民族韵味。古典诗词歌曲具备中国古诗词和音乐两重文化属性,必然拥有同其他声乐体裁不同的风格特点。古诗词歌曲可能不比传统民歌的地方风俗,不比美声艺术歌曲的高超技巧,也不比通俗歌曲的时代风貌,但是它不仅拥有这些歌曲体裁的艺术精髓,更拥有它们所没有的古典韵味和含蓄意境。所以,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但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还要求演唱者具备高深的艺术鉴赏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创作背景
《一饮尽千钟》词取自元代著名词人萨都剌所作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曲。
2012 年年初,徐州在努力打造“舞动汉风”的文化品牌,着重推介为徐州城市推荐歌曲,作为反映汉代恢宏历史、民俗风情的大型音舞诗剧《汉风华章》的序曲。徐州城市推荐歌曲创作智囊团集体研究,选用元代词人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作为城市推荐歌曲的词,并两次上京拜访谷建芬老师,谷建芬被徐州创作城市推荐歌曲的由来和意图以及选用古诗词为词的用意打动,于 2012年 6 月初专程来到徐州创作采风,参观了汉文化景区、珠山景区、市规划馆、戏马台、燕子楼、民俗博物馆、彭祖园、云龙湖、名人馆、胡琴艺术博物馆等地,亲身感受彭城的沧桑古韵和当地人的热情豪放。回京后,谷建芬激情难耐,很快就投入创作并完成谱曲工作,将她对所见所闻的感悟,和徐州历史文化所激发出的灵感,通过旋律的形式细腻的表达出来,并与古诗词完美地结合,不仅描绘了古徐州的文化底蕴,更是将古诗词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音乐本体及演唱风格分析
《一饮尽千钟》的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调式,旋律为F宫调式,结束在角调式上,整首作品大气蓬勃、激越豪迈。
前奏部分以五声调式进入,极具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并且融入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和吟诵感,旋律缓缓流淌,仿佛要把我们带回到 600 多年前的古城,韵味十足,牵人心弦。
主体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和展开,每个乐段可以划分为五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平缓,以叙事的方式自由的进入,结束在 G 商音上。诗词“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描写古徐州的历史沧桑,旋律舒缓深沉。演唱者特别注意了气息的控制,用吟唱的感觉来演唱,音色圆润,字正腔圆,语言深刻细腻,腔调委婉曲折,唱出了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第二乐句的前半句仍延续第一乐句的音乐元素和意境,后半句有了旋律上的起伏和强度上的变化,并且加入了装饰音和戏曲元素,从而更加体现了整首作品深沉沧桑的风格,结束在 C 徵音上。苍劲有力的诗词配合演唱者积极的演唱情绪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以及下滑音和倚音的特别处理,展现出旋律特殊的韵味和意境。第二乐句的结尾“空”是灵魂所在,音色中带有几分“哭腔”,更加表达出词人对古徐州的眷恋之情。
第三乐句是整首歌曲的高潮所在,旋律激烈汹涌,落音在G商,切分等特殊节奏型的使用与激荡豪放的诗词相结合,演唱者的音乐语言更加坚定有力、果断利索,气息饱满贯通,营造出一种霸气十足的古诗词音乐意境。
第四乐句是高潮过后的沉思,在 F 宫音上落音。大量切分的运用使得旋律拉长扩大,给人一种心胸开阔之感,又好像是一声无声的叹息。演唱者在演唱时不仅注重了气息的控制,还着重演绎出徐州历史的跌宕辗转和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五乐句是对第四乐句的重复和肯定。演唱中,更加注重了咬字的力度和韵味,气息的贯通和婉转;在情感上,是对上一乐句的延续和加深,更加激烈豪放。从结构上看,这五个乐句有着内在的联系,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
尾声部分是第二乐段最后一句的情感提升,激荡豪迈的旋律将整首歌曲的情感推向最高峰,最后在一种豁达的音乐情绪中结束全曲。
三、结语
歌曲《一饮尽千钟》体现了古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从《一饮尽千钟》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词歌曲带给现代人的心灵共振。将不变的景、深沉的情、牵人心弦的旋律完美融合到一起,引起人们对中国古老历史的自豪感,对古城古人的一种敬畏,以及对城市美好未来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杨溢.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和发展[J].艺术教育,2007(04).
[2]王苏芬.演唱古典詩词的体会[J].中国音乐,1987(03).
[3]傅雪漪.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J].音乐研究,1994(03).
[4]林芳芳.探析谷建芬“新学堂歌”的创作特征[J].音乐创作,2015(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