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以食为天”,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无疑不能少了饮食文化。人们常说“说在北京,穿在上海,吃在广州,玩在杭州,吃穿在武汉。”所以要想从饮食入手了解武汉文化,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语言将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出发点了。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武汉文化。
关键词:武汉饮食观武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51-02
一、市俗文化
1998年8月的《新周刊》第14期中点评了中国众多城市,其中武汉,被界定为“最市民化的城市”。
武汉文化受其“码头文化”的影响,带有市俗的文化气息。我们从餐厅的名字开始看起,上海是时尚一族,而成都却雅致;在武汉,类似于“刘胖子热干面”“李矮子甲鱼”、“半条鱼”、“小张烤鱼”、“谭鱼头火锅”这样的店名满街随处可见,可谓俗到极致。以俗为时尚,便是武汉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
除了餐厅的名字以外,武汉人运用饮食语言来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也显示出世俗的一面。在《你以为你是谁》这篇小说里问:亲吴桂芬数落女儿说:“你吃多了糊米酒蒙了心!”糊米酒是武汉的特色小吃,是由精细的糯米粉和酒糟做成的糊汤。母亲的这句话,等于是用武汉人另外一句骂人的话“糊汤”来教训女儿,意指心智不明。所以在领会武汉人语言的泼辣与穿透力的同时,我们不禁为它“俗到极致”而惊叹。
武汉人好相处,在于他们没有太多的“穷讲究”,既不像北京人那样讲“礼”,又不像上海人那样讲“貌”。如果说要讲究什么的话,那就是讲“味”。在武汉经常会听见这样的一句话“你这个人味大得很呀”,“他开来辆新车,几要味哟。”这里的“味大”并不是指一个人在饮食上的口味偏重,而是指责对方端架子摆谱,不够意思。“要味”类似于“有味”,“玩味”是指在说话办事上都要压人一头,显示自己之意。类似于“摆谱”、“炫耀”的意思。在武汉话中也叫“喜欢显”。
武汉是商业都市,“喜欢显”是市民的文化心理特点,既是阿Q式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心理的另一面的反映,又是武汉市俗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突出了武汉这座商业都市重金的文化特色。
二、立足本土、兼收并蓄、开放创新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全国闻名武汉的小吃,粤、苏、浙的小吃,甜味令人难忘,川、湘的小吃,麻辣居多。而要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武汉小吃的特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每天的流动人口多达百万以上,这些人不可能是一种口味,一种饮食习惯。而武汉品种丰富的各色小吃,风味各异,正好满足众口的需要。即使是某一食品,也可任人调味,如武汉名吃热干面,芝麻酱、香醋、酱油、辣椒等都可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加入。
武汉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便利的交通使武汉人眼界开阔,信息灵通,善于接受新事物,有改革精神,开拓创新意识。武汉人什么菜都吃,酸甜咸辣都不怕,所以,没有自己独立的菜系,别的地方好吃的菜都可以学过来。改造成自己的菜。醉江月酒楼的招牌菜“西湖松子鱼”由北方名菜“松鼠鱼”改造而成;三五醇的特色菜“蟹黄豆腐”是江南一带流行的名菜:亢龙太子酒轩的特色招牌菜“太子片皮鸭”源于南京的“金陵片皮鸭”;小蓝鲸的“剁椒蒸鱼头”是湖南的特色菜。虽然它们是舶来品,但已深深扎根于武汉的餐饮业,成为武汉饮食用语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此可见,武汉的“拿来主义”在其饮食中便可见一斑。
武汉的“拿来主义”最具特色的便是烧烤。虽说烧烤是重庆的特色,可武汉也绝不逊色,而且武汉人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什么都拿来烤卅么都敢拿来烤。比如在武汉的一些烧烤店中经常会看到烤虾球,烤蝎子,烤蚱蜢,烤香蕉之类的特色烧烤。总之,什么东西到了武汉,都会被“汉”化,甚至一批老字号鄂帮酒楼如粤味名楼“冠生园”、浙宁风味老字号“五芳斋”、江苏风味老字号“四季美”、回民餐厅“东来顺”等都秉承了五方风味杂处,华洋名馔共呈的特点。
可见,地理环境会影响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造成方言上的差异,并形成多元的地域文化。有利的地理位置使武汉人眼界开阔,容易接收南北等地不同的新的事物,具有兼收并蓄的本事。所以,他们在立足奉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别人的优点,使武汉文化呈现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特点。
三、“豪爽硬朗”的个性文化
武汉作为中国“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一个“大码头”。武汉的码头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武汉人的生活方式与个性表达,造就了武汉“豪爽硬朗”的个性文化,这种鲜明的个性文化在其饮食语言中就可见一斑。
在武汉酒桌上听到这样的话“今天我请大家吃饭,叉的”或“叉的吃,莫讲客气啊”,意思是叫大家随便吃,敞开了吃,随便点,不要拘束。尽管言辞让人听起来不是特别“雅”,甚至有点“俗”,但真诚之心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有人所说:“武汉人特别的真,特别的豪爽。”
爽朗之于武汉人,犹如精明之于上海人。精明是上海人的族徽,爽朗则是武汉人的旗帜。上海人崇拜精明,于是有一系列鄙夷不精明者的词汇,如戆大、洋盘、阿木林、猪头三、脱藤落攀、搞七廿三等。武汉人崇尚爽朗,也有一系列批判不爽朗者的词汇,如夹生、差火、半调子、哽不过、嘀哆等都是。此外还有“扳俏”(也就是北方人说的“拿把”)。其中“夹生”、“差火”、“半调子”都是与饮食相关的词语。
“夹生”通常是指煮饭或其他食物因火候等原因被弄得半生不熟,类似于有些地方中的“二百五”。武汉人将其来形容人的性格,委实再形象不过。其主要针对一些喜欢挑人毛病和办事不好说话的人。凡此时,武汉人往往把嘴一撇,说:“夹生个么事沙?”或是恨恨地骂道“那个伙计真是个夹生货!”但与“二百五”意思略有不同的是,武汉人有时对那些不管做什么都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也喜欢斥为“夹生”。一个人,如果不好说话,不好相处不够意思不爽快,就会被认为是差火浃生。
武汉人爱吃热干面,我以为正是武汉人性格所使然:爽快而味重,干脆而利落。他们处理人际关系,也喜欢像吃热干面一样三下五去二,不装模作样,不矫揉造作。的确,“豪爽硬朗”是武汉人骨子里的一种率真的天性,这种天性融入文化之中,使这座城市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
四、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精神
在武汉方言中与“叉的吃”相对应的还有一词“铆起吃”,其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能吃,喜欢吃,吃得多,劲头足,此词充分体现了武汉人的韧性、蛮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铆起”一词是武汉特有,意思是“使劲”、“不停”、“没完”。但其最重要的意思是,死死咬住、不依不饶,就像被铆钉铆住一样。
于是武汉人做事就会“铆起搞”。比如“铆起写”、“铆起讲”、“铆起干活”、“铆起打”等等。“铆”字比其他如“使劲”、“不停”、“没完”等同类词句显然要更具形象。如果仅仅只是“不停”,则叫“紧”。比如,“你紧搞么事”。“紧搞”只是不停地搞,“铆起搞”则还有一股韧劲,其程度较“紧搞”为重。“铆起”则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之意。
“撮虾子”是武汉人经常讲的一个词,指偶尔赚点小外快。撮(或戳),相当于北京话的“捣斥”或广州话的“炒耕”,如:“戳来戳去冒戳出么名堂”。“撮”也反映出了武汉人可贵的拼搏精神。表面上似乎带有一种市民气息,其实表现了武汉人的性格中有韧性,有蛮劲,敢于拼,勇于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由此可见,“铆起”、“撮虾子”这类的饮食语言充分反映了武汉人天不怕地不怕,永不服输的性格'是武汉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