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绘画大师奥尔巴赫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084
张杰然(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绘画大师奥尔巴赫

  张杰然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英国绘画大师弗兰克·奥尔巴赫,充分利用颜料这一实体来构建画面,使色彩、笔触、体积相互碰撞.最终达到一种具有建筑感的视觉力度。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附着在厚重的颜料肌理上,作品的“内容”被人忽略。观者更多地感受到油画颜料实实在在的物质感——凝重厚实的颜料疙瘩,纵横粘连的笔触以及堆砌流淌的油彩这些都彰显出难以抑制的物质意义。画面质感粗砺却又暗含敏锐的思考,这些不仅仅衍生出了突破原有视觉习惯的艺术尺度的最大化,更多的是艺术家通过油画材质的独特魅力去探究自身的审美价值、诠释自我的精神取向。

  奥尔巴赫;艺术;精神

  弗兰克·黑尔玛特·奥尔巴赫(FrankAurerbach)1931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母亲是查劳特·波尔查特(CharlotteNoraBorchardt)年轻时是一名利陶宛的艺术学生,在一场短暂而不愉快的婚姻结束后,结识并嫁给了马克斯·奥尔巴赫(MaxAuerback)。马克斯·奥尔巴赫则是一名律师,这在当时的柏林属于生活优裕的行业。同时,法律又是整个奥尔巴赫家族的行业,他的几位叔叔中,有四位是律师。

  弗兰克·奥尔巴赫出生的那一年也是奥地利信用组织银行(Credit/Anstait)的破产之年,这给中欧带来了无比恐惧的金融危机。短短几个月里,德国丹纳银行的关闭导致了整个德国银行系统的瘫痪。当奥尔巴赫呀呀学语时,纳粹头子希特勒采用暴力手段成为了德国的首相,而后又通过授权法成为了德国的绝对独裁者,排犹开始了,奥尔巴赫的厄运也到来了。

  到了1937年形势已完全明朗,希特勒将迫害犹太人定为国策,这对于一个只有六岁大的孩子来说,再留在德国就真的会有生命危险了,但是他的父亲像所有面临迫害的犹太人一样还在幻想纳粹主义的软化,并且还坚信极端残酷的排犹政策会被文化和经济的需求所淡化,于是马克斯·奥尔巴赫夫妇决定把儿子送走,他们留在德国本土。

  机遇和运气同时降临到了小奥尔巴赫身上,他的一个是叔叔的商业伙伴在意大利认识了一位作家——依瑞斯·奥瑞高(IrisOrigo),而此时的依瑞斯·奥瑞高正准备为第三帝国的犹太儿童的不祥前途做点实事:选六名犹太儿童送往英国的一所学校并为之提供生活费和学费,奥尔巴赫便是其中之一。1939年的早春,马克斯·奥尔巴赫夫妇打点了儿子的行李,坐火车到汉堡,把奥尔巴赫放到了一艘去往英国的轮船上。在这以后的三年里,几封不多于25个单词的明信片证明着奥尔巴赫的父母依然活着,但是在1942年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可怕的焚尸炉吞噬了马克斯·奥尔巴赫和查劳特·波尔查特。11岁的奥尔巴赫过早的失去了双亲成为了孤儿。

  从汉堡开来的轮船在4月7日停靠在了南安普顿的码头,八岁的奥尔巴赫夹着一个仅有的行李箱走下了舷梯,开始了在这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他首先是在邦斯大院接受了最早的英国教育,在这个所谓的英国“先进”教育的试验点的学校奥尔巴赫生活学习了八年。当他从邦斯大院出来时出来时已具备了高中学历。就这样一个16岁的战争遗孤,走出邦斯大院后并没有急于从业,而是进入了一所汉普斯代德花园郊区学院的工艺美术学校,因为他倾向于艺术,倾向于艺术学院。但是在这所工艺美术学校里奥尔巴赫并非如愿以偿了,因为这所学校只有一些业余的素描插画和雕塑课,而强项是书法。奥尔巴赫对书法没有才能和抱负,正如他说:“我太邋遢了,我觉得(老师们)都认为我粗心大意,歪里歪气,笨手笨脚,毫无希望,我是鱼儿离了水。”①

  运气和机遇总是垂青于这个可怜的战争遗孤,幸运的奥尔巴赫不久后就认识了一位圣马丁艺术学校的老师,并把他推荐给了圣马丁艺术学校的教务长,这样奥尔巴赫就被接受为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学期从1948年9月开始。从现在到开学,奥尔巴赫还有两个学期的空闲,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素描作品在伦敦的艺术院校四处奔走。在1948年一月份奥尔巴赫成为了巴洛夫工艺专科学校的一名临时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大卫·邦勃格——这个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老师。

  很快奥尔巴赫在圣马丁艺术学院的新学年开始了,在这里他学习了四年,而后又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了三年,1955年以一等荣誉和一枚银质奖章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在以后奥尔巴赫便在伦敦西北坎姆城区的一个“棕色洞穴”里——库苏夫手中继承的画室开始了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的绘画创作。

  奥尔巴赫通过绘画这一媒介不断认知世界与自我的牢固联系,凭借其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勤奋的作用其作品,很好的诠释了自我的价值以及精神取向。

  奥尔巴赫通过自身历程以及作品告诉我们,现代绘画中对心理领域的开拓和物质条件的利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返观,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艺术的最高目的绝不是自我表现,它应该还有更高的精神承载和价值趋向。绘画会因此带领我们通向世界的整个躯体。

  注释:

  ①选自罗伯特·休斯.弗兰克·奥尔巴赫——素描大师的成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39.

  J214

  A

  1005-5312(2015)23-0088-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