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群众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它区别于个别地区的一般化的区域文化,简单的说群众文化是是在一定范畴、特定的时期群众的文化爱好和关注的综合体,是社会发展中的城市的大众文化,出于它的发展根基,因此它带有通俗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但是,由于我们处在几千年的小生产者的意识的影响下,城市群中文化成为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只能说是农村化的城市文化或都市的农村文化。
关键字:群中文化 农村 和谐 趋向
要想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到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思想的转变,即不能把农村群众文化
建设当作走形式,看过长,要真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内容来抓,在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在成效上要有目标,增加农民的文化消费的同时,为我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下面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一、立足三个基本点,构建农村文化的基本框架
在农村发展的形式下,要做到农村群众文化的准确定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和鼓励,努力实现在群众文化品位的角度下功夫,进而构建农村文化的基本构架,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的吸引力。
第一,农村文化建设要具备一个准确的出发点,要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有效的坐访、集会、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所需。进而制定出相关的策略,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如举行歌剧团下乡活动,农村科技下乡活动,以及农村自编自演的文娱活动等。
第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实现农民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相结合的策略,因为单独的去搞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受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并不高,因此对活动的应成效也不受到影响。因此在农村群众文化的活动中药尽可能的多涉及与群众利益切身相关的事,实现农民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实现让群众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第三,发展农村群众文化要实现地域化,即因地制宜的活动战略。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习俗,只有发挥出地方上的特色文化,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才能达到活动氛围的塑造,以及活动预期效果的到达。例如过春节,有的地方会举行自发举行晚会,有的地方可能会以朋友聚会的形式来欢度大家共同的节日。
二、注重三类载体的创新,扩大农村群众文化的感染力
要想实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要找到农民群众的关注的重点在哪,只有在农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上下功夫,再加上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活动内容上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的内在因素,才能实现对农村群众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有力提高。
第一,打造农村文化品牌战略。既然称为农村文化节,那么承载的主题就是农民自己,也就是说搞好文化节就是搞好农民自己的节日。在文化节上,农民也可以走上舞台去感受一下明星的风采,还可以将自己的才能展现给大家,可以说文化节是农民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认可的一个综合性平台。
第二,注重农村活动设施建设。在新农村的建设活动中,农民群众文化建设任务已被列入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因此做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团队建设是势在必行的,有不少社区已成立了社区综合文艺站,农民可以在空闲时间走进文艺站,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和群众一起娱乐。可见社区综合文艺站为了实现农民文化需求的需要,搭建活动载体,也整个村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将竞争机制引入农村文化建设现场。要想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就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开展劳动比武大赛等,实现对农民群众学习从身边做起,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做起,真正达到让活动源于生活,植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目的。
三、加强队伍的建立,增加农村群众文化的渗透力
践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农村文化的渗透力。首先要建立年龄阶层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给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活动平台,最后达到活动效果化品牌。再次,培养一支文化主体队伍,发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文化主体队伍的构建,旨在利用活动展示农村面貌的改变,以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思想观念的转变。最后,利用学校文化资源,构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的和谐统一的发展的良好势头。把学校当作载体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技术,利用学校学生来带动学生的家长,利用家长来带动学生家长所在企业,形成学校与家庭,家庭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关注、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四、和谐是群众文化的必然趋势
和谐是中国传统群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精髓所在。和谐凸现的是农民的融合、和睦、平和的思想和审美观念,和谐在维护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加启、邬云萍.试论群众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关系.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
[2]罗企曾、崔世莹.创新是建设先进群众文化的灵魂.中国文化报.2000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