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后现代及大众批判视域下的审美文化——以视觉文化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4924
武瑶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后现代及大众批判视域下的审美文化
——以视觉文化为例

  武瑶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大众批判为审美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观察及研究视角,尤其对于诸多大众批判理论家来说,视觉文化在后现代审美文化历程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如何看待视觉文化在大众批判领域的存在与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在。

  大众批判;审美文化;视觉文化;后现代

一、后现代时期大众文化中的美学批判

在大众文化美学理论批判中,各个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建树,并说出了大众文化本身存在的问题,但是往往很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这样的批判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除了这样一个问题,大众文化美学理论还有一定的阶级性,因为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知识分子,因此这种观点不免过于主观,过于片面。

  (一)葛兰西

  首先是葛兰西的霸权主义理论,他认为统治阶级会运用强制性手段迫使大众接受相应的文化,因此审美理念也是自上而下进行强制性灌输的,这样的在做法在人类历史阶段上看来十分普遍,任何一个阶级夺取了统治地位,必然要使用一些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或者内容作为手段,这样才能够捍卫自己阶级的优势,巩固权利。实际上不仅仅是在文化上统治阶级有霸权的倾向,在任何社会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治阶级总会想方设法地维护住自己的权益,只不过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而作为一个平等意义上的交换,统治阶级必须运用一些经济上的利益用来交换这种拥有霸权文化的权利。可以说在这种理论的提示下,我们能够得出的最直接结论是大众文化中的审美活动具有强制性。

  (二)法兰克福学派

  其次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将大众文化和艺术对立起来,也就是认为在大众文化中根本不适合存在任何审美现象。理由在于艺术表现的世界是理想化的,难于实现的,但是大众文化所表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例子是阿多诺,他最大频率地使用了文化工业这个术语,并将这个术语和大众文化等同起来,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毫无个性的东西,只是作为一种消费品存在,作为一种交换用的“工具”,对人的精神层面并没有任何意义,就如同其他一些物质产品一样,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在不断地让人类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的感悟力一点一点丧失,应该予以抵制,进而发扬更加有个性,带有“精英气质”的文化。

  这样一来,法兰克福学派就直接将大众和精英对立起来了,并认为审美理念只存在于精英文化中,因此审美范围被一次次狭隘化,与大众逐渐脱离,倒退以至于回复到了传统的审美理念中。

  (三)本雅明

  在众多对大众文化理论批判的声音中,本雅明无疑是最独特的,他对大众文化少有的持肯定态度,因为科技的进步反而会促使文化的进步,具体来说,本雅明还将文化进行分类,一是模拟过去的原始文化,二是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文化,文化距离现代生活越近,就越能够充分显示出文化的特性,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有了明显的差异,但是都过于片面与主观。

二、被经济行为所渗透的审美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兴起以后,经济形式就被一分为二,一是金融经济,一是文化经济,为此,理论家们总结出了一个公式,能够明晰地划分两种经济,这个公式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起始部分,中间过程部分,以及终结部分。

  其中,金融经济主要看重的是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环节,更加注重的是文本作为商品的每一个环节,而文化经济更注重的是文本内部的含义以及被接受的过程。

  而在社会生产生活运营中,金融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文化经济在不停地被金融经济所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界限开始瓦解,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审美也就不由自主地带有商业性质了。如何在商业的环境中坚持更为先进的审美导向,层出不穷的理论在一遍遍阐释,方法论却始终逃脱不了几乎空白的命运。

三、视觉文化在后现代视文化域下的呈现特征

视觉文化在后现代文化视域下呈现的特征更加趋向于平民,美学精神也体现出大众审美文化与上文中所提及的商业文化元素。这一范例在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显现得更为突出。

  从空间上来看,古典的文化精神内涵是单向度一维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涵是辩证的,是此是彼,此彼共存,互相转化,这样的转化是整一性的,具有一维空间的性质。即便想象力最为丰富的庄子,从鱼变成蝴蝶,再变成大鹏鸟,变来变去,也是同一事物的相互转化,鱼和蝴蝶没有一起存在,没有一起变成鹏鸟。到了现代文化时期,中国的文化演变成二维系统,音乐上表现为形式的变化,轮唱、对唱的歌体出现,绘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已成规模,形成了完备的二维空间直接表现方式,甚至可以给人以更深远的空间意境。到了后现代时期,空间变成多维,中国的文化开始和西方的文化碰撞,彻底被超群的科学技术激活,五花八门,纷呈各异,所体现出来的是极大的包容性与大众性。

  结合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后现代全方位的文化呈现与文化接受美学,诸多文化样式更倾向于视听结合的表达,视觉则尤为重要。

  在古典时期,科学技术尚不发达,对一种艺术文化形式的接受需要人类调动各种感官,文化形式是古朴的,各种文化的形式都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如古希腊时期的颂歌,既是音乐,又是荷马史诗,古希腊的建筑,不论是爱奥尼亚式还是柯林斯式,既是建筑,又是雕塑。到了现代文化时期,其性质就变成视觉的了,这一时期,建筑艺术开始了空前规模高速发展的时期,东方的绘画艺术中散点透视法走向成熟,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也让事物原本的面貌呈现得更为精确。更多的艺术形式以看为主,即便是听,也依附于看,在中国表现为歌舞乐的三位一体表现形式,在西方也表现为宗教音乐和歌剧音乐的一次次上演。

  再者我们也可以借用上文提到的经典文化历程分类方法,从哲学上解释为什么现代文化更偏向于视觉。视觉本身就是有中心的,但是中心却是多种多样的,拿绘画作品来说,一副画的中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物件,在人与物件同在的前期下,这副画的中心仍然有可能是人或者物件。视觉的这种性质刚好附和现代文化的有中心,但不知中心为何物的特点。

四、结语

后现代时期大众批判视域下的视觉文化发展迅速,多元化、大众化是其主要显现出来的特征,尽管在这一时期,视觉文化在后现代大众批判视角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其对文化本身的普及型以及传承性贡献却不容忽视。

  [1]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2]马泰伊,管震湖(译).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M].北京:商务印书管,1999.

  [3]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安德鲁·尼古拉.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

  [6]丹纳.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9]梁涑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阎宗临.欧洲文化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J524.3

  A

  1005-5312(2016)08-0019-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