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文艺”也可能导出大文章——创作《胜利之歌》晚会的一些经验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518
韩松

  (本溪广播电视台,辽宁本溪117022)

  “小文艺”也可能导出大文章
——创作《胜利之歌》晚会的一些经验

  韩松

  (本溪广播电视台,辽宁本溪117022)

  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上海卫视的《笑傲江湖》、江苏卫视的《蒙面歌王》,电视荧屏的收视大战打得如火如荼,花样频出。与此相反,地方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却受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越发举步维艰,被人戏称“小文艺”。“小文艺”虽然没有大场面,大制作,但如果精心诱“导”,未尝不可以做出大出息,导出大文章。

  小文艺;大文章;胜利之歌

  2015年6月,本溪电视台接到创作《“胜利之歌”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会》的创作任务。拿到脚本,10个基础节目总时长不超过20分钟,所有设计空如白纸,创作思路更是无从谈起,如何打造一台情景并容,让人震撼的文艺晚会摆在导演组案前。新课题,新挑战,在白纸上创作,在思路上创新,经过一个月的巧妙构思,一台诗词与情景交汇,动感与舞台效果烘托的晚会雏形跃然纸上。

  既然被称为“小文艺”,那么我们就在“小”字下文章。首先我们在每个节目的设计上突出短小精炼,其次我们在节目包装上体现“小巧而不失丰满”,再次我们在舞台设计和灯光造型方面力争因地制宜,画龙点睛。经过两个月的细心打磨,10月前夕,《胜利之歌》如期与观众见面,如潮的掌声,赞许的目光,更多的期许和希望让全体主创人员信心满满,也更加坚信地方电视晚会同样可以“导”出味道。

  目前。节俭是电视晚会的刚性要求。更促成了电视晚会回归到以内容为主的王道上来,这就要求主创人员正本清源,重新在创新和创作上下功夫。面对地方电视台来说,更要求提炼和挖掘主题本身以外的诸多元素,恰当地设计,运用电视和文艺手法,使整体结构精妙精到,充满特色,使具体内容个性十足,魅力四溢。结合《胜利之歌》电视晚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大量背景资料,增强叙事功能

与节目相关联的背景资料在现场大屏幕播放,使其和节目融为一体,不仅能加强节目直观叙事,同时它也无形中强化了舞美效果。而在播出时观众所看到的是文艺表演与背景资料交相呈现的画面,它们共同架构是一个故事。《胜利之歌》晚会的节目都是抗战歌词的诵读,我们可以试想,词曲是一首歌曲的完美统一,如果单单朗诵歌词,节目该是多么单一。因此在晚会中我们拿出很大的精力来完成LED大屏背景的制作。晚会中,演员在舞台上深情并茂地诵读,背景上还原当时血雨腥风的历史画面,整个舞台浸染在特定的历史氛围里,同时也把观众自然地融会其中。

二、利用电视手段优势,形成晚会场内、场外互动

本溪在中国抗战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邓铁梅、苗可秀都是本溪百姓耳熟能详的抗联英雄,同时本溪也有很多亲历过这场战争的仁人志士。《胜利之歌》晚会我们前期走访了抗联英雄10余人,最后我们根据晚会需要,在晚会现场,我们通过微波传输的手段实现了现场之外的实时采访,场内与场外互动,通过他们的亲历描述,晚会的可看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借鉴戏剧手法,使晚会引人入胜

用戏剧手法让晚会讲故事,在布局时设计好一个大的戏剧目标,然后再精心安排各个起承转合的各个节点,以故事情节、人物动作、事件悬念和矛盾冲突相贯穿,最终实现戏剧目标。《胜利之歌》的设计理念就是围绕8年抗战的时间主线展开,从星火燎原到全民抗战,从血雨腥风到凤凰涅槃。晚会每经历一段历史时期,我们都用大量的背景资料来详实地回顾那段历史,接下来引出节目,使节目更饱满。同时在晚会中我们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苦难与迸发出的巨大的抗日浪潮紧紧连接,这种矛与盾的戏剧表现形式在晚会中体现多次,使本来平淡的晚会高潮迭起,振聋发聩。

四、“小文艺”就要接地气

地方晚会被称为“小文艺”,这或多或少带有一丝贬义,但我想,如果地方电视晚会紧接地气,又何尝不是“大文艺”。

  《胜利之歌》由10个节目构成,我们在节目设计之初就把晚会的主线放在体现本溪的抗日烽火,所以晚会也把重走本溪抗联路作为落脚点。发生在我们白山黑水间的一个个鲜活的抗联故事把我们再次带入那段历史,身边发生的那可歌可泣的一幕幕历史影像再次激发出无限的爱国热情,这就是主题晚会的魅力,这就是紧接地气所迸发出的力量。

五、用情景和造型营造舞台气氛

《胜利之歌》晚会的每个节目演员数量都很少,如果我们把整个舞台都交给演员,舞台势必显得空落,演员驾驭起来也很难。因此我们采用群演烘托,造型设计的方式烘托舞台。当衣着褴褛的群演步履蹒跚的登上舞台,当抗联战士冒着舞台所营造的冰雪奋勇杀敌,当击退日军后抗联军旗高高飘扬,整个舞台饱满而激昂,现场观众热烈而激奋。

  《胜利之歌》晚会的创作已过有时日,但至今还不免沉浸其中,一方面是一幅幅感人的抗日图景,但更多留给自己的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创新和改变。由此我也深刻体会到,在地方电视文艺举步维艰的时候,更需要一大批敢于担当,敢于出新,敢于探索的基层编导挺身而出,只要我们坚信群众文艺就是大文艺的理念,即使我们被戏称“小文艺”,也一定会导出“大文章”。

  G222.3

  A

  1005-5312(2016)08-0135-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