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鞍山114000)
打破现代设计思维固有模式的新尝试
饶治祥张玲玲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鞍山114000)
“隐喻思维”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提供给我们在现代设计的构思时期另一种视野,不单单只是考虑逻辑性思维,还可以拥有非逻辑性思维所提供的衍生。在设计工作与学习中,我们有时会被我们固有的逻辑性思维所限制,思维容易停留在固有的客观性上,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超越限制。
隐喻思维;形态表现;现代设计;思维方式
原始时期的远古初民们,对于他们眼前的这个客观世界里所展现的种种令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的神秘现象,他们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创造出了那个奇光异彩的神话世界。初民们结合当时的自然对于初民们的生存影响,赋予了自然人化的形象,从而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又赋予了神灵部分的拟人化情感。生产力低下的初民们,依赖于大自然生存,在发生无法解释的自然灾害之后就会归结于相应的神灵,或者是对一些理想的美好幻想也会依托于神灵。但是中国神话有些较零散,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某一些特定的客观背景下就会诞生出相应的神话故事,中国神话世界的构成与时代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一、神话世界中人与物的形态表现
在中国神话世界中,拥有着众多千奇百怪的形象。有如《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描述的这样一种叫声如鸳鸯、长着人脸的鱼;这其中存在灵的转化观念,某一个身体部位的奇特,代表着某一项转化的功能,这样的观念是灵和生命一体性的情感结合夸大而来,这种观念是初民们对于他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幻想式理解。德国人类文化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深刻指出,神话更多的是“依赖于情感的统一性而非逻辑的法则,情感的统一性是原始思维最强烈最深刻的推动力之一。”强烈的情感信仰被原始时期的初民们赋予在神话世界中,因此初民们将世界上的万物都赋予了情感,这些情感也直接表达在神话世界中的人与物的形象上。二、神话与图腾
每一个不同的部落都拥有自身所崇拜的生灵,可能是来源于对这些强大生灵力量上的恐惧,因此初民们认为通过对拥有强大力量的生灵祭拜能够获得此类生灵的庇护,从而将此类生灵的形象绘制成部落的图腾。在图腾上的形象,也如初民们的思维特征,“以部分代全体的原则”形成一个“具体概念”。这样一来,在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之后,胜利的部落会将失败部落的部分图腾形象纳入自己部落的图腾形象中,表明失败的部落依附于胜利的部落。如远古华夏氏族部落对于其他氏族部落的征服和融合,最终诞生华夏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这是否属于一种结构的重组关系?把许多不同的结构重新组合,诞生新的形象,就像是“龙”形象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它最终形成的形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部位拼接”。这是属于初民们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实施方法。三、“隐喻思维”的思维方式与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
现代设计提倡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创造中国神话世界的思维方式则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神秘的“前逻辑思维”,即“以部分代全体的原则”形成一个“具体概念”的“隐喻思维”,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创造出的部分,再以结构重组的方式进行再创造,最终完善形成完整的一个整体。“隐喻思维”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提供给我们在现代设计的构思时期另一种视野,不单单只是考虑逻辑性思维,还可以拥有非逻辑性思维所提供的衍生。在设计工作与学习中,我们有时会被我们固有的逻辑性思维所限制,思维容易停留在固有的客观性上,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超越限制。现代设计提倡创造性思维,需求的就是在设计上打破常规与固有的框架,但是设计构思中使用发散性思维时,却总会受到逻辑性思维的影响,“隐喻思维”则可以以它的非逻辑性思维给我们打开新的视野,从而打开逻辑性思维的限制。在设计中运用“隐喻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可以提升设计内容的创新性与设计内容的内涵。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解决了很多初民们无法了解的世界,比如人的诞生、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也表明了神话世界的虚构幻想,神话世界所表达出来的是一个民族对于未知世界的伟大探索与解读,是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对于现代设计工作与学习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有别于现代思维的另类思维去进行设计创作,不单单只是指现有或过去存在的思维方式。初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被大自然的客观性所限制,如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应该被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所限制。在原始时期,初民们对于这个未知的世界诞生了“隐喻思维”,那么在现代世界,在现代人类面前有更为广阔的未知数,我们需要扩展更多的思维方式。[1]柏杨.中国人史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罗小东.神话思维与神话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1998(05).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多湖辉.创造性思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J504
A
1005-5312(2016)08-0068-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