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议弗洛伊德生活境遇对其绘画的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355
丁川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浅议弗洛伊德生活境遇对其绘画的影响

  丁川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其绘画风格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为早期;60年代至70年代为中期;80年代以后为晚期。下面我们拟从三个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来探讨其生活境遇对其绘画的影响。

  精神;潜意识;风格;相关

  卢西安·弗洛伊德,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孙,偏好人物画像与裸体画像。在二十世纪,抽象表现主义占领了整个艺术世界,但是弗洛伊德一直坚持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最终凭借其堂吉诃德式的坚守成为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为早期;60年代至70年代为中期;80年代以后为晚期。

  60年代之前,弗洛伊德早期的绘画风格得益于北欧的尼德兰绘画传统,是一种以堪培拉技术为主的薄画法。其画面带有平面装饰趣味,画风含蓄细腻、冷漠惊悸。例如其早期代表作《女郎与白色的狗》描绘的正是他的妻子凯瑟琳,凯瑟琳身着黄色睡衣,一只乳房暴露在外,另一只则用手捂着,柔情又略带呆滞的大眼睛注视着画家,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身旁一只白色的狗安静舒适地趴在她的小腿上,享受着妻子带给它的安全感。弗洛伊德把这幅画的整个色调处理的较冷淡,对妻子的面部、发丝、狗的皮肤和沙发的质感等又刻画的及其严谨精,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孤寂意味。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不仅精细、静谧,有时还会带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从整体来看,弗洛伊德的早期风格大多都是以微妙的灰色为基调,精致细腻的线条造型,传达一种疏离的,抑郁的和焦虑的情绪。

  弗洛伊德中期的作品一改早期的平涂和笔触的微妙衔接。用较硬的猪鬃笔按照形体结构进行有力的拖扫,“笔触随着结构的运转而留下长长的痕迹”。

  如作品《睡着的裸体女孩》一画中,画家采用了俯视的视角去构成画面,画中这个横躺着的裸女,结实饱满而极富张力,女孩蓬勃的身体成熟到极点,张扬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感,四肢收缩弯曲,整个身体扭成“之”字形,局部的肌肉表现的极度夸张,人体有关性方面的特征几乎处于画面的中心和稳定点上,毫不遮拦和掩饰。这也许就是画家眼中的真实,正如他说的:“我期望我的画属于人们,而不是像他们。我不要那种类似的像,而是将他们描绘成一个行动者,我所要画的是人体自身的运动。”在这一时期作品的作画构图上已明显具有了一种近逼感、不平衡感,从而使画面具有了夺框而出的精神张力,画面的形式语言同精神内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一时期作品中人物放荡不拘的动态中隐含着一种性的意味,弗氏对人体的隐秘部位也做了极为详尽的描绘。但这些并未令人感到是一种色情的图式,恰恰相反,他能使人感到的是一种生命原始质朴的真实之美和对性的敬意。这也许是弗洛伊德对其祖父性本能学说更深刻的领悟,是在骨子里对其祖父无视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直叙心理意识的一种继承。

  8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的艺术臻于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画风可概括为:率直的、坦然的、深沉的,而且更具震撼力。在这一时期,其作品画面变得更有张力,而且还透着勃勃生机。色彩处理上沉稳凝重,人物造型饱满,结实。用笔更加老辣,轻松,不拘一格。与中期相比,更显得率直、自然、坦荡。技法上真正达到了一种从有法到无法的纯清境界,随之而来的是形体的轻松、自然、鲜活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此时画面人物的表现除了对人物解剖结构的准确把握外,还有意地将人物形体的比例夸张,加强对比,更加注重的是使画面更具体积感和更具视觉冲击力。如《夜晚的画室》中,横躺在画面下端的巨硕的女人体与后面坐着的削瘦的女人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对比,使其有一种要冲破画面直逼视野的震撼力。裸露的肉体像地毯一样在目光下毫无保留地摊开了,就像一大堆肉、皮肤、四肢、乳房和性器的混和体,赤裸裸地向观者袒露着精神,这种率直坦然的人性的展露,使人尴尬,又使人着迷。笔触交错相叠,抑扬顿挫,色彩相互溶透,浮雕般干涩的肌理,尤其是女人胀鼓的乳房和腹部被鲜艳的暖色在上面一摸,大有胀破之势,使人无法忍受喷发前的惊惧,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其早期和中期作品所未能达到的。在弗氏晚期作品中,人物神情及心理活动更趋安详、静穆、深沉,与前期的惊惧、冷漠、不安的心理刻画形成对比,但画中仍然游移着某种挥之不去的诡秘的气氛。

  研究弗洛伊德三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不管其艺术形式如何变化,其研究对象始终都没有脱离人体,焦躁的,冷漠的,安详的,静穆的,暗示的,诡异的,惊悸的,含蓄的,细腻的,精细的,其关注的都是我们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我认为其独特的视角和其幼儿时极其之后颠沛流离的生活境遇有极大关系。弗洛伊德在1933年为逃避纳粹迫害与家人移居伦敦,青少年时期一次由于吸烟不慎烧掉自己所在学校,中年之前一直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使其慢慢的变得紧张、惊悸、敏感而不安,逐渐的使自己处于一种封闭和孤僻的状态,这些特点在其绘画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据《去你的,生活》一书中描述,弗洛伊德的私人生活不堪而且混乱,但据统计其每天的工作量达到14个小时以上。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其生活境遇对其影响非常之大。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先生赞美其为最后一位堂吉诃德式的大师,其艺术之深奥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J205

  A

  1005-5312(2016)11-0079-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