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帖”不误习字功——论“读帖”的功用及方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843
孙金龙

  (辽宁营口群众艺术馆,辽宁 营口 115000)

  “读帖”不误习字功
——论“读帖”的功用及方法

  孙金龙

  (辽宁营口群众艺术馆,辽宁 营口 115000)

  读帖是将书法艺术理解贯穿于实践之前的功夫,对于习书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仔细对贴字进行分析、比较,揣摩用笔、运笔、结体和章法,加深印象,做到以目导心。“读帖”的主要功用在于能够锻炼学书者的注意力,提升分析概括的能力,更好地揣摩书道和帮助比较作品。掌握好科学有效的读帖方法,不仅不耽误临习的时间和影响临习的效果,反而会大大促进临摹,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读帖;功用;方法;意义

  “磨刀不误砍柴工”简洁而深刻的概括了“磨刀”的功用,对于书人来说也可同理为“读帖不误习字功”。古代著名书法家王守仁曾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①这既是书家的经验之谈,也是对读帖用途的深入浅出的概括。很多学书者的经验都是,如果不能够下笔有神,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现在手上,而是在眼上,就是“读帖”问题上,如果眼中所读帖时没有做到精细周到,下笔自然很难达意。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于“读帖”应该给予特别重视。

一、读帖的功用

读帖是将书法艺术理解贯穿于实践之前的功夫,对于习书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读帖”的用途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锻炼注意力

  注意力是关注某一事物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人效率往往更高。无论是学习还是练气功,注意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不专一,有杂念,就很容易出现偏差。对于习字来说,如果“三分钟热度”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同样很难有收获。注意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但是读帖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是最终帮助习书人从学习向创作之间的过渡桥梁。“读帖”的过程,是一个分析、归纳的过程,目的就在于理解贴字的外在形式,理解其中的精神实质,在“读”之前需要看,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就不可能做到准确的分析,其结果就自然不会理想,同时读帖又能促进临习效果,是一举两得之功。

  (二)提升分析概括能力

  读帖是可以提高习书者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临摹做好必要准备。所谓“读帖”就是看字帖,仔细对贴字进行分析、比较,揣摩用笔、运笔、结体和章法,加深印象,做到以目导心。因此说,“读帖”的过程就是对贴字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不仅仅需要用眼观察,还要在此基础上动脑,对书体、风格、章法、结构、笔画、笔顺等做综合的比较分析。这样反复进行,循序渐进,才能正确把握字帖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神。在“读帖”实践中,可以验证柳字的结构“中宫收紧,主笔开张,点画之间,穿插避让”。像重心不易掌握的“家”、“安”二字,前者将下面的“弯钩”对准上面的“点”,下边弧弯钩最右端不能超过中线,与上边的点及下边的钩大致在一条线上,后者下边“女”字撇与长点的“交叉点”对准上面“宝盖头”的中间。并且一般独体“女”字做字底时,其中“撇”的收笔一般比“撇折”的收笔高,而“女”字做偏旁时,“撇”的收笔一般比“撇折”的收笔低,这样书写就不会失去重心,把握字形关键,对于同类型的字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读帖中这样分析,不仅仅会越来越熟悉和靠近字帖,为临摹做好准备,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更好地揣摩书道

  “读帖”能够促使自己与书家神意相通,从而更好地揣摩作者的书道。孙过庭《书谱》中有“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②因此,更高层次的“读帖”不只限于形似,更要神似。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读帖”来完成。整天与所临碑帖打交道,自然会“近墨者黑”,长期坚持会被书家所感化。同时,在读碑帖中只有了解艺术家们的真情实感,在幽幽笔墨之中,揣摩是沉着痛快还是平静悠远,只有多“读帖”才能找到习书的心源,真正理解本质美背后的艺术境界。做到了这些,具体临习时候便会有居高临下之感。

  (四)帮助作品比较

  “读帖”能帮助我们对不同书家的对作品进行比较,也能帮助我们对同一书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我国书坛名家辈出,异彩纷呈,风格各异,“读帖”可以加深对各书家不同风格的理解。如通过“读帖”,可以清晰验证“颜体”和“柳体”的不同风格,即颜体雄浑丰腴,而柳体清秀遒劲,所以有“颜筋柳骨”之说。另外,同一书家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风格亦不相同,这方面最具代表的是颜真卿,他的作品几乎没有雷同,早年的作品清秀工整,比如《多宝塔》,晚年作品雄伟浑厚拙中见巧,比如《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如果没有仔细研读的过程,是无法掌握这其中的种种差异,也就会影响对于不同作品的理解程度,但是通过读帖可以对这些作品做横纵比较,加深印象,从而更好地临写。

二、读帖的方法

“读帖”是通过反复的观察和思考,探寻他人的成功经验,以此来学习,提升自己的鉴赏、分析能力,对于学书者的艺术造诣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帖”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去“读”呢?“读帖”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要看,读帖的第一步必须是看。在看的过程里面可以先从整体看到细节,也可以从细节到整体。读帖中的细节是指揣摩贴字的用笔方法,对每一个笔画的起收运行都进行观察,探寻是明折还是暗折,圆笔还是方笔等细节,必须做到精细周到。整体的观察是指对于贴字的结构进行了解,大到贴字的布局和形态,小到单个字的结构和松紧。清代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曾说:“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③,孙过庭在《书谱》中也强调:“察之者尚精”④。有的习书者把字帖贴在办公室、床头、书房,一有空闲就看上两眼,都是很好地办法。只有多看,才能让你的气质逐渐于字帖靠近,为下一步的分析和临摹打好基础。这样既能够看整体,又可以看局部;既可以看基本笔画,又可以看结构章法。先弄明白所学书体的特点,学时便有路子可循。

  其次,想。看完字帖后,紧接着要想,即动脑分析。就是将自己所见加以分析比较、概括总结,掌握要领,细心体会,再做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即“入贴”。这一点不仅仅在临写前非常重要,而且在临摹后也是举足轻重。中青年书法家陈国桢在谈到读帖的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反对一味地读帖,不动脑筋地“死临”。只有将“看”、“想”紧密结合才能及时纠正临摹中的毛病,“对症下药”,不断进步。

  再次,要处理好“读”与“背”的关系。光“读”不“背”就不能做到“心”和“手”的有机结合。宋曹的《书法约言》中“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居,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而思,再思而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⑤这就是说,要舍得花费时间把所看所想进行再加工,熔二者为一炉,从而使眼与手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并在临习中不断补充,使“读”与“临”相得益彰。这样“刀”磨得越快,砍的“柴”就越多,此所谓“读帖”不误习字功。

  另外,“读帖”要坚持一贯,学而不厌。上述方法采用一段时间定会有所收获,但是如果沾沾自喜就会前功尽弃,只有坚持一贯,“凡学古人文词书画,须日夕观摹,反复数百十遍,始可得其深处。方知前人所有得者,正其坏处及习气处也。”⑥陈国桢在谈他“读帖”经验时也说,“古人讲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我则借用为读帖万遍,其神可见”。书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到奥妙;只有坚持一贯的“读”,才能扬长避短,折善而从之,占有主动权。读帖不仅仅是初学者所必须的,即便是成熟的书法家也非常重视“读帖”。唐初著名大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在路上偶遇晋代索靖的字碑,连续读了三天。古之名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后辈习书之人。因此,“读帖”应该贯穿一个人整个学术过程的始末。

  人们对于“读帖”的看法多种多样,有的不屑于读,有的不会读,也有不肯读的。很多不肯读贴的人往往是因为担心“读帖”会占据大量临摹时间,得不偿失。实际不然,读帖对于习书者来说,犹如砍柴者磨刀。书家赵旭之,在街上看到舞剑后,受感于高超的剑术,情动之下书写了一个神采飞扬的“舞”字,如果后学者在临习这个字的时候,不能观其字揣摩赵旭之当时的情绪和动作,就很难出现理想的效果。一味地“死临”,即使埋头苦练也很难达到那种意境,因此我们说“临帖”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习书者必须掌握的。它不仅仅不耽误临习的时间,影响临习的效果,反而会大大促进临摹,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实际上,读帖的好处和方法也不止以上所述,只要学习者能够通过努力从中得到启发,“读帖”的妙用便不道自破。

  注释:

  ①王阳明(明).王阳明全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②孙过庭.书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③宋曹(清).书法约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④孙过庭.书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⑤宋曹(清).书法约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⑥刘正成,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2.

  J292.1

  A

  1005-5312(2015)05-0005-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