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醉眼看李白

时间:2011/12/10 作者: 虞子居 热度: 87723
  李白,心灵的故乡
  
  故乡两个字,无论从嘴里说出来,还是从笔尖落下来,都很重要,很泥土,很绵长,容易让人眼眶发热,思绪万千。
  
  在我的意识中故乡有一盘巨大的根,吃进泥土里,深几千丈,任何风霜雨雪不能撼动,是一个可以把灵魂和心栓一辈子的地方。中国现代诗人中,我认为有两位诗人最准确地用诗句表达我对故乡的认知,一位是杨键,他这样写故乡:
  
  乡村啊,就像一头驴子,
  
  一根绳子就把它留在了树桩上。
  
  ……
  
  还有一位是高凯,他这样写故乡:
  
  走时我用一根小河拴住了村子
  
  走时我用一根山路拴住了村子
  
  走时我用一根炊烟拴住了村子
  
  走了很久以后
  
  在离村三千里的地方
  
  我用这个奶名叫栓牢的天涯人
  
  用一个揪不断的肠子
  
  拴住了村子
  
  这样一种认知使我在写李白故里时遇到了困惑。循着史料记载寻根问源,李白可考证的祖籍为甘肃成纪。隋末时,其族人蒙难,谪居条支,远离故土的母亲把他生在了碎叶城。五岁时,在马背上摇过了童年的李白把一双脚落定于四川江油。二十五岁时,真正自己给自己的命运当家做主的李白把第一个家安居在湖北安陆白兆山下,其后命运安排他,又以不同的形式再河南、山东、南京、安徽等地生活和寓居。于是围绕李白故里究竟在何处,这些年始终没有终止过纷争,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近湖北安陆,因注册用“李白故里,银杏之乡”遭到四川江油的质疑。
  
  就故里之争本身来看,这不是件坏事,它折射出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两地都将李白这位世界名人是为自己的地域文化资源。仕途将其打造成自己的城市文化名片,这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文化本身巨大倍增性效应,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某地或某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附加值。
  
  然而时间如白驹过隙,攸忽千年,关于李白故里的准确属地已经模糊在岁月里,所有的考证、研究、结论都是在史料堆里进进出出,然后根据当事人的分析形成某种带有实用性的推想,结果成为后人越来越不知所云,也越来越不愿意去追究的人云亦云了。
  
  但我天性认直,还是一头扎了进去,扎进唐诗三百首,扎进没有路径的故纸堆,在第六感觉的引领下,用目光开道,让思维的触角鞭辟入里,直抵李白的心灵最深处。我以诗人的视野,站在过去、今天、未来三个跨度的层面上去看故乡,立时,醍醐灌顶,有一种别开洞天、豁然开朗的通透感。
  
  其实故乡情结极其简单,就是一种回望,它具有回忆的散发性,不会集于一时、一地、一事、一景。它是一种随机可发的触景生情,由现实无意出发,突然对自己最难忘、最信赖、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事产生一种意念性的向往。它是抽象的具体,又是具体的抽象;它可以存在于现实,也可以借助于想象。
  
  我翻读了《唐诗三百首》,写故乡和故里之情的佳句不少,但没有一首直接写自己所思念的具体地点和地方。这就说明诗人的心很大,就其心里居住的情感而言,故乡在于当地生活居住时是具象的,一旦离开,成为游子,故乡就成为抽象情感的寄托,故乡可以是一片屋顶,一片咬破寂静的蛙鸣,一条绕过村落的河流,一位在村口举目张望的母亲。这时的故乡,完全由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意念去联想、派生、择取。对于灞桥别柳,天涯游子意的离人和骚客而言,它就是思念家乡的一个图腾,也是人生沉浮时情感存放的一处寄托。
  
  这大约是唐人共同的心绪吧,在诗人李白笔下,对家乡和故里的情,也大多用抽象手法去表达。
  
  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由江水的那一端联想到家乡。再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这时的家,是另一种故里,是理想和事业的后院。这时诗人是在替命运的波折和坎坷咏叹。
  
  写到这里我就想,诗人李白在寻求思想之情的回望之门时,为了达到随处可见,情由境生的超然境界,其实已经把家乡和故里抽象为不同物象。
  
  那么,我们在替李白寻找故里时,是不是也可以新潮一次?我们只管大着胆子,灌几杯酒下肚,学习诗仙的狂放,迈着醉步走进诗人的心里之门。如果你勇敢走去了,你会发现诗人心灵里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
  
  马蹄——诗人记忆里的故乡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碎叶城到甘肃成纪,再折道四川江油,是十分漫长、艰难的跋涉过程。
  
  在没有驿道的沙漠、戈壁、野岭和山道间,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李白的童年就卧在马蹄声做催眠曲的颠沛流离中。
  
  那时天真,意识还没有长大,懵懂的眼睛在有节律的马背上晃着,左边的筐里装着包裹日子的行囊,右边的筐里挤着他和哥哥左顾右盼的小脸。他看了不长树木的沙漠,看了没有地名的戈壁,也看了不认识树木的荒野。后来回想,那时记忆最深、最熟悉的,就是走到哪里都叫相同的名字的“路”。
  
  直到马蹄停在江油,他离开马背,两脚踩着结结实实的土地行走,然后和那里的稻谷、高粱、野草和树木一起成长。这时他才意识到那匹驮过艰辛和沉重的马已经老死了。接着圈里空了,石槽空了,那种熟悉的嘶鸣和嚼草声被死亡删去了。父母居然抹泪,为一匹马从塞外把一家人驮到内地来的牲口悲悯。
  
  回忆中,父母谈到了碎叶城,李白像听天书,那一段记忆是空白的,熟记马蹄踩踏疲劳和马喘息时那种沉重的声音,记得马蹄后面的路弯弯曲曲,也记得马蹄前面的路弯弯曲曲,停下来歇时母亲指着身后告诉他,马蹄印的那一头是故乡!但他不同意,很天真,也很执拗地用眼神指着马蹄前的方向说娘亲,你说要回家乡,那么马蹄落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李白当时的眼神是幼稚的,他感觉马蹄很亲切,马蹄下面有花草,有骆驼刺,有野苜蓿花,是蜜蜂和蝴蝶歇息的屋顶。马蹄丢在身后的每一个马蹄印都被泥土收藏了,用脚丈量叫路程,用岁月丈量叫里程,被马蹄踩过的这片土它不叫疼,也不喊累,它很负责,一丝不苟拓下那些比路还长的马蹄。
  
  李白在没有成为诗人的时候就想:最后一个马蹄圆寂的地方,就是他今世的故乡。
  
  月亮——诗人灵感归隐的地方
  
  李阳冰的《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字数不多,但记写李白的出生却用了较多的文字:“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大意是说,李白的母亲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所以给他起名白,取字太白。夜空里的星宿与月亮本身就是神秘的默契者。
  
  所以李白一生爱月。月就是他发酵灵感的粬子。李白一生爱月、读月、写月,留下许多吟月、歌月、颂月的千古佳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过去谈这流出千古的佳句,我只把它理解为诗人的一种思乡情怀,现站在诗人心灵的门槛上重新品读才明白,在诗人灵魂的最深处,明月和故乡是等量齐观、不分伯仲的,是一个物件的两个名称,就像太阳既叫太阳,也可叫日。
  
  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一轮皓月是皎洁的,它高悬于漆黑的夜,不因阴晴而玷污自己,不因孤独而放弃执着的操守。它高洁而不清高,有时是一地清辉,有时平卧于江湖之底,让居住莲花的清水磨洗一个向往干净的灵魂。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因此,诗人在举头和低头之间,看到和想到都是灵魂最后要归去的地方。一个是诗人肉身的故乡,一个是诗人灵魂的故乡。
  
  最后,当他的诗歌人生耗尽最后的灵感、才华和豪情后,开始憔悴。憔悴的身影已经引起了月光的同情和怜悯。他终于在采石矶将酒樽孤注一掷,借着酒力一跃,入水捉月去了。月没有拒绝他,随着光影一零乱,他去了自己存放灵感和才华的地方,从此他另一个名字叫李太白。
  
  酒——诗人赊借诗胆的地方
  
  就像月不能吹来灵感的种子,其实酒也不能为诗人创造灵感。
  
  尽管“李白斗酒诗百篇”被传为千古佳句,但那是放大后的夸张。实际上,喝醉酒了的李白不要说写诗,就是用两条腿把自己走回去都成为难题。所以一群“笑杀山公醉似泥”的孩子们,就在山道上看到酩酊大醉的李白“头上白接篱,倒者还骑马”的狼狈形象。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能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摄入过量,会使大脑抑制功能减弱,显示出较长时间的兴奋现象,所以有了酒助英雄胆的说法。就李白的许多诗句看,诗人倘若喝得适量,醉入微醺,诗胆开放,这时真的是“口吐天上文”、“诗才比天高”。
  
  我这里列几例其诗胆被酒饱过之后,诗人玉树临风,从白云为帘的天边摘来的句子:
  
  “一风三月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宫阁。”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云端。”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人游月边去,我在空中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此风雨雪恨难栽。”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酒苍梧。”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读这样的的句子有一种感觉:“句从天上落,人从帝乡来”。看来就还有特定的放大作用,它本身不能个诗人创造灵感,但它却在“酒后竞风采,三杯异宝刀”的癫狂中放大了诗人的诗胆。所以,李白爱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我们看,诗人爱酒已经爱到了错吧酒香当故乡的境地。一直喝到“三杯通大道”,诗人就进无意、忘我、小人间的状态,什么三纲五常、君主皇帝都去了九霄云外,这时的谪仙就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霸气。想象和夸张伸拉出最大的张力,诗人的豪气贯天地之间,直如排山雪浪贯彩虹、藐银汉、小人间,大千世界浩荡联翩来眼底。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这时一叶轻舟,两岸桃花。他端坐于酒香里,举杯邀月,吟诗百篇。扑岸的浪花大呼小叫,带着好高骛远的眼睛,争看“几度诗狂欲上天”的李白。
  
  土地——诗人落叶归根的地方
  
  除了天空,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按照一脉相承的理念去想,在同根同宗的中国,其实远行的离人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就是故乡。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长安大道横九尺,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诗人的意想里,峨眉山月和长安厚土、八百里秦川是跨时空的画面组合。月光普照,使我们在哪里脚下都踩着放大了的故土。诗句里,李白借物喻意,把广义的故乡交代得多么清楚。其实不论现在落脚的土地,还是远在记忆的故乡,头顶一轮月,与脚下一片土,就是照临和被照临的关系。对于后面的每一个脚印来说,前一个脚印把自己踩进泥土,就是生命的归宗。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是每个人永恒的故乡!到最后,每个人会把自己的生命返璞归真,我们那点可怜的骨灰都由土地接管,并替我们永远收藏。
  
  于长处看李白之短
  
  谪仙诗人李白以不肯折腰名闻天下,但李白的诗歌却是可以让天下人为之折腰的。
  
  那时年轻,常有少年狂,把高山仰止这几个字当垫脚石踩,唯有李白诚心叹服,感觉诗写到李白这个份上,就是珠穆朗玛峰峰顶,已入最高境界。海阔天高,直逼云端,再无人能超越或比拟,我等常人无法望其项背,只能抚胸兴叹了。
  
  李白头顶那种人造的光环、把我的意识笼罩了多年,直到写这篇文章,迫于史料占有的饥渴,阅读了李白许多诗作,才发现原来之认识有所偏狭。
  
  其实,世上的事没有尽善尽美。“甘瓜苦蒂,物无全美”是一种规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许多事物无法逃脱的厘定法则。李白的诗歌亦如此。就李白诗歌已有的历史成就看,它是诗坛里的大唐,是诗歌高地上的高塔。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些直言不讳的文人和说话不拐弯的老百姓都喜欢他。有人说他是诗歌艺术长河里面的西施——永远的大众情人,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读李白的诗,有时感觉是天外飞来的句子,它超然物外,充满夸张幻想,文思纵横四海,有一种极具特性的雄放豪气。气势雄伟,一言九鼎,豪情万丈,堪称诗中帝王。我的一位诗友就李白诗歌的风格有一种评价,我认为很是精准。他说:李白的诗歌风格,很像他自己诗句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想的确如此,一些绝妙的佳句一经他秀口吟出,真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万头耕牛拉不住,一万道堤坝拦不住。
  
  过去,我一直把这视为天才诗人的标志,认为这是李白诗歌无人能够与之伦比的长处。他从传统的窠臼里跳出来,不藏不掖,我行我素,不搞韬光养晦,不事藏锋留拙。从他笔下出来的句子,是不同于回肠荡气的一鼓作气,有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气概。不见山重水复,不见云山雾罩,出则势如破竹,那些惊诧人寰的句子绝对直抒胸臆,横空而出,要么“大道通青天”,要么“洪波奔流射东海”,是无所顾忌的倾泻,是意象和灵感喷涌的瀑布,让人读完之后顿生一腔慨叹:这就是文学领域里的伊瓜苏大瀑布,是上帝的杰作,是天赋的灵感。
  
  自古以来,许多人把李白诗中这种“大鹏一月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宏大的气势视为诗人浪漫气质的一种超拔,为他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诗风所称颂不已。
  
  但这恰恰应了哲人所言:真理向前买半步就沦入谬论。李白的诗歌之短其实就隐于李白诗歌的就对长处之中。他在一味酣畅淋漓地倾泻才华之际,忽视了三个方面的把握。
  
  一、有生命的诗歌需要呼吸吐纳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用李白的诗歌解读李白实在是一种西望长安到日边的透彻。李白的诗歌是气血喷涌的,像高浓度的伏特加烈酒,是文学艺术园地里裂帛的秦腔,出天外之音,可声振寰宇。有大秦帝国兵马俑的阵势,是从灵魂的丹田里吼出来的文化底蕴,但它太注重“长风万里送秋雁”的直抒胸臆,把每首诗写得大气磅礴,壮哉伟哉,于作品就带有几近相同的模式,一气呵成,一吐为快,一竿子插到底,一语定乾坤,丢失了诗歌极为珍贵的含蓄和朦胧。
  
  看来只顾主观地一味倾吐,忽视了别人喘息的权利,使应该有呼有吸的诗歌艺术丢失了吸入功能。不知不觉把吸收的任务全部转嫁给客观对象,扼杀了彼此的交流。
  
  我们只有唐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一呼一吸于诗歌与读者的交流有多重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我们看陈子昂多高明,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把历史和未来拉到一个切面,再描绘自己愁壮情志,就此戛然收住,把一切想象和连缀交给了读者,成为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共同思考和共同慨叹。
  
  而李白则不同,把自己复杂的心绪反复书写之后,就蹦上一个绝高的台阶,着眼宏观发一番感叹,又折回来,极言现实境况之艰难,然后用两句高级牢骚煞尾,可谓前呼后应,精密周到,把该出现的句子全部写成了绝句,让你就此不再发生异想,不再构思出奇,唯一要做的,是借诗人名句,当成品牌味精加到自己文章里,以求锦上添花,增加光彩。
  
  我们看,只呼不吸,多么残酷,剥夺了诗人和读者交流的权利,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绝对不会想到:“太有才了”恰恰是他诗歌长处中的短处。
  
  二、海潮应在一进一退之间回肠荡气
  
  李白自诩为楚狂人,是名副其实的,这种狂放生于他的傲骨,并支撑他的人生理念,使他的品格和灵魂具有一种不容侵犯的高尚和贵重。但这种狂放如果一味地放纵开来,进入了诗歌创作本体,就可能是一种破坏力,会践踏诗歌的含蓄、婉约和唯美。
  
  我们看李白几例极具代表性的句子: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想象力和夸张力确实超人,但太过直露,丧失了诗歌持之为灵魂的唯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用于彰显李白不畏权贵的傲岸人格确是恰到好处的,但作为诗句,太过直白,完全是与人争辩时脱口而出的口语,显得剑拔弩张,少了委婉含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开头,诗人就把自己的主观认定和盘托出,不管别人是否兴奋,他已在自娱自乐。其后的描写也都是极尽直言,一气呵出了蜀道之艰难。李白很像一个杰出的解剖专家,要我们所知的,都借助想象和夸张将其解析得一丝不挂,你的前面是一把手术刀,一位大师,一副骨架,一堆净肉,再就是你高山仰止的惊叹!
  
  我们应该钦佩李白浩大澎湃的浪漫主义气势,他的诗句总是豪情充沛,少有晦涩,单刀直入,咄咄逼人。但当我们冷静下来,用理智的眼睛和大脑去李白诗歌王国里认真考察的时候,李白诗歌的软肋恰恰也藏于他诗歌的最长处,就像海潮如果只有进没有退,这叫一鼓作气,结果人们看到的只是一波接一波地覆盖和淹没,少了一轮又一轮的潮起潮落,对诗歌而言,就少了隐藏于委婉含蓄中的荡气回肠。
  
  诗有多种风格,但唯美是必不可少的共性。豪迈奔放可以呈现刚阳至上的唯美,但如果走极端路线,彻底丢失了委婉含蓄的阴柔之美,就是诗性唯美的自杀。就像海浪,只有涨潮的奔涌,没了退潮的回环,就失去了一波三折的绵长和回味。
  
  这方面我认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是高手,一首《春江花月夜》写得水波摇动,月影沉浮,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崇拜得五体投地。看这首诗折服你的不是啸咏高歌的狂放和霸气,而是婉约细腻的回肠荡气,虚实相间,刚柔并济,让人的内心世界波光浮动,潮汐连绵。
  
  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歌就欠缺表达手法的回环往复,让人一眼洞穿,一望见底。有些诗被诗人铺天盖地的豪情充斥,成了不含政治的口号,夸张过度的抒怀,读到最后总感觉,大好河山少了半边景色,一年四季少了冬雪秋韵。
  
  三、直抒胸臆和直奔主题应该是有区别的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思维力和想象力精婺八极,心游刀刃,以特有豪放直抒胸臆,使诗从楚辞的奇崛诡异和谲怪晦涩中跃离出来。李白的许多作品是以一根直肠和直言的口语入诗的,如“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要表达的心迹一语道破,不留情面,不考虑被责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的悬念和包袱让你去抖。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吟诗作赋北窗里,且须酣畅万古情”,诗人当时的情感借助一定的夸张和比喻,明明白白地说出来,绝不搞那种“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的欲言又止。
  
  就李白这种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诗歌秉性看,他堪称诗歌狂人,许多常人、凡人不能说,不肯说,不敢说,天天压抑着、委屈着、埋伏着的话,他借了一樽酒培养的诗胆,一一偏脖子就吐了出来。
  
  我们如果认真地去唐诗宋词的珠玉铺里捡拾一下,留下绝美佳句最多的诗人,非李白莫属,他可以无愧成为中国古诗词中集佳句、绝句被后世文人引用、借用最多的知识产权拥有者。之所以能被广泛地借用和引用,就是因为他陈述直白,一语中的,借用到文字里,可以收到画龙点睛,借他山之石功玉的奇效。
  
  但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这种不会拐弯的直抒胸臆,如果信马由缰,废弃门窗地直奔主题,那么久可能吧诗歌的意境情态、语言技巧和字义后面的画面破坏掉了。
  
  如李白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开头就是直奔主题写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如果不分行,这完全是散文的开篇,这种写法太直白,太直驱而入,这种自大的口吻,对读者欣赏性来说是一种蔑视。
  
  其实读者在进入诗歌审美消费之后也是一头牛,他有自己强大的消化功能,他希望反刍,你的直奔主题于你来说是痛苦极了,但对读者来说,他就丧失了那种读着、读着,心猛地睁开一双眼睛,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感。
  
  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曾说过一句很绝对的话;“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李白一些诗歌的毛病就在这里,缺乏隐喻,太过直露。如果不是圣人在作品中频频有让人拍案惊奇的佳句和绝句的出现,那么李白的诗歌是会被历史大打折扣的。
  
  为了验证我的观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汉乐府集》里有一首《陌上桑》,有描写罗敷之美的句子:“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句子来看,作者在写罗敷之美,但没有一笔直接写罗敷,一切都是隐喻和借喻,但在读者想象中,每一笔都勾画了罗敷的美,美到什么程度,一万个人可以有一万个想象。
  
  实事求是地说,这首诗的作者没有李白那种冠盖天语、气势夺人的才华。他和李白不在一个重量级,打他此诗里的这种零度情感表达和让局外人的行为举止说话的描述方式,却是李白应该学习的。当然我在这里说了也白说,李白已经作古,无缘与他相会、商榷。
  
  写到这里,我对李白诗歌短处的挑剔就一笼统倒出来了。挑刺者不疼,被挑者已无感觉。但很多旁观者很可能心里会很不舒服、认为这样评价,超越了诗人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不近情理的苛刻,是用今天的艺术标准给1300年前的古诗人打分。其实我就盼望有人这样打抱不平,如此我心里才能踏实。它可以让我断定,我的挑刺行为不会让李白的艺术形象毫发受损。但李白如果转世再来一次,按照我的论点去修正自己的诗歌,那么李白就不是李白了,李白的诗也就无以成千古不朽之作,唐朝就会倒塌一座丰碑。
  
  正因为有以上思维,我才在这里拿着显微镜检索李白诗歌的不完善之处,目的不是否定一代诗仙,也没有可能否定!我只是想通过查找大师的短处以为论据,让我有一种清醒认识:诗仙李白尚且有短处,我等草根何敢妄自尊大!
  
  醉眼看李白
  
  李白心灵的故乡
  
  故乡两个字,无论从嘴里说出来,还是从笔尖落下来,都很重要,很泥土,很绵长,容易让人眼眶发热,思绪万千。
  
  在我的意识中故乡有一盘巨大的根,吃进泥土里,深几千丈,任何风霜雨雪不能撼动,是一个可以把灵魂和心栓一辈子的地方。中国现代诗人中,我认为有两位诗人最准确地用诗句表达我对故乡的认知,一位是杨键,他这样写故乡:
  
  乡村啊,就像一头驴子,
  
  一根绳子就把它留在了树桩上。
  
  ……
  
  还有一位是高凯,他这样写故乡:
  
  走时我用一根小河拴住了村子
  
  走时我用一根山路拴住了村子
  
  走时我用一根炊烟拴住了村子
  
  走了很久以后
  
  在离村三千里的地方
  
  我用这个奶名叫栓牢的天涯人
  
  用一个揪不断的肠子
  
  拴住了村子
  
  这样一种认知使我在写李白故里时遇到了困惑。循着史料记载寻根问源,李白可考证的祖籍为甘肃成纪。隋末时,其族人蒙难,谪居条支,远离故土的母亲把他生在了碎叶城。五岁时,在马背上摇过了童年的李白把一双脚落定于四川江油。二十五岁时,真正自己给自己的命运当家做主的李白把第一个家安居在湖北安陆白兆山下,其后命运安排他,又以不同的形式再河南、山东、南京、安徽等地生活和寓居。于是围绕李白故里究竟在何处,这些年始终没有终止过纷争,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近湖北安陆,因注册用“李白故里,银杏之乡”遭到四川江油的质疑。
  
  就故里之争本身来看,这不是件坏事,它折射出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两地都将李白这位世界名人是为自己的地域文化资源。仕途将其打造成自己的城市文化名片,这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文化本身巨大倍增性效应,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某地或某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附加值。
  
  然而时间如白驹过隙,攸忽千年,关于李白故里的准确属地已经模糊在岁月里,所有的考证、研究、结论都是在史料堆里进进出出,然后根据当事人的分析形成某种带有实用性的推想,结果成为后人越来越不知所云,也越来越不愿意去追究的人云亦云了。
  
  但我天性认直,还是一头扎了进去,扎进唐诗三百首,扎进没有路径的故纸堆,在第六感觉的引领下,用目光开道,让思维的触角鞭辟入里,直抵李白的心灵最深处。我以诗人的视野,站在过去、今天、未来三个跨度的层面上去看故乡,立时,醍醐灌顶,有一种别开洞天、豁然开朗的通透感。
  
  其实故乡情结极其简单,就是一种回望,它具有回忆的散发性,不会集于一时、一地、一事、一景。它是一种随机可发的触景生情,由现实无意出发,突然对自己最难忘、最信赖、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事产生一种意念性的向往。它是抽象的具体,又是具体的抽象;它可以存在于现实,也可以借助于想象。
  
  我翻读了《唐诗三百首》,写故乡和故里之情的佳句不少,但没有一首直接写自己所思念的具体地点和地方。这就说明诗人的心很大,就其心里居住的情感而言,故乡在于当地生活居住时是具象的,一旦离开,成为游子,故乡就成为抽象情感的寄托,故乡可以是一片屋顶,一片咬破寂静的蛙鸣,一条绕过村落的河流,一位在村口举目张望的母亲。这时的故乡,完全由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意念去联想、派生、择取。对于灞桥别柳,天涯游子意的离人和骚客而言,它就是思念家乡的一个图腾,也是人生沉浮时情感存放的一处寄托。
  
  这大约是唐人共同的心绪吧,在诗人李白笔下,对家乡和故里的情,也大多用抽象手法去表达。
  
  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由江水的那一端联想到家乡。再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这时的家,是另一种故里,是理想和事业的后院。这时诗人是在替命运的波折和坎坷咏叹。
  
  写到这里我就想,诗人李白在寻求思想之情的回望之门时,为了达到随处可见,情由境生的超然境界,其实已经把家乡和故里抽象为不同物象。
  
  那么,我们在替李白寻找故里时,是不是也可以新潮一次?我们只管大着胆子,灌几杯酒下肚,学习诗仙的狂放,迈着醉步走进诗人的心里之门。如果你勇敢走去了,你会发现诗人心灵里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
  
  马蹄——诗人记忆里的故乡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碎叶城到甘肃成纪,再折道四川江油,是十分漫长、艰难的跋涉过程。
  
  在没有驿道的沙漠、戈壁、野岭和山道间,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李白的童年就卧在马蹄声做催眠曲的颠沛流离中。
  
  那时天真,意识还没有长大,懵懂的眼睛在有节律的马背上晃着,左边的筐里装着包裹日子的行囊,右边的筐里挤着他和哥哥左顾右盼的小脸。他看了不长树木的沙漠,看了没有地名的戈壁,也看了不认识树木的荒野。后来回想,那时记忆最深、最熟悉的,就是走到哪里都叫相同的名字的“路”。
  
  直到马蹄停在江油,他离开马背,两脚踩着结结实实的土地行走,然后和那里的稻谷、高粱、野草和树木一起成长。这时他才意识到那匹驮过艰辛和沉重的马已经老死了。接着圈里空了,石槽空了,那种熟悉的嘶鸣和嚼草声被死亡删去了。父母居然抹泪,为一匹马从塞外把一家人驮到内地来的牲口悲悯。
  
  回忆中,父母谈到了碎叶城,李白像听天书,那一段记忆是空白的,熟记马蹄踩踏疲劳和马喘息时那种沉重的声音,记得马蹄后面的路弯弯曲曲,也记得马蹄前面的路弯弯曲曲,停下来歇时母亲指着身后告诉他,马蹄印的那一头是故乡!但他不同意,很天真,也很执拗地用眼神指着马蹄前的方向说娘亲,你说要回家乡,那么马蹄落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李白当时的眼神是幼稚的,他感觉马蹄很亲切,马蹄下面有花草,有骆驼刺,有野苜蓿花,是蜜蜂和蝴蝶歇息的屋顶。马蹄丢在身后的每一个马蹄印都被泥土收藏了,用脚丈量叫路程,用岁月丈量叫里程,被马蹄踩过的这片土它不叫疼,也不喊累,它很负责,一丝不苟拓下那些比路还长的马蹄。
  
  李白在没有成为诗人的时候就想:最后一个马蹄圆寂的地方,就是他今世的故乡。
  
  月亮——诗人灵感归隐的地方
  
  李阳冰的《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字数不多,但记写李白的出生却用了较多的文字:“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大意是说,李白的母亲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所以给他起名白,取字太白。夜空里的星宿与月亮本身就是神秘的默契者。
  
  所以李白一生爱月。月就是他发酵灵感的粬子。李白一生爱月、读月、写月,留下许多吟月、歌月、颂月的千古佳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过去谈这流出千古的佳句,我只把它理解为诗人的一种思乡情怀,现站在诗人心灵的门槛上重新品读才明白,在诗人灵魂的最深处,明月和故乡是等量齐观、不分伯仲的,是一个物件的两个名称,就像太阳既叫太阳,也可叫日。
  
  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一轮皓月是皎洁的,它高悬于漆黑的夜,不因阴晴而玷污自己,不因孤独而放弃执着的操守。它高洁而不清高,有时是一地清辉,有时平卧于江湖之底,让居住莲花的清水磨洗一个向往干净的灵魂。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因此,诗人在举头和低头之间,看到和想到都是灵魂最后要归去的地方。一个是诗人肉身的故乡,一个是诗人灵魂的故乡。
  
  最后,当他的诗歌人生耗尽最后的灵感、才华和豪情后,开始憔悴。憔悴的身影已经引起了月光的同情和怜悯。他终于在采石矶将酒樽孤注一掷,借着酒力一跃,入水捉月去了。月没有拒绝他,随着光影一零乱,他去了自己存放灵感和才华的地方,从此他另一个名字叫李太白。
  
  酒——诗人赊借诗胆的地方
  
  就像月不能吹来灵感的种子,其实酒也不能为诗人创造灵感。
  
  尽管“李白斗酒诗百篇”被传为千古佳句,但那是放大后的夸张。实际上,喝醉酒了的李白不要说写诗,就是用两条腿把自己走回去都成为难题。所以一群“笑杀山公醉似泥”的孩子们,就在山道上看到酩酊大醉的李白“头上白接篱,倒者还骑马”的狼狈形象。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能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摄入过量,会使大脑抑制功能减弱,显示出较长时间的兴奋现象,所以有了酒助英雄胆的说法。就李白的许多诗句看,诗人倘若喝得适量,醉入微醺,诗胆开放,这时真的是“口吐天上文”、“诗才比天高”。
  
  我这里列几例其诗胆被酒饱过之后,诗人玉树临风,从白云为帘的天边摘来的句子:
  
  “一风三月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宫阁。”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云端。”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人游月边去,我在空中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此风雨雪恨难栽。”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酒苍梧。”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读这样的的句子有一种感觉:“句从天上落,人从帝乡来”。看来就还有特定的放大作用,它本身不能个诗人创造灵感,但它却在“酒后竞风采,三杯异宝刀”的癫狂中放大了诗人的诗胆。所以,李白爱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我们看,诗人爱酒已经爱到了错吧酒香当故乡的境地。一直喝到“三杯通大道”,诗人就进无意、忘我、小人间的状态,什么三纲五常、君主皇帝都去了九霄云外,这时的谪仙就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霸气。想象和夸张伸拉出最大的张力,诗人的豪气贯天地之间,直如排山雪浪贯彩虹、藐银汉、小人间,大千世界浩荡联翩来眼底。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这时一叶轻舟,两岸桃花。他端坐于酒香里,举杯邀月,吟诗百篇。扑岸的浪花大呼小叫,带着好高骛远的眼睛,争看“几度诗狂欲上天”的李白。
  
  土地——诗人落叶归根的地方
  
  除了天空,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按照一脉相承的理念去想,在同根同宗的中国,其实远行的离人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就是故乡。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长安大道横九尺,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诗人的意想里,峨眉山月和长安厚土、八百里秦川是跨时空的画面组合。月光普照,使我们在哪里脚下都踩着放大了的故土。诗句里,李白借物喻意,把广义的故乡交代得多么清楚。其实不论现在落脚的土地,还是远在记忆的故乡,头顶一轮月,与脚下一片土,就是照临和被照临的关系。对于后面的每一个脚印来说,前一个脚印把自己踩进泥土,就是生命的归宗。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是每个人永恒的故乡!到最后,每个人会把自己的生命返璞归真,我们那点可怜的骨灰都由土地接管,并替我们永远收藏。
  
  于长处看李白之短
  
  谪仙诗人李白以不肯折腰名闻天下,但李白的诗歌却是可以让天下人为之折腰的。
  
  那时年轻,常有少年狂,把高山仰止这几个字当垫脚石踩,唯有李白诚心叹服,感觉诗写到李白这个份上,就是珠穆朗玛峰峰顶,已入最高境界。海阔天高,直逼云端,再无人能超越或比拟,我等常人无法望其项背,只能抚胸兴叹了。
  
  李白头顶那种人造的光环、把我的意识笼罩了多年,直到写这篇文章,迫于史料占有的饥渴,阅读了李白许多诗作,才发现原来之认识有所偏狭。
  
  其实,世上的事没有尽善尽美。“甘瓜苦蒂,物无全美”是一种规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许多事物无法逃脱的厘定法则。李白的诗歌亦如此。就李白诗歌已有的历史成就看,它是诗坛里的大唐,是诗歌高地上的高塔。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些直言不讳的文人和说话不拐弯的老百姓都喜欢他。有人说他是诗歌艺术长河里面的西施——永远的大众情人,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读李白的诗,有时感觉是天外飞来的句子,它超然物外,充满夸张幻想,文思纵横四海,有一种极具特性的雄放豪气。气势雄伟,一言九鼎,豪情万丈,堪称诗中帝王。我的一位诗友就李白诗歌的风格有一种评价,我认为很是精准。他说:李白的诗歌风格,很像他自己诗句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想的确如此,一些绝妙的佳句一经他秀口吟出,真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万头耕牛拉不住,一万道堤坝拦不住。
  
  过去,我一直把这视为天才诗人的标志,认为这是李白诗歌无人能够与之伦比的长处。他从传统的窠臼里跳出来,不藏不掖,我行我素,不搞韬光养晦,不事藏锋留拙。从他笔下出来的句子,是不同于回肠荡气的一鼓作气,有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气概。不见山重水复,不见云山雾罩,出则势如破竹,那些惊诧人寰的句子绝对直抒胸臆,横空而出,要么“大道通青天”,要么“洪波奔流射东海”,是无所顾忌的倾泻,是意象和灵感喷涌的瀑布,让人读完之后顿生一腔慨叹:这就是文学领域里的伊瓜苏大瀑布,是上帝的杰作,是天赋的灵感。
  
  自古以来,许多人把李白诗中这种“大鹏一月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宏大的气势视为诗人浪漫气质的一种超拔,为他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诗风所称颂不已。
  
  但这恰恰应了哲人所言:真理向前买半步就沦入谬论。李白的诗歌之短其实就隐于李白诗歌的就对长处之中。他在一味酣畅淋漓地倾泻才华之际,忽视了三个方面的把握。
  
  一、有生命的诗歌需要呼吸吐纳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用李白的诗歌解读李白实在是一种西望长安到日边的透彻。李白的诗歌是气血喷涌的,像高浓度的伏特加烈酒,是文学艺术园地里裂帛的秦腔,出天外之音,可声振寰宇。有大秦帝国兵马俑的阵势,是从灵魂的丹田里吼出来的文化底蕴,但它太注重“长风万里送秋雁”的直抒胸臆,把每首诗写得大气磅礴,壮哉伟哉,于作品就带有几近相同的模式,一气呵成,一吐为快,一竿子插到底,一语定乾坤,丢失了诗歌极为珍贵的含蓄和朦胧。
  
  看来只顾主观地一味倾吐,忽视了别人喘息的权利,使应该有呼有吸的诗歌艺术丢失了吸入功能。不知不觉把吸收的任务全部转嫁给客观对象,扼杀了彼此的交流。
  
  我们只有唐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一呼一吸于诗歌与读者的交流有多重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我们看陈子昂多高明,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把历史和未来拉到一个切面,再描绘自己愁壮情志,就此戛然收住,把一切想象和连缀交给了读者,成为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共同思考和共同慨叹。
  
  而李白则不同,把自己复杂的心绪反复书写之后,就蹦上一个绝高的台阶,着眼宏观发一番感叹,又折回来,极言现实境况之艰难,然后用两句高级牢骚煞尾,可谓前呼后应,精密周到,把该出现的句子全部写成了绝句,让你就此不再发生异想,不再构思出奇,唯一要做的,是借诗人名句,当成品牌味精加到自己文章里,以求锦上添花,增加光彩。
  
  我们看,只呼不吸,多么残酷,剥夺了诗人和读者交流的权利,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绝对不会想到:“太有才了”恰恰是他诗歌长处中的短处。
  
  二、海潮应在一进一退之间回肠荡气
  
  李白自诩为楚狂人,是名副其实的,这种狂放生于他的傲骨,并支撑他的人生理念,使他的品格和灵魂具有一种不容侵犯的高尚和贵重。但这种狂放如果一味地放纵开来,进入了诗歌创作本体,就可能是一种破坏力,会践踏诗歌的含蓄、婉约和唯美。
  
  我们看李白几例极具代表性的句子: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想象力和夸张力确实超人,但太过直露,丧失了诗歌持之为灵魂的唯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用于彰显李白不畏权贵的傲岸人格确是恰到好处的,但作为诗句,太过直白,完全是与人争辩时脱口而出的口语,显得剑拔弩张,少了委婉含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开头,诗人就把自己的主观认定和盘托出,不管别人是否兴奋,他已在自娱自乐。其后的描写也都是极尽直言,一气呵出了蜀道之艰难。李白很像一个杰出的解剖专家,要我们所知的,都借助想象和夸张将其解析得一丝不挂,你的前面是一把手术刀,一位大师,一副骨架,一堆净肉,再就是你高山仰止的惊叹!
  
  我们应该钦佩李白浩大澎湃的浪漫主义气势,他的诗句总是豪情充沛,少有晦涩,单刀直入,咄咄逼人。但当我们冷静下来,用理智的眼睛和大脑去李白诗歌王国里认真考察的时候,李白诗歌的软肋恰恰也藏于他诗歌的最长处,就像海潮如果只有进没有退,这叫一鼓作气,结果人们看到的只是一波接一波地覆盖和淹没,少了一轮又一轮的潮起潮落,对诗歌而言,就少了隐藏于委婉含蓄中的荡气回肠。
  
  诗有多种风格,但唯美是必不可少的共性。豪迈奔放可以呈现刚阳至上的唯美,但如果走极端路线,彻底丢失了委婉含蓄的阴柔之美,就是诗性唯美的自杀。就像海浪,只有涨潮的奔涌,没了退潮的回环,就失去了一波三折的绵长和回味。
  
  这方面我认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是高手,一首《春江花月夜》写得水波摇动,月影沉浮,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崇拜得五体投地。看这首诗折服你的不是啸咏高歌的狂放和霸气,而是婉约细腻的回肠荡气,虚实相间,刚柔并济,让人的内心世界波光浮动,潮汐连绵。
  
  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歌就欠缺表达手法的回环往复,让人一眼洞穿,一望见底。有些诗被诗人铺天盖地的豪情充斥,成了不含政治的口号,夸张过度的抒怀,读到最后总感觉,大好河山少了半边景色,一年四季少了冬雪秋韵。
  
  三、直抒胸臆和直奔主题应该是有区别的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思维力和想象力精婺八极,心游刀刃,以特有豪放直抒胸臆,使诗从楚辞的奇崛诡异和谲怪晦涩中跃离出来。李白的许多作品是以一根直肠和直言的口语入诗的,如“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要表达的心迹一语道破,不留情面,不考虑被责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的悬念和包袱让你去抖。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吟诗作赋北窗里,且须酣畅万古情”,诗人当时的情感借助一定的夸张和比喻,明明白白地说出来,绝不搞那种“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的欲言又止。
  
  就李白这种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诗歌秉性看,他堪称诗歌狂人,许多常人、凡人不能说,不肯说,不敢说,天天压抑着、委屈着、埋伏着的话,他借了一樽酒培养的诗胆,一一偏脖子就吐了出来。
  
  我们如果认真地去唐诗宋词的珠玉铺里捡拾一下,留下绝美佳句最多的诗人,非李白莫属,他可以无愧成为中国古诗词中集佳句、绝句被后世文人引用、借用最多的知识产权拥有者。之所以能被广泛地借用和引用,就是因为他陈述直白,一语中的,借用到文字里,可以收到画龙点睛,借他山之石功玉的奇效。
  
  但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这种不会拐弯的直抒胸臆,如果信马由缰,废弃门窗地直奔主题,那么久可能吧诗歌的意境情态、语言技巧和字义后面的画面破坏掉了。
  
  如李白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开头就是直奔主题写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如果不分行,这完全是散文的开篇,这种写法太直白,太直驱而入,这种自大的口吻,对读者欣赏性来说是一种蔑视。
  
  其实读者在进入诗歌审美消费之后也是一头牛,他有自己强大的消化功能,他希望反刍,你的直奔主题于你来说是痛苦极了,但对读者来说,他就丧失了那种读着、读着,心猛地睁开一双眼睛,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感。
  
  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曾说过一句很绝对的话;“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李白一些诗歌的毛病就在这里,缺乏隐喻,太过直露。如果不是圣人在作品中频频有让人拍案惊奇的佳句和绝句的出现,那么李白的诗歌是会被历史大打折扣的。
  
  为了验证我的观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汉乐府集》里有一首《陌上桑》,有描写罗敷之美的句子:“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句子来看,作者在写罗敷之美,但没有一笔直接写罗敷,一切都是隐喻和借喻,但在读者想象中,每一笔都勾画了罗敷的美,美到什么程度,一万个人可以有一万个想象。
  
  实事求是地说,这首诗的作者没有李白那种冠盖天语、气势夺人的才华。他和李白不在一个重量级,打他此诗里的这种零度情感表达和让局外人的行为举止说话的描述方式,却是李白应该学习的。当然我在这里说了也白说,李白已经作古,无缘与他相会、商榷。
  
  写到这里,我对李白诗歌短处的挑剔就一笼统倒出来了。挑刺者不疼,被挑者已无感觉。但很多旁观者很可能心里会很不舒服、认为这样评价,超越了诗人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不近情理的苛刻,是用今天的艺术标准给1300年前的古诗人打分。其实我就盼望有人这样打抱不平,如此我心里才能踏实。它可以让我断定,我的挑刺行为不会让李白的艺术形象毫发受损。但李白如果转世再来一次,按照我的论点去修正自己的诗歌,那么李白就不是李白了,李白的诗也就无以成千古不朽之作,唐朝就会倒塌一座丰碑。
  
  正因为有以上思维,我才在这里拿着显微镜检索李白诗歌的不完善之处,目的不是否定一代诗仙,也没有可能否定!我只是想通过查找大师的短处以为论据,让我有一种清醒认识:诗仙李白尚且有短处,我等草根何敢妄自尊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