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浅谈《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本源意识
张锐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流浪与回归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汤姆的流浪是为了逃避现实的枯燥、乏味,也是为了回归生命之本;重归是为了达到心灵真正的栖息,而不是一味放纵流浪。对于当时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型的美国,大机器的文明并没有带来人们的心身安栖。马克·吐温笔下渗透出的本源意识是那样难能可贵。
人物设定;地点设定;主题暗示;本源意识
马克·吐温生活的时期正是美国资本主义时代向帝国主义时代转型的时代,也是美国从一个内部分裂之年轻国家蜕变为世界强权大国时期。大机器文明带来了美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扩张、工业化革命、奴隶制度的废除、科技进步、大政府的观念、对外战争等等。美国人的物质生活的确大大提高了,然而物欲与利欲正腐朽着人们的内心,一场看不见的繁杂与喧嚣之战正步步逼近。美国人该何去何从?如何为心灵疗伤?是在这场战斗中漂泊流浪,还是回归本源,寻找心灵之静。《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幽默讽刺的笔风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本源论。心灵才是人之本源,正如中国古文人欧阳修说得好:“好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美国人应该从这场喧嚣中治愈,而回归本心势在必行。
一、以孩子为故事主角,探索生命之初成
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是汤姆·索亚的为首的一群孩子,这里体现了作者在时间上本源的回归。中国作家、革命家柔石就说过:“孩子,这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朵。”布莱尔也曾说过:“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节的果实。”从很大程度上说,孩提时代是人生命形成过程中最干净、最纯洁的阶段。正因为是孩子,汤姆·索亚可以那么自然的表现他的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他是一位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之味生活的小小少年。“人小鬼大”形容他实在再合适不过。也正是因为处于纯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他才会毫不避讳地指正杀人案之真凶,从而解救了被冤枉的莫夫·波特,这种孩子般的美丽与干净正是当时美国人所缺少的。作者希望国人能够像孩子一样善良、单纯,不被社会与机器毒化,不要将内心的压抑、委屈、贪婪视为漠然,也希望人们在激烈社会竞争中不忘坚持公平、坚持真理。而不是失去善良之本心、随波逐流。当人的生命回归孩提时代,本源意识也逐步重返。二、以返乡为结局,接近生命的本源地
汤姆最终重返故园——圣·彼堡得斯,是一种寻找生命本源的空间上的回归。有人说故事结尾汤姆返回故乡是一直反抗大人世界的汤姆的妥协,是被一直渴望逃离所谓社会文明社会收编了。显然这个理论不太成立。圣·彼堡得斯是美国社会之缩影,也是主人公汤姆之生长故乡,在经历了指正杀人犯、当海盗、掘宝探险等系列事件后,汤姆的回归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的体现。这个小镇本是简朴乡村生活的一种的地方,凋蚀着人的心灵的不是这个地方,而是赤裸裸的社会现象。汤姆的回归是正视社会的一种体现,也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直面挑战。勇敢机智的汤姆并不会完全通过逃离来规避社会弊端,而是直面它、正视它,从而改变它。作者在这里传达的是流浪之本是回归,回归生命之本源地,而非逃之夭夭,让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流合污者固然可嘉,但不同流合污而又能治污防治者却更为可贵。三、以流浪回归为主题,呼唤生命之本源意识
小说流浪与回归的主题,旨在呼唤美国人的本源意识。无论汤姆走了多远,在外流离了多少,正如落叶归根般,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来。这是汤姆的流浪后应该有的回归,也是作者表达的真实主题,更是向生命本源论的一种致敬。汤姆之流浪是作者对所有时代虚伪、庸俗的社会规范的抵制,是对黑暗奴隶制、残忍而虚假宗教的强烈反对,可以看出作者强烈批判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汤姆之回归是作者呼唤本源意识态度的坚决的体现。物质上的富有、所谓文明社会之规则是社会机器猖狂侵蚀人类的利器。马克·吐温呼唤美国人之反抗,也呼唤人类要想本源致敬,活出生命的本质与可贵。
四、结语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集时间、空间以及主题回归于一体,深刻揭示了本源意识对于当时美国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三毛有句话说的很好“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马克·吐温智者般地一样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要同社会疗伤当。面对社会的黑暗,他没有抱怨,更不是袖手一边,他有着睿智而清晰的头脑,他用幽默而讽刺的深刻文字,充满童趣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引导读者深入,也一步步影响着当时的美国人。[1]张宁飞.从语用学角度谈《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幽默的翻译[D].苏州:苏州大学,2014.
I712.074
A
1005-5312(2015)17-0013-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