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827
喻洁

  (广州市艺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520)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设计

  喻洁

  (广州市艺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520)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有目的地把各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律、文化技能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它的直接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只有在民间舞蹈的教学过中合理设计好各个环节,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师;民间舞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概念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的理论方法对民间舞教学活动所进行的总体规划。具体的来讲,就是为了达成中国民族民间舞既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对整个教学的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总体结构和相关层面进行的有效策划。

  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是指导、设定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面活动行为的重要步骤,侧重于设计具体的教法问题。其次,它是设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特定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例如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民间舞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侧重于对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的直接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始终是围绕着他们组织起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主旨就是要对上述每一要素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进而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理论特征

(一)反映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应用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性的科学知识,是涉及到如何将民间舞教学基础理论、舞蹈教材创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理论方法。因此,它的进一步发展应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学科同步,并将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纳到自身的理论方法体系中来.

  (二)体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主体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是民间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能够为教师的这种创造能力提供实际的空间。一方面,民族民间舞教学有其特殊性,课堂所有的动作语汇基本来源民间,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艺人的不同风格、历史的不同阶段等)致使同一动作会产生多种形态,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民间舞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很灵活的过程,可以将该舞种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气节进行揣摩拿捏,进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合理的教学设计还应当使教师对教学活动有一种能动性的认识,例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授课形式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授课时需注意的问题。

  (三)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临活性

  民间舞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性较大,在教学进程中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的预想不到的情况,这突出表现在教学活动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往往会将教学的失效归咎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学生的技能水平低下、课程结构陈旧等因素,所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地掌握教学进度。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及准则

中国民族民间舞设计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教师就要尽可能考虑到教学中的多种因素,才能确保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能够有效的实施。诸如准备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案,安排合理有序的教学程序等,就必然会涉及具体内容的设定,课程进度的安排,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协调以及达到最终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手段、方法措施等等,以下将对民间舞教师具体实施教学设计时应当关注的主要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准确掌握各民族的风格韵律及动态特征,而要达到这一最终目的,势必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就必须确定好各个教学阶段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从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总体教学目的出发,根据民族的风格特征和动态规律确定在各个教学单元中学生所要达到的具体程度,随之形成明确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东北秧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浪、艮、扭、稳、俏的动态特征和诙谐幽默、洒脱热情的风格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形态入手,再到对动态的掌握,最后深化到对神态的把握,这样的分解细化能让学生更容易准确掌握,清晰的了解和明确学习任务,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明确教学目标是民间舞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教师要对此加以高度重视。

  (二)设立教学内容

  设立教学内容是指民间舞教师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来设定具体的授课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择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最终通过民间舞的课堂来表达或呈现。

  中国民族民间舞虽流布广泛,种类繁多,但其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得以强有力的保存,因而,教师所设立的教学内容势必要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该族群人民神态面貌的风格韵律作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安徽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整理、创作、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既具有北方民间舞刚劲古朴的特征,又具有南方民间舞灵巧秀丽的风韵。在花鼓灯的动作走势上中最能体现人民神采风貌的就是其动势中的“拧”和“倾”,所以,教师在设立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风摆柳、车水步、梗步等动作集中训练此种动势特征。

  教学内容的设立是民间舞教学设计的一个中心环节,教师必须下功夫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

  (三)分析教学对象

  民间舞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深入分析教学对象,这是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能力状况,以及学生的态度、兴趣、学习倾向性的不同造成的,而这些又都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客体因素,所以教师在接到一个新班时,要及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进行透彻的考虑和分析,才能进一步纠正,指导他们,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民间舞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以及所学专业方向的不同。例如,对于附中学生而言,民间舞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身体的能动性,进而掌握各个民间舞的风格特征。对于大学学生而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则是使学生在附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体现对该族群人民性格和心态的深层把握,使其舞蹈动势充满“形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由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四)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关于内容加工处理的教学组织策略、关于教学内容传递的教学表达策略、关于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策略等。依据民间舞的地域性、民俗性、群众性、自娱性等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这一环节里制定教学策略时应着重考虑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民族民间舞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原生态的田村野寨是得以传承的天然养料,但我们的课堂并不具备这种人文环境,无法深切感受劳动人民在节庆场面中那种自娱自乐、热闹欢腾的场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尤其应当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做好这一点,教师要对所教授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文风俗情境有透彻的了解,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学,还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示范形象或颇具民族风情的道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在肢体的运动中体会不同民族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所带的来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

  2.民族民间舞具有显著的自娱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引导学生领悟舞蹈本身的自然魅力,由内而外的展示舞蹈的内涵,有心散发的情绪掌控对舞蹈的表现力,使组合动作具有生命的鲜活魅力,才能使学生真正驾驭民间舞的真情至性,并以此作为教材引导学生的内在层次的升华来提高对舞蹈的真正表现能力。所以,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不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他们根据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所学民间舞的深度认同。

  (五)组织教学实践

  组织教学实践是民族民间舞教学设计中一个具体的操作性环节,就是在确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后,将各种教学因素、教学环节进行组装和统装的过程。课堂结构是由若干清晰、独立的教学环节设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确定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主要训练目的,并在特点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每一课堂教学环节都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

  2.组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控制,并使之合理衔接,成为一个适于民间舞教学的整体结构。

  3.整合课堂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最后一个步骤,对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共同发挥作用,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客观依据和标准的,它有助于避免民间舞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整体方向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中国民间舞的课堂教材是在民俗-民间-民族这一递升过程中形成的,教师要以此来约束自己,根据舞蹈本身的历史内涵底蕴为基础授课,切忌凭个人喜好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要经常注意观察学生对舞种风格的掌握情况,并时时鞭策自己,不能由于年龄的增长掉以轻心。

  2.民间舞课堂教学不但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更是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那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当采取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学生,尤其应以该族群的审美特征为基准去审视学生的身体动态,并给以更多的知识上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生成有效的教学评价。

  3.民间舞教师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随时从学生的身体动态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进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切实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准确的动态形象,进而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设计不是一个空泛的关于系统方法的概念,这些方法、策略和模式不是单纯的框架建构,而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的实践知识,它包含了在教学进程的各个阶段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来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发展。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1996.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J722.2

  A

  1005-5312(2015)02-0185-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