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选秀节目中的大众审美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794
吕晗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21116)

  选秀节目中的大众审美文化

  吕晗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21116)

  《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中国好声音》、《出彩中国人》……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登上荧屏,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新亮点。文章通过选秀节目分析大众审美文化,首先探讨消费主义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其次从微博的发达、电子媒体的传播和精英文化的衰落等方面分析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动力,最后提出大众审美文化对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意义和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可以为地方政府所用。

  大众审美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产业

  在当今社会,选秀节目大行其道,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2006年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各种各样以选拔优秀歌手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性娱乐节目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观众追看和热捧。与传统的精英审美文化不同,选秀节目引领了大众审美文化的浪潮,这股浪潮反过来又对文化的发展格局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一、消费主义与大众审美文化

2005年夏天,模仿《美国偶像》的电视真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横空出世,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娱乐话题,迅速席卷华夏大地,影响力惊人:15万人参赛,至少50万人参与票决,近4亿人收看,最高的电视广告报价、最火爆的媒体炒作持续数月不断,前三甲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则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超级巨星。冠军李宇春更登上了时代杂志亚洲版封面,缔造着中国娱乐圈“平民偶像”的一次传奇神话。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全民娱乐盛宴。

  2012年夏天,来自荷兰的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The Voice of China——中国好声音》取得了同样惊人甚至更好的成绩。由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著名歌手作为明星导师,选拔并调教出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可谓是树立了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又一新标杆。

  七年前,《超级女声》唱响中国。七年后,《中国好声音》响彻神州。选秀节目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当前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当前社会,消费主义的冲击已成为影响审美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正如“许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转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当然,它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审美文化的社会景观和呈现样态。”①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文艺消费、文化消费、身体消费、影视消费,消费将传统审美的对象都收入囊中,在消费文化的霸权话语下,审美文化不得不转向消费话语的表达方式,开始了审美文化的当代范式转换。“文化是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都获得特殊的存在形式的历史现象,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特点和历史独特性。”②因此,在消费主义冲击的背景下,大众化成为当前审美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选秀节目作为消费文化下一个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当前审美文化中的大众化特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大众力量崛起,大众引领了社会审美文化的走向。周恩来曾经说过:“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大众喜好,就有价值,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就可以允许存在,没有权利去禁演。艺术家要面对人民,而不只是面对领导。”审美文化应该成为通俗化、大众化的“可读本”,应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应该贴近大众。

  审美文化的大众化表现之一,是使审美这一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古以来,审美只是上层社会和读书人这类精英才有的殊荣,与普通百姓无缘。而审美主体之所以能从精英阶层普及到普通大众,是与当今时代文化普及、传媒异常发达分不开的。在消费时代的大背景下,大众文化的研究与传媒,特别是与电视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物化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众传媒不仅受众范围广,而且很快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及娱乐的方方面面。加之“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全方位展开:从交通、饮食、服饰、建筑、居室装修,到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美容、旅行,这一切生活内容无不蕴含着审美文化的因子。”③这时大众传媒与审美的必然相遇,书写了消费主义冲击下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质。大众审美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社会主导文化,依托于这一文化潮流的选秀节目毫无悬念地被生产、被热捧。

二、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普通大众拥有了表达意见、书写自我的渠道和空间。尤其是手机、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出现之后,大众表达自我审美诉求的手段更加多样,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一)微博的发达促进了个人意识的膨胀

  2002年8月,“博客中国”率先将博客理念引入中国。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推出,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自此,微博这一强调张扬自我、内容包罗万象的新媒体平台异军突起,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凡事经微博一炒,必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造成巨大的新闻效应。

  2012年7月13日晚,《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首播一炮而红,首期10位名不见经传的学员登场,靠着一把好声音和全身心的投入,把电视机前的观众“听出了一身鸡皮疙瘩”,通过微博奔走相告,节目迅速占据了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

  微博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特定的平台,不同肤色、年龄、身份、地域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在这里彰显个性,宣泄情感,演绎梦想。它给网民带来了一种“所有者”、“主人公”的感觉。大众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真正拥有了自我的表达权。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提供言说方式的平台,以其自由的传播方式对既有的文化机制形成了冲击。互联网不再仅仅只是精英的消遣手段,也是大众情感宣泄、表达意愿的家园。从最初的欣赏者到现在的创造者,大众在互联网上开始以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姿态进行着创造,展现着自己。

  (二)电子媒体的传播功能推动审美主体的大众化

  电子媒体即以电子设备为介质的信息传播媒体,主要包括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已经成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不二选择。以电视媒介为例,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知识分子创造的精英文化都必须通过普通大众的世俗修辞才能使自己与大众的距离拉的更近,在情感上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共鸣。

  文化的历史已经证明,印刷品如图书和报纸的产生和普及扩大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阶层差异。而电视因为不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所以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现在,电视早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电器,电子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手段、绝对庞大的覆盖面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体。从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到文字印刷阶段再到电子传媒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是从甲骨到竹简到纸张到电子再到光盘的传播介质的发展,更是人类文化由雅到俗、由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审美文化的去精美化过程显得更加真实与自然。

  (三)精英文化的衰落

  90年代以后,“随着文学轰动效应的消失和启蒙工程的崩塌,知识分子优越的精神引路人的地位终于归于消解,人们在现实面前再也不需要圣贤般的宣谕者和真理的代言人。”④知识分子开始走向世俗,调整心态,以适应新形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大众文化整合了分裂的话语,使之变成了精英和大众相互杂糅的一个大合唱,大众审美文化成为优于以往的文化形式。

  近年来,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人,易中天、于丹、阎崇年等“学术明星”出乎意料地拥有了大批支持他们的粉丝团——“乙醚”、“鱼丸”、“年糕”等。这些和超女们的粉丝团十分类似,李宇春有“玉米”、周笔畅有“笔杆”、张靓颖有“凉粉”等等。精英文化被打上了大众文化的标签,大众审美文化正逐步侵吞精英审美文化的领地。

三、大众审美文化兴盛的启示

大众审美文化在今天的社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带来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一)文化产业的风向标

  顾名思义,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主体是大众,这一群体数量庞大,力量惊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的力量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这或许能为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决策指明方向。以徐州的中心时尚大道为例,平淡无奇的人防设施被改建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给市民大众提供了一处优质的休闲场所,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成功案例,也是大众审美文化的胜利果实。

  近来,鼓楼区着手规划建设“龟山小镇”项目,即以龟山汉墓景区为核心,规划建设民间博物馆区、文化创意产业区、艺术家村落、商业配套区等,试图打造集文物古迹保护、民间收藏展示、科学研究、文化产业开发、艺术家公馆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从官方介绍来看,这是一个特色鲜明、立足于大众审美文化的项目。徐州是个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龟山汉墓是著名历史遗迹,徐州的民间收藏也较为发达,尽管有以上优势,但文化创业产业仍显弱势。徐州三中附近由原针织总厂改建的创意68产业园主打文化创意产业牌,但就目前看来,进驻的文化创意公司为数不多,歇业时间超过营业时间,难免有应付上级检查之嫌。因此,在着手建设另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龟山小镇之前,地方政府更应该深入调研,摸清大众审美文化的关注点,从而找准文化产业的建设方向。

  (二)经济效益的助推器

  一场《超级女声》成就了一个中国传媒界的营销神话,受众们狂热的激情和强大的参与度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表面上看,观众的投票决定一切,当“玉米”、“凉粉”、“盒饭”们疯狂地为自己的偶像投票,兴高采烈的庆祝着偶像每一次的胜利时,他们不知不觉地为偶像的理想买了单,“被消费”了。在总决赛的那晚,冠军李宇春的最终得票居然高达352万8308票。这样大规模的消费创造了高额的经济效益,节目的制作者,主办方、通讯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一切具有审美属性的物化产品都成为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对象,如各种文化艺术作品,各类建筑、服饰、工艺品,人为加工的景观,如园林、湖泊等,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影院、剧院这些传播或保存审美产品的固有载体等等。这些都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应当合理利用大众审美文化创造经济效益,并用得到的财富反哺文化事业,为文化发展打造更光明的前景。

  在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消费主义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思潮,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审美文化逐渐开始去精英化,突显出大众化特征。微博的发达促进了个人意识的膨胀、电子媒体的传播功能推动审美主体的大众化、精英文化的衰落等都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动力,大众审美文化日益兴盛,成为文化大军的一股重要力量。对于地方发展而言,为政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大众审美文化带来的启示,从而科学合理地指导文化产业建设、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等等,维护大众审美文化的有序发展。

  注释:

  ①余虹.审美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6.

  ②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9.

  ③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25.

  ④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34.

  [1]张桂花.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超级女声”[D].郑州:郑州大学, 2007.

  [2]靳利翠.浅谈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征——对热播节目《非诚勿扰》的解读[J].大众文艺,2011(05).

  [3]林喆.从“英雄偶像”到“平民偶像”——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偶像变迁[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G222

  A

  1005-5312(2015)02-0099-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