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古典舞教学训练中多元化的运用分析
王常琳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古典舞教学训练中可以充分的借鉴多种舞蹈种类的精髓,形成不同风格的古典舞流派。教学中围绕基训、身韵和剧目教学为核心开展,可以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多元化、丰富化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作力,让古典舞教学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高校;古典舞教学;多元化;舞蹈训练
古典舞在历史的流变中不断的继承传统和吸取各种传统舞蹈的精髓,让古典舞在优秀文化的积淀中不断的丰富化和升华。对于其教学训练,让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更好的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创作力和表现力。有利于古典舞教学的不断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乏味、呆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失去了对古典舞学习的激情。没有了学习的激情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对舞蹈学习提升的动力。因此多元化教学训练的肯定,方式的选择对于高校古典舞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一、当代中国高校古典舞教学的情况
目前的古典舞教学课程已经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主要围绕基训、剧目、身韵而展开,其中包括舞蹈基础技术技巧训练、舞蹈综合素养、舞蹈风格身韵等,其中也更强调学生的表演能力,因此有配套表演学课程和优秀作品的鉴赏教学。此外,还有对舞蹈及相关时代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对于舞蹈表现对象文化内涵的学习,了解历史文化底蕴。在具体的古典舞表演的风韵中,也丰富的采纳不同类别的古典舞元素,如武术、芭蕾、戏曲等,同时也有敦煌风格、汉唐风格、昆派风格等个性特色。相关内容都足以说明了古典舞的内在丰富内涵,其蕴藏了历史舞蹈文化的丰富内容,展现了民族发展中经典的历史背景。要想将古典舞的整体进行有效把控,甚至要将其中部分进行精髓部分的把握,都需要在教学中将舞蹈技术、历史文化、神韵欣赏等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才能让古典舞教学有更深入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古典舞浅表内容的教学。
二、古典舞教学训练的多元化方式
(一)古典舞基训多元化基训中可以将其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化、多元化,吸收各种相关艺术的精髓,如芭蕾、戏曲、武术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收芭蕾中的直、绷、开的肢体特点,但是要注重吸收的转化,避免相冲突情况下完全没有调整的直接使用,需要保留民族传统舞蹈的精髓,避免学生在舞姿上流于形式的僵化,缺失了中国古典舞应有的韵味。因此在借鉴的情况下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并不是全部照搬,而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进行糅合。此种基训的理念也可以延伸到对戏曲、武术以及不同派别风格的古典舞的吸取学习训练中,一方面需要对不同内容进行明确的区分,另一方面也要对不同内容进行有效地糅合训练,然后形成古典舞基训中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不同的肢体表现方式有着不同的训练效果,摄取更多的训练内容可以让舞姿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元化,而不是刻板的停留在单一的状态下。
(二)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多元化
身韵训练可以借助多种元素的配合,可以是服装、道具、场景的设置等,辅助的环境和工具可以配合身韵的烘托效果。因此身韵的训练可以是徒手的训练方式,也可以是借助服装道具的训练方式。而借助于道具服装,可以是长袖,也可以是刀剑等,不同的服装和道具搭配,可以让身韵的效果更为直接的凸显,让舞者自身也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感知表现,观看者也可以更容易引入情境来感受舞姿效果。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特性来进行个性化的身韵教学内容,而后展现不同流派、不同元素古典舞的韵味。
(三)古典舞剧目教学多元化
剧目教学可以有效的表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的模式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境、多方面的互动和创作引导来进行具体实施,可以采用编导教学中的即兴的训练方式。可以充分的对其他艺术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借鉴。同时教学方式上可以充分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优秀作品的欣赏,从中提升学生在其鉴赏和创作上的发挥。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引导启发为主,避免对学生创造力的隐藏,禁止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遏制,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三、结语
古典舞教学要达到多元化的教学训练目的,需要教师在自身的古典舞修养上有更高的造诣,如戏剧、芭蕾、武术及不同流派古典舞的了解,同时不断的吸取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神韵和精髓,持续性的让古典舞蹈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化和扩展。教学具体操作方式和整体的模式理念是需要不断的继承、完善和调整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当下古典舞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的让其学习兴趣、激情、想象力、创作力得到激发,从而古典舞教学的效果也在多元化的操作中得到的提升。特别是当下学生在信息多元化的背景情况下,对不同舞蹈艺术的了解基础要高于以往,因此,教师在相关领域的认识深度更加不能浮于表面,要不断的深化达到专业程度。[1]王敏.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特质[J].青年与社会, 2013(09).
[2]孟妍.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训练[J].音乐生活,2012(17).
[3]何银强.柔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的重要性与训练技巧[J].教育界, 2014(10).
J722.4
A
1005-5312(2015)23-0113-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