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利己主义的揭露是芥川文学的起点及芥川小说的主要主题,前期的历史小说鲜明地揭露了人性的利己主义,《秋》是芥川中期创作的一篇尝试向现实风格转变的小说.本文认为这篇小说与芥川文学中的利己主义主题一脉相承。作家为了超越利己主义,尝试了种种手段,而失败的结局让他产生了对人性的绝望,感受到生存的痛苦及虚无.
关键词:利己主义 揭露 克服失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日本近代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前期作品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性利己主义的丑恶,如《罗生门》 《鼻子》 《蛛丝》等。秋是一篇尝试由历史向现实之风转变的小说,芥川放弃虚构手法,直接从正面描写现实生活,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遭遇现实的虚无之感.发表初期颇受好评,芥川也很有自信,并打算今后按照这个风格继续创作.之后的不少评论家,认为其主题不够深刻,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从利己主义主题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述尚不多见。
本文着重分析小说《秋》中所体现的作家关于人性的探讨,以期明确作家在创作该篇小说时的动机。
一、关于《秋》
《秋》于1920年四月发表在《中央公论》上,是尝试现代小说的力作,属于芥川的中期作品,发表当时获得好评。
小说人物涉及姐姐信子、妹妹照子,以及和姐妹关系都很好的俊吉。在别人眼里,信子和俊吉是一对,但信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逐名利,和某商业学校毕业的青年结了婚,但由于与丈夫之间的隔阂,信子过的并不幸福。后来,她在杂志上看到俊吉的文章陆续发表,不禁有些后悔。后来妹妹和俊吉结婚了,姐姐对妹妹和俊吉的婚姻嫉妒之心使她无法参加他们的婚礼。过了一段时间,信子因丈夫公务的关系,有机会去看望妹妹。面对昔日的恋人俊吉,她希望能重叙旧情。看到妹妹的幸福生活她艳羡、深深嫉妒,认为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夺了。第二天当姐妹俩单独相处时,她无心倾听妹妹对幸福生活的描述,妹妹也误解了姐姐,责怪姐姐。至此,两人的矛盾爆发。信子离开了妹妹家,感到秋天的阵阵寒凉。
二、《秋》中的利己主义的揭露
姐姐信子追求名利、爱慕虚荣,大学毕业后结束了一段青梅竹马的爱情,嫁给了一个商校毕业的青年。因为喜欢他有教养,衣冠楚楚,鹤立鸡群。妹妹在信中赞扬了姐姐在爱情上的谦让行为,并深感歉疚,虽然实情并非如妹妹所述,但信子也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并没有解释,而是让妹妹继续活在感情债里。婚后,看到昔日恋人俊吉的小说不断发表在杂志上,已经声名鹊起,她对自己放弃俊吉的选择产生了后悔之情。之后,妹妹与俊吉结婚,她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涩感。后来她去看望妹妹,刚巧妹妹不在,她心中期许能和俊吉旧缘重叙,她觉得自己宝贵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要争夺回来。第二天当姐妹单独相处时,她的这种私心表现的异常明显,听到妹妹的幸福生活之后,她嫉妒心更加强烈,她把自己的不满心情表现在流露在语言上,妹妹哭起来,她感到残酷的喜悦。
妹妹照子知道同学们都非常看好姐姐信子和俊吉的未来,可是照子没有退让,写情书给俊吉,对他展开猛烈追求。在情书不见了的时候,以为姐姐作祟,于是对姐姐抱恨万分了。得知信子来家里的时侯,家里只有俊吉一个人,连女仆也不在家,她神色意外、立刻产生疑心。当晚、信子和俊吉两人单独去院子看鸡,目睹这一切的照子心中燃起一团嫉妒之火。在看鸡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姐妹独处时,她大谈特谈自己的幸福,向姐姐炫耀,并暗示信子俊吉是自己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女主人。后来俩人在谈及幸福时发生了争执,更是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妒忌在照子的双眸中蒸蒸欲燃。她奋力谴责姐姐“那末,姐姐,——昨天夜里姐姐为什么……”
信子丈夫表面上温文儒雅,实际上是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比如他“对那些低劣的同事们却似乎抱着意料之外的亲切感呢”。可以想象为什么丈夫对低劣的同事有亲切感?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尽管外貌冠冕堂皇,可内心里却是低劣啊。在卑劣的众人面前体现自己的高大。信子喜欢看书、写作,丈夫不满她的兴趣爱好,嘲讽她、指责她,希望信子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家庭妇女。他要的是信子做一个能帮他每个月节约开销的家庭妇女。信子结婚后,在丈夫的威逼下,一步一步放弃了自己文学青年的理想,从一个刚结婚高谈文学评论,到后来变成附和丈夫谈一些家庭开支,甚至还得时常怪可怜地看丈夫的脸色行事的家庭主妇。可是丈夫却什么也感觉不到,导致信子再三声明小说什么的,我不写了,活活扼杀了信子的写作才华,击碎了信子的理想。
一般来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交织点,是作品思想倾向的基本体现。作品中的矛盾都是缘于各自利益的冲突,而探究起来这冲突的根源是人的利己之心。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这篇小说中探讨人性是芥川这篇小说的创作思想,。
三、利己主义的特征
小说《秋》出场人物共四位,但就在这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小世界里,充斥的是充满了人性利己主义的身影,充满了人性的丑恶。笔者认为《秋》中揭示出人性利己主义具有隐蔽性、虚伪性、顽固性的特征。
芥川一直关注揭示隐蔽的不易被人辨别和识破的利己主义行为。隐蔽性是在本人不知觉的情况下,实施了利己主义行为的,因而具有不易被人识别和察觉,具有更大的危害。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实施者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
利己主义者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能察觉,在芥川成名作品《鼻子》里芥川曾以其神奇的笔触为读者剖析了隐性的旁观利己主义。众人在嘲笑内供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内供造成伤害,但却在周围人的耻笑、奚落下活得忧心冲冲。
在《秋》中,芥川以其犀利的文笔继续一层一层的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不易被人辨别的利己主义现象。当同学们看到信子和俊吉这一对恋人,幸福的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产生了妒忌的心理,这时候他们可能并不意识到时人性中丑陋的本质在驱使他们看世界,看人间。
如姐姐收到照子来信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妹妹所说的那么无私,自己的行为完全是出自私欲的需求,对自己的私心感到不安。她想从妹妹手中抢回曾经的爱情,当看到妹妹哭泣才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当。
芥川无疑是从细小,从微观的角度描写人们的利己主义,深刻揭露利己主义人性的高手。有些利己主义事情虽小,自我不能够很明显识破或辨别的利己主义,几乎属于一种潜意识的,这种潜意识的利己主义是一种恶,看起来是一种小“恶”,一种恶尽管很小但由于很普及而且不容易识别,这种恶就会演变成公共之恶,这种恶就会因普及而根深蒂固,这种恶的不易识别使人们陷于恶之中并不知道,反而认为这种恶属于正常,于是就很难清除。
自私的人往往会在谎言和假象之中,隐藏其内心自私的本性。明明是损人利己,却说是替他人着想。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之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隐秘性。比如妹妹照子在爱情上有私心,但她在信中一味赞扬姐姐的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自己是被动得到俊吉的,为自己的私心找到一个正当理由,以此来掩盖自己私心。姐姐婚姻的选择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但这种动机不易察觉,所以妹妹误以为姐姐为自己做了牺牲。而姐姐接到信后,知道妹妹误解了,并没有告诉妹妹事情的真相,继续伪装成利他主义者。姐姐嫉妒妹妹的婚姻,不愿分享她的幸福,在信中以有事推托。妹妹其实对姐姐与丈夫单独相处已经深深不满了,但姐妹聊天时,她还是极力掩藏,表面上很关心姐姐的生活是否幸福,旁敲侧击暗示俊吉是自己的。只有在利己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挑战时,才会撕下所有的表皮,呈现出赤裸裸的状态,得到充分的暴露。妹妹的歇斯底里的哭泣就是这一表现。联想到罗生门中的老太婆的虚伪口号:“不干就得饿死” 只要有了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人间所有的恶行都是合理的,理当完全被宽恕。由于人类的生存至欲,这种看似荒谬的个人逻辑,又必将为所有人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逻辑。在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社会逻辑下,个人之恶堂而皇之地上升为整体世界的普遍之恶。正是这种恶成就了世界的整体堕落。在《罗生门》中,最可怕的不是人物各自的恶行,而是使他们的恶行合理的普遍社会逻辑——作恶才能活着,活着必须作恶。
利己主义面前,夫妇、姐妹之情全无。夫妻、姐妹不过是生存秩序,都受到人性深处的利己之心的支配。我认为,这一篇小说也反映了作家登入文坛时就一直在探讨的利己主义这一主题,在利己主义主题的挖掘上不遗余力,深刻地揭露了这一丑恶人性。
四、利己主义的克服的失败
作家没有像自然派那样纯粹描写人性丑恶,而是积极寻求拯救手段。一开始,他抱有人虽然又丑恶的利己之心,但不代表人就无药可救的想法,认为某些情况下利己之心是可以得到克服的。在写秋之前,作家曾在人道、宗教、艺术上进行探索,寻求超越的方法。芥川小说涉及面较广,它的小说中曾出现刹那的光辉,在《秋》之前,芥川曾写过发人深省的《罗生门》《蛛丝》,读来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奉教人之死》、《杜子春传》,《桔子》让人看到一丝光亮。芥川的对人性的认识的反复让它的作品时而忧伤、时而明快,本文认为秋这篇小说对芥川之前所做的拯救尝试进行了一个总结,里面涉及到多种拯救手段,全篇悲凉的秋意否定了人利己心的可救赎性,也透露出作家超越失败的迷茫。
芥川的利己主义主题的作品题材广泛,不少取材于宗教。之前,作家在《鼻》中写到佛教可以克服利己心,但在之后的《蛛丝》中推翻了这个观点,揭示了人性的难以拯救。他转而又寻求基督教的帮助,《奉教人之死》就叙述了利己主义者被基督教徒感化,向神灵忏悔的故事。而《秋》中似乎传达了对基督教拯救的怀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信子在女子大学读书,在她的话语中“不时流露出带着基督教味道的女子大学情趣的人生观”。可以推测信子信仰基督教,或者说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并且在家里宣扬这种思想。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来都是有罪的,应该通过信仰上帝来克服。但在信子身上仍能看到人的贪婪、自私的利己主义本性,信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接受基督教就有有所改观,自己不能超越。她用基督教趣味的人生观和丈夫交流时,丈夫不发表意见,而他的丈夫也是对此很不满,他说道“你不能总是一个女学生吧”,似乎对她的这种信仰并不认同、讥笑她。最后,她屈从于丈夫,放弃写小说,从一个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普通的市民。在小说末尾写了信子孤寂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成,信子这一人物的创设正是芥川不断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又不断在宗教中自我否定的体现。
爱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不学而能、不经道德教化便可出现的自然的、天赋的道德感情、是源于个人的非道德需要的道德感情,它是无私利人动因之一方面。对爱有怀疑的芥川笔下也曾流露出爱拯救丑恶人性的光芒。作家相信人间真情的存在,之前曾塑造了亲情的召唤下的无私利他的美好道德形象。在《桔》中歌颂了姐弟情的珍贵,小姑娘与弟弟之间的亲情像金色的桔子一般温馨,在周围沉闷的气氛中令人感到顿然一亮。深深震撼了读者。在《杜子春》中歌颂了亲情的伟大战胜了私心。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偷盗》也表达出兄弟的手足之情能克服私心的主题。然而这毕竟是短暂的,芥川很快就能看见亲情外表下包裹的利己主义的丑恶。在《秋》中一开始能看到姐妹情深,妹妹在信中对姐姐无比歉疚,姐姐也对妹妹无比想念。但是妹妹是因为姐姐曾经作出的爱情上的让步满足了她的的利益,产生了报恩之心。姐姐对妹妹的感情是一种同情心,知道妹妹爱俊吉,不爱俊吉的她刚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从妹妹的感激中获得快乐,通过妹妹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由此可知姐妹的行为的最原始的动力来源于利己之心,在自己利益获得保证的前提下,姐妹情显得分外感人。可是,当真正触及到个人利益圈时,我们看到亲人的隔阂,亲情的消失,利己之心的人性之丑恶。亲人之间也会因利己心引发矛盾,进而疏远成为陌生人。亲情追溯起源头的话仍然是利己心,姐妹俩的纠葛正说明了亲情之爱无法拯救。
《秋》尝试写作风格的转变,走向写实方向。1920年到1927年是芥川文学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作品变得有些庞杂,他试图通过新的文学素材或表现手段来改变自己对文学与人生的态度,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感情释放和心理缓解。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米价问题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家之前是想通过历史小说来揭示并超越利己主义,但无法超越的现实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创作手法上的改变是他主题表达的需要。以前他写历史小说,是因为历史小说可以有力地表现主题,但是有责任感的作家发现,历史小说中并没能完成超脱人性的丑恶,历史小说的局限让他反思,他转向现实,并认识到现实情况是人的利己心无法克服,虽然它是丑陋的,但这是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因而我们能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读出作者的无奈。信子放弃写小说,她的小说受到丈夫的奚落是否也可以理解成艺术之路拯救的局限性。作者并没在小说中指明超越的方向,小说结尾信子的感伤、彷徨昭示着作家艺术克服的失败。信子感到孤寂、心理动摇暴露了利己主义难以克服的绝望。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及克服的失败让芥川看到私欲是人的本性,也是罪恶之源。芥川的后期作品更加阴暗。他后期的作品转而关注现实,芥川对这一难以消除的人性持悲观、绝望及无可奈何的态度。
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别有韵味。在电车上的信子透过车窗,看到窗外的景物不断向车后消逝,只有飘着浮云的冷冷的秋空没有消失、移动。关于利己主义的超越,信子的心已经平静,决然放弃。这不正象征了芥川历经种种尝试终未能超越改变丑恶人性吗?这篇小说集中反映了利己主义的难以根除。此后作家继续探求寻找手段,但一直未果,他的晚年作品越发幽暗,这也许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菊池弘.日本文学研究大成.(日)国书刊行会.1994年版.
[2]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日)新潮文库.1958年版.
[3]三好行雄.ある终焉——秋の周边——芥川龙之介论.(日)筑摩书房.1978年版.
[4]川副国基.秋と玄鹤山房.明治大正文学研究.(日)东京堂.1973年版.
[5]平冈敏夫.秋.――その意味するもの.芥川龙之介――抒情の美学.1982年版.
[6]中村真一郎.芥川龙之介の世界.(日)青木书店.1950年版.
[7]菊池弘.秋?その后.芥川龙之介―意识と方法.(日)明治书院.1975年版.
[8]菊池弘、久保田芳太郎、关口安义.芥川龙之介研究.(日)明治书院.1980年版.
[9]蒲生芳郎.芥川文学の构図.(日)洋洋社.1998年版.
[1]关口安义.芥川龙之介の歴史认识.(日)新日本出版社.2004年版.
[11]任为平.论芥川和有岛武郎的利己意识.辽宁大学学报.2001(5).
[12]顾也力、郭晓青.《罗生门》与芥川文学主题的确立.日本研究.2003(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