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现代舞行为中读理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357
石钧尹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从现代舞行为中读理性

  石钧尹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在国内现代舞是一种相比较新颖的舞种,没有特定的语言文字能对它定下固定的概念和定义,就似没有文字能对艺术下精确的定义一样。很多观众看不懂或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本文就一些现代舞的作品及有关现代舞行为中,寻找某种逻辑关系以及对在寻找过程中所衍生的问题作出思考,解读出一种理性的思维或行为。

  现代舞;理性;小众;逻辑

  有这么一段话描述舞蹈表演:“舞蹈演员的表演,要经历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内外结合的过程。表演者须先学习掌握某一角色的动作、姿态等外部技术后,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具体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把握其个性特点,给身体动作(技巧)以内心依据,塑造有血有肉的丰满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学习舞蹈首先要学会模仿。就这舞蹈模仿存在着不同时间段的一条逻辑链:模仿,持续模仿,以深刻掌握某种动作、姿态及形象等;每个模仿的人都求某种风格的精、气、神面面俱到,而风格模仿到一定的量,就变成了“大众化”。如今这个时代,不可能只有寥寥几种“大众化”,“小众”或者说新事物更是新时代的发展所需。一种“小众”的思维,思想支配着行为,“小众”的思维必能衍生出“小众”的行为,一种新的事物,一种新风格作品。“小众”思维并不意味着劣意的另类。现代舞在现今人们生活中是一种“小众”思维。

  现代舞,相对来说人们比较少接触。很多人在首次接触它时会觉得“现代舞特别高雅、但离我们特别远,看不懂”。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主流舞蹈欣赏“公式”:此景此情描述了怎样的故事或意境,表达了什么。观众一看就非常的明了清楚,并会产生有情感的共鸣。但现代舞有所不同,“没有语言能正确解释现代舞,这是内心的感悟,是心灵的图腾”,每个人心中的现代舞都不一样,正如没有语言能给艺术下定义一样,所以现代舞的展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且没有明显固定的舞种风格范围。面对着“小众”的舞蹈,观众很执着地想这现代舞到底在表达什么,情感因素总是很浓厚。现今,舞台上的舞蹈表演的的范围不再是狭义的舞蹈表演,而是集合了很多舞蹈题材、元素以及各种表现形式所有的展现。在形形色色的展现中,往往能看出舞者的某种思想——理性。

  Yvonne Rainer伊冯娜·蕾娜是Judson Dance Theater(耶德逊舞蹈剧场)的组织者之一,一个1960年代专注于后现代先锋舞蹈运动的艺术实验场。Rainer探索舞蹈的著名观点是把身体看作无限动作类型的本源而非情绪或戏剧性的供应商。由此看来,她的舞蹈有一个很明显特征“把身体看作无限动作类型的本源而非情绪或戏剧性的供应商”,这是一种理性的思想表现,从另一种角度看,舞蹈中的动作,只是一种肢体动作,每个身体只是动作的载体,而每个载体都是不同的却不带任何的情绪性和戏剧性。Rainer创作上的改变发生在1964年,那时,尝试将动作中表现主义的特征清除,她转向用游戏结构的方式创作。所有的动作目标是直接的、功能性的,并且避免风格化。在这样的实践中,她的目标是解除动作的戏剧表现性,并且怀疑舞蹈的娱乐角色。通过她这一阶段的舞蹈实验动作正在变成一种客观的物体,没有心理、社会或正式主题的考虑。她在作品中选择了一种舞蹈的中立性,呈现客观的人体及其运动,拒绝在作品中投射某种个人或创造某种叙述性。1965年,作为对之前很多陈述过的感觉的一种回应,创造了她的“No Manifesto”“‘不’宣言”,这是一个为阐明舞蹈(去神秘化/神圣化)所制定的策:

  NO to spectacle.

  对壮观的场景说,不

  No to virtuosity.

  对精湛的技艺说,不

  No to transformations and magic and make-believe.

  对转换、戏法和让人相信的信念说,不

  ······

  No to seduction of spectator by the wiles of the performer.

  对用花招诱惑观众说,不

  No to eccentricity.

  对怪癖说,不

  No to moving or being moved.

  对运动和被运动着说,不

  在Rainer看来,舞蹈不是一种娱乐的消遣,而是可以令人思考、研究的对象,在反复的实践与反观中,她为她的舞蹈作品制定了策略。对舞蹈作品不断理性进行的研究、反思,将舞蹈作品的内在逻辑呈现出来,这是对舞蹈作品一种深刻解读的行为。唯物辩证法中有这一基本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性的螺旋式系列,而这个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在这一舞蹈现象中,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反观,在舞蹈发展过程中,在那一个年代与现代,我们与别人的发展有何不同,差别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与问题。中国舞蹈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审美观与欣赏角度及方式有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想作出改变,牛顿的话很受用: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于我们来说,在享受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宝贵资源之外,我们更应该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看舞蹈,用理性思维欣赏“小众”思维的现代舞。

  舞蹈表演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众所知的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当代舞、广场舞、爵士舞等等,这些是风格性的舞蹈,也有一些新颖的展现形式,如:视觉舞蹈、概念性舞蹈、环境舞蹈等等。也有跨界的舞蹈行为,从跨界的舞蹈行为中,更能读出到现代舞中的理性。

  “扑·接——广东现代舞周《杜象·易象》艺术沙龙”的活动介绍:“生活中存在的感官绑架比比皆是,人们被感官蒙蔽而浑然不觉。面对被感觉扭曲和掩盖的世界,如何挣脱绑架而建立自我批判和思考?从现代舞到当代艺术,且看舞蹈家与当代艺术家是如何透视概念、解析符号,回到艺术的本质与源头,跨界对话,一扑一接,亦动亦静。”两位对话人士:冯峰,历年的艺术创作涉及绘画、写作、雕塑、装置以及时尚设计等等范畴;潘少辉,潘氏对环境舞蹈情有独钟,由他创作的环境舞蹈演出超过200场。两位不同的领域的人士进行对话,在自身领域与对方领域中找到共同点,不同点或者更多未被发现的、新颖的对碰点。这样的一种行为,有一定可实践的、理性的理论支撑,此中的舞蹈,是一种跨界讨论的过程,亦是结果,经过理性自我批判、思考而呈现的舞蹈。波依·夏玛兹,作为当代舞蹈艺术世界的先锋,对这个“国家编舞中心”的改革进行了激进的探索。他不断的追求拓展舞蹈的概念和呈现,探索一个舞蹈艺术机构的使命和各种可能,他强调让生活介入艺术活动,使该机构成为一个“人们可以去的地方”,而不只是为看演出。他严肃地,又充满乐趣地提议把这个国家编舞中心转变成舞蹈美术馆。他写道:“这个美术馆应该构成并包含了奇特的表演,因为在我们的思考模式中,美术馆包含了舞蹈室、剧场、酒吧、学校、展厅和图书馆……它未必是一个提供工作坊、舞蹈培训、表演等活动的地方;(我们将)创造出“美术馆”这个词最强大的意义。”他在舞蹈美术馆提出十个建议:不安分的美术馆、渗透性的美术馆、艺术家的美术馆等,每一艺术馆各自有其特点与职能,让人们都可以接触舞蹈、创作舞蹈、讨论舞蹈等等。他也作出宣言“……不久前,舞蹈家,他训练的时候,是系统地告知“发现他的中心”。但今天,人们普遍承认,身体没有中心,他不会错过的。现代的身体已经不需要中心,因为没有中心,将使人感到放心的核心,没有,已经不复存在。空虚的身体征用的中心,有房间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还可以消除这个词“舞蹈”,为了回到它以其它方式。事实上,舞蹈包括适当的舞台舞蹈的维度,但它也溢出高高兴兴地从这个框架”

  由此看来舞蹈界潘少辉与美术界冯峰进行着个人与个人的跨界交流;波依·夏玛兹,已不是仅仅在做着创作、演出舞蹈等普通的流程,而是把机构跨界化:美术馆延伸为舞蹈美术馆,这些舞蹈行为更能读出理性的存在。而音乐总是能带动人的情感变化,假如舞蹈中没有伴奏音乐的共存,那它将是什么——无伴奏舞蹈。

  路辛达·查尔兹早期作品中突显的极简主义激发了博乐重新创作她的两部无伴奏作品:《径向轨迹》(1976)和《内在世界》(1977)。妮可·博乐将重塑后的作品重心放在舞者个体的付出与责任,用乐感和精妙的幽默感,用对细节清晰的感觉创造出简单却栩栩如生的作品。《与路奶奶的一席话》[](妮可博乐舞团—荷兰,NBprojects(NL),2013年11月在中国首演。“冷酷、面无表情,仪式般却充满冷幽默,这些都是基于查尔兹原著的再创作。”——《舞台报》。演出形式很简单,没有音乐伴奏,动作不多,只要不断地重复着动作。重复动作是有规律的,按照固定的拍子,当然需要默契,例如4拍9拍12拍,一直按着一个首先固定了的框架继续着,要是中间舞者没有注意好拍子的步奏,和大家脱节了,就很难再和大家走在一块,所以不管是在创作还是演出,这个作品是非常谨慎理性的,而且需要舞者的专心致志。而演出中舞者是不被要求微笑的。值得我们疑问的是:笑的含义是什么?模仿习惯在潜意识中悄悄地进行,无论在舞蹈表演或创作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笑”的形象,无意识地看起来似乎很开心,但为什么是开心?为什么要笑?因为模仿或已是极致,在平常舞蹈训练、表演时,不断被输入观念:笑。没人解释过,为什么要笑,而且笑得甜美如花。这不会是一个属于自己表情,或者仅仅只会是一个表情,一个被讨论研究的对象。在模仿中,笑不是一个理性思考衍生的表情,只是习惯性的、被灌输的、“大众化”的一种表情。而我们要从恰恰要从现代舞中读出理性,进而用着这种理性的习惯去反观“大众化”的舞蹈,再者站在“小众”的角度去欣赏、解读、再创作舞蹈。

  社会是变化向上发展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事物,特别是一些“小众”的新事物。社会中需要各种类型的舞蹈表现形式,而理性的态度、想法、思维往往是各种舞蹈表现形式背后的清晰的逻辑支撑。在古希腊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镂刻一句:“认识你自己”,用这样“认识你自己”的方法对待自身及作品,理性的思维会不断地使舞者与身体或自己的作品的对话。当在一些感性的带情绪、戏剧性的表演时,多些反问,为什么要这样,是被要求这样,还是已习以为常;如果被要求这样,为什么会被要求?如果习以为常,为什么会造成习以为常?不断的通过理性的思考反问自己,反问舞蹈作品,为什么?时代在飞跃发展,在舞蹈的发展历程中,用理性的角度去观察舞蹈自身存在的逻辑非常有必要,在现代舞行为中读理性极为重要。

  参考资料:

  [1]360百科:舞蹈表演[EB/OL].http://baike.so.com/doc/5714671.html.

  [2]guoruiapa.Yvonne Rainer伊冯娜·蕾娜[EB/OL].http://blog.sina.com. cn/s/blog_72d261ea0101m6zs.html.2013-12-02.

  [3]与路奶奶的一席——第十届广东现代舞周[EB/OL].http://www.mas k9.com/node/129182.2013-11-13.

  J722.6

  A

  1005-5312(2016)08-0082-02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现当代舞蹈创作的“透视性”舞台调度研究》已获准立项,批准号15CE13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