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浅析S-M.A.O.在空间设计中折叠手法的运用
蔡梦璇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在现代社会自由多元化的建筑设计思潮中,折叠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生产方式,不仅丰富了当代建筑的创作方法,还促进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等方面的革新。当今建筑界,许多建筑设计师在致力于研究极具形式感的折叠手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背后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西班牙建筑师S-M.A.O.的独特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折叠;S-M.A.O.;空间设计
桑丘-玛德丽德霍斯是西班牙S-M.A.O.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和主持建筑师,他们是一对夫妇。胡安·卡洛斯·桑丘(Juan Carlos Sancho Osinaga),1957年出生于圣塞巴斯蒂安,是马德里建筑学院的博士,索·玛德丽德霍斯(Sol Madridejos),1958年出生于马德里,1983年同样毕业于马德里建筑学院。受特定历史背景的影响,桑丘夫妇主张反形式主义,并追求一条更为自由、独特且理性的道路,虚空、调子、折叠是贯穿其建筑作品的三个主要母题,其中,通过以表皮的折叠、翻转与变化所构成的空间形式是他们大力推崇的。本文主要从设计概念、空间形式的操作、结构设计、材质的运用四个方面来集中分析S-M.A.O.在空间设计中折叠手法的运用。
一、设计概念
一直以来,折叠建筑的创作手法都受德勒兹哲学思想的影响,桑丘的作品也不例外。早先,德勒兹在其《褶子》一书中就已谈到,生命体的部分包含着其他生命体,可使人预感到物质与生命体的关系。而这里的物质特指无机自然界,例如,动物、植物、山川、海洋等。德勒兹将褶子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形式,他认为,所谓物质的外源性褶子,即存在于物质中的无机褶子,无机的褶子又可受外力作用形成弯曲或折叠的形态,因而,相较于有机褶子,无机褶子更为简单、直接。S-M.A.O.在其建筑作品中,对折叠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阐释,他们重新引用并丰富了德勒兹无机折叠思想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将理念与数次的模型操作及计算机试验相结合,进而转化成为了实质的折叠空间,可以说,S-M.A.O.的折叠是理性的,是丰富的,也是统一的。除了德勒兹的褶子思想以外,S-M.A.O.的相关设计概念还有赖于艺术领域的探索。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来自佛罗伦萨的画家、雕塑家列达·芬奇便把折叠视作一种可以用来解释自然事物的形式化工具,无论是画中的树木、河流、山川,还是雕塑中的布褶、衣褶等,达芬奇都将其构成一个统一系统,并用折叠的理念加以解释;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家贝尔尼尼将折叠的概念运用至雕塑中,从而使得衣物与身体很巧妙地脱离开来,并各自产生一定的空间;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雕塑家毕加索将折叠作为一种操作手法用于研究平面至二维物体再至三维空间的演进过程。此外,还有日裔雕塑家野口勇、西班牙雕塑家奇伊达、画家帕拉绥洛、奥地利作曲家韦伯恩以及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等等,都为S-M.A.O.折叠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空间形式的操作
受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以及立体主义、纯粹主义的影响,S-M.A.O.对于折叠建筑的研究倾向于一种方盒子式的体量操作,先给定几何形体,功能随之产生,是方盒子式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巴耶阿塞隆礼拜堂的设计项目中,S-M.A.O.便集中运用了方盒子式的折叠手法,保持整体立体几何原型不变,而仅通过点的推拉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形式统一且内容丰富的空间。在他们看来,设计应先从空间入手进行操作,之后再紧抓空间,随着焦点的缩小,空间张力显现最大。虽然之后的平托教堂、上海青浦宗教礼拜堂以及釜山高层建筑设计均停留于方案阶段,但在操作手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S-M.A.O.同样以坚持使用简单方正的体量为基础。折纸模型是S-M.A.O.折叠建筑形成的又一具体操作手法,在作品中,他们将“纸”视作包裹空间的建筑外皮,并通过在纸上的具体操作来促进形体的最终产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巴耶阿塞隆教堂的设计,设计师首先在一张纸的中间切割出一道小口,从后侧向外推出一个折,并从前侧向内推进一个折,折与折之间相互错位,使得整个极具雕塑感的方盒子式折叠形态就好似受到外力聚焦的一点,而这个点遵照著名的川崎定理称作非对称点,此基础性动作与折纸原型也为S-M.A.O.之后的设计做了铺垫。在Picón酒庄的外形设计中,S-M.A.O.主张的方盒子式操作基础未变,同时加入了褶皱的形式,手法为峰形——谷形——峰形——谷形式路径褶皱,技巧简易且极富节奏感。在穆尔西亚的公共区域综合性住宅中,桑丘使用了部分外形平坦的碗形折叠与多于一条折缝的折缝式折叠相结合的形式。此外,还有塞尔维亚艺术技术中心博物馆、信息中心、商务中心以及IESE商学院教学楼等等均采用了折纸的手法。
在S-M.A.O.的折叠建筑中还有一类作品,平面看似简洁规整,而空间内部却丰富多样,其本质原因是空间在垂直维度上的交汇叠合从而表现出的复杂空间效果。相较于水平叠合,空间垂直叠合的概念是指位于不同水平面上的空间在X、Y、Z三个垂直维度上的变化,而S-M.A.O.的具体空间操作方式是以剖面为基础,通过剖切、叠加等三维操作最终实现对叠合形态的清晰表达,这种推敲空间的新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水平叠加方式,为空间形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阿里坎特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重点就是层与层之间的相互渗透,垂直切面之间的相互叠加,另外,建于西班牙穆尔西亚的阿里萨卡大学教学楼同样运用了三维叠合的操作手法,从而打破了立面平衡,彰显了空间张力。
三、结构设计
关于折叠建筑的结构设计,无非包含两种基本情况,第一种体系简单,以突出表皮的折叠及板的折叠为主,同时,还会出现因墙梁与柱的复杂性弯曲折叠所呈现出的“无墙梁”、“无柱”的结构形式;第二种结构体系相对复杂多样,随着社会多元化形势的突出、大量建筑思潮的涌进,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们选择摒弃常规的结构体系,在他们看来,结构设计已不再仅是解决简单的结构支撑问题,而更多的则是表达折叠建筑具体特征的过程。在S-M.A.O.的折叠建筑中,“折”的手法有别于现代主义的形式特征,他们认为折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建筑表皮的折叠,空间围合的折叠,楼层平面的折叠,甚至还有结构形式的折叠。在结构设计中,板型结构与板的折叠,是贯穿于桑丘折叠建筑的主流。从19世纪末的墙板系统发展至20世纪初的柱板系统,启发了之后兴起的三种板型要素:层叠板型结构、模制板型结构以及框架板型结构。层叠板型结构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基于板型构件的水平层叠,主体材质以线型墙体为主;模制板型结构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将塑形材料浇筑到模板中,从而形成最终的板型结构形式,主体材质以混凝土墙体为主;框架板型结构的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钢材等杆系构件支撑起整个板型结构。在折叠建筑中,空间由屋顶板、墙板、地板的面围合,属无横梁结构,这里的“面”一般称作“板”,同时,为了促进板与板之间的弯折,板的结构特点以轻、薄为主。在巴耶阿塞隆住宅的设计项目中,S-M.A.O.运用了传统的结构体系——模制板型结构与板的折叠,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屋顶板与墙板的垂直层叠,并结合局部的构造柱,使之达到了空间等级分明,既统一又分离,既开放又集中的效果,同时也将人们置入了极富结构感与空间感的建筑环境中。
四、材质的运用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材料大致可分为两类: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而混凝土是人工材料的一种,具有强度高、耐性久、造价低、能耗少等特点。自19世纪末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被发现,直至1914年随着柯布西耶“多米诺结构体系”的提出,混凝土材料正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外墙、造型等各个方面,而混凝土自身也由单纯的结构材料发展成为了极具外在表现力的多功能建筑材料。一直以来,S-M.A.O.的折叠建筑大多以混凝土材料为主体,其中,早期运用最为广泛。在巴耶阿塞隆礼拜堂的设计项目中,S-M.A.O.将石灰石粉掺入混凝土内,使得礼拜堂在光线的直射下犹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从而带给人们一种静谧、神圣的感受;在阿里坎特当代艺术博物馆中,他们同样以混凝土作为主体材料,浅黄色罗马大理石材为辅助材料,吊顶局部区域附有银白色钢化玻璃,房间门窗也多使用精致的本色金属材料;位于马德里市郊的圣·费尔南多·德·赫纳雷斯市政厅及市民中心是S-M.A.O.的经典作品,建筑的整体外立面采用浅黄色大理石材,并于虚空处选用半透明的缟玛瑙石材以实现外部石材的延续感。如果说S-M.A.O.早期的折叠建筑作品通常以混凝土、大理石材为主,仅在小范围区域使用特殊材质,例如,缟玛瑙或者丝网印刷玻璃等等,那么在现今的一些项目中,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建筑外立面的材质多样化。Picón“14 Vias”酒庄建于Picón北部郊外的山地处,在此项目的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当属南北外立面的褶皱状金属表皮,表皮材质由4mm的白色铝薄片构成,薄片的支撑构件也均为铝制品,相较于金属玻璃,铝的反射性较低,因此,在视觉上能够带给人以轻巧感。这层表皮不仅促进了南北立面形式感的统一,而且由于铝对环境以及光线的反射深浅不一,导致了表皮的褶皱肌理变化更为多样、层次更为丰富、效果更为明显。在酒庄的入口处,S-M.A.O.延续了自身一贯的朴素,以天然混凝土为主体材料构成了建筑的底层基座,同时,在大面积的凸窗处采用轻质钢结构与釉质玻璃相结合,使得建筑与环境间达到一种平衡。另外,在室内色彩的运用上,他们摒弃了单调的白色,而通过增添明亮的黄色来活跃空间气氛,突出了建筑的现代感与时尚性。
五、结语
战后的西班牙建筑学一直致力于突破流于传统学院主义的简单语言和形式。仅从发展轨迹而言,中国建筑学似乎走在了西班牙当年的路上,那么,相较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研究西班牙的建筑就有了更加合理的意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西班牙建筑设计师中的小众代表——桑丘-玛德丽德霍斯(S-M.A.O.),他们对于折叠手法的运用可谓精妙独到。在S-M.A.O.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创作手法不应再仅局限于传统的模式,而应摒弃所谓的形式主义,创造出一种更为生动多样的新的空间组织,这种空间组织就是折叠。可以说,折叠,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空间设计手法,其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包括内部与外在、时间与空间、形式与本质等)无论是从学术理论还是现实应用中来看都颇具研究价值。[1]郑时龄,王伟强,沙永杰,林沄(译).桑丘-玛德丽德霍斯事务所设计作品1991-2004[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于奇智,杨洁(译).福柯·褶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
[4]保罗·杰克逊.从平面到立体:设计师必备的折叠技巧[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TU-86
A
1005-5312(2016)08-0052-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