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20011
贾若山

  (中国政法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00)

一、前言

经济新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就业市场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个行业的薪资待遇参差不齐,最终使大学生整体呈现出放慢就业的趋势,我国通过国内大循环来疏解国内经济低迷的压力。随着6月的到来,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冲刺期”,不少大学生已签约了工作,尚未签约的毕业生成为学校最“牵挂”的群体。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如何让高校毕业生从“能就业”到“就好业”,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增速平缓,岗位空间缩水

我国经济增速的量化目标从从高速增长期到中高速增长,2008年之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速目标为8%,2020年为不低于6%。由此可见,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从侧面也反映出大部分企业的规模扩大速率下降,经济增收能力下降,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就业岗位减少。再加上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如人口老龄化、物价上涨等,导致个别产业逐渐转移到原材料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各区域之间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对等,最终使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减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产业规模小,相应的就业岗位就更少了。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909万,同比增长35万。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竞争加剧,势必会使各个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更高,由此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难、就业难,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产业结构变化,失业率持续上升

由于经济上行压力过大,我国通过不管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替代,转变为当下高效环保的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且高新技术产业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使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化。近年来国家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对那些能耗高、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改和升级。随着市场整体性对该类污染性较大的产品需求量的减弱,该产业的利润也逐渐减少,最终出现岗位裁员等现象,给在岗人员带来更多的压力。再加上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这些被迫调岗的人员势必会迎来结构性失业。就目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2016年就有一批以煤炭为主的行业产能被压缩,2018年又有土木工程建筑业等六大产业产能过剩。就全球发展趋势来看,当前行业发展势头最好的依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经济增长速率较快,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但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求质而不是求量,这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机会,更是一种困难与挑战。

(三)“马车”在变,缺乏实用型人才

一直以来,拉动我国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贸易、投资和消费。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彼此之间的壁垒加剧,广大群众在消费方面的积极性相对于以前来说有所下降。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影响发展的因素也有所转变,经济带动的内驱力变为创新技术,由要素、投资驱动逐渐变为创新驱动。

  2016年开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了深入全面地落实,伴随着我国经济动能的不断增强,国内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再加上双创理念的提倡和广泛开展,全国兴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各类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方面,高校大学生就业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机制依然滞后。一方面,高校就业培训课程体系切法改革创新,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课程设置依然以思政等基础学科为主,而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所占比例不高,开展质量不佳;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指导教师的的业务水平较差,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更多时候是关注自己的专业课程,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全面完善的规划,也没有过分关注社会就业形势,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没有想过未来就业的问题,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没有像专业课老师请教。此外,专业课教师的就业指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全面的发挥,各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自身缺乏主动性,不会积极向专业老师咨询请教;二是专业课老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就业培训,高校对专业教师在这方面没有做出硬性要求,最终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催生了大学生就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二)大学生本身方面,综合素养缺乏

中国大学生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就业形势,要想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强化综合素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最大缺乏适应社会的本领,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再加上其交际沟通能力的欠缺,创新意识不够,在工作中责任感不强,主动奉献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其无法胜任实际工作,并且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离职。与此同时,目前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不仅关注其专业知识这个版块,还关注其价值取向、应变能力等等,大部分的招聘者更喜欢有独立想法的大学生。然而,目前在高校生活中,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了较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再加上如今生活水平提升,大部分学生生活衣食无忧,父母溺爱,滋长了部分学生的依赖性。高校大学生觉得自己在毕业之后,首先通过父母能够解决其工作,从而造成了心里层面的一种依赖性。

(三)政府方面,服务保障缺失

政府部门服务保障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强心剂和催化剂,政府服务会弥补没有进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能力方面的短板。就现实情况来看,政府部门的服务保障工作主要存在就业创业培训力度不足,在不同的地区中工资福利待遇差异较大,对于失业人员的补贴效用不强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国内各行各业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岗位相对于以往来说逐渐减少,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极度需求,以及对普通行业员工的调岗,加剧了高校大学生失业的状况。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福利待遇差异较大,使大部分学生宁愿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从事普通工作甚至待业,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小城市或者去农村提升自己。政府不能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经济补偿、创业贷款等。同时,即使是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由于大学生的回报周期长,具体执行政策的一线政府工作人员缺乏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坚持正确的择业导向,深化和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机制改革

首先,转变择业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不同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规划,并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了解本专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其次,客观全面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能够准确定位,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理性的决策。通过对大学生求职目标和心态的引导,在原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施双创教育。各大高校要深化就业培训体制改革,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强化各科教师的综合能力,让每一位教师掌握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由此为就业培训指导奠定基础。另外,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课程培养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其能够更早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由此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加强职业发展观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必须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教育活动,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体系,主要是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对大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发展进行划分培育。但在一些基础设施完善、教学水平高的高校中,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辅导的时候,收获会更大,学习到的东西会更多,并且这类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个别学生在参与此类课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和某个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加了商业实践的机会,并能够充分深刻地感受到企业管理的本质和工作的实际内容。同时,地方政府和校友企业要相互联动,尽量挖掘社会力量开展大学生就业活动和模拟社会就业,在还没有进入社会之前从心里和能力上缩短和社会人员的差距。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充足就业岗位

我国必须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多类别经济发展指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速中国创造,提升中国质量,打造更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面向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把各类电子产品的质量,凸显本国的产品优势,持续扩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以此达到改善产业结构的目的。此外,政府部门还需要出台和完善就业相关的政策条例,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尽力破除地域间存在的就业差距,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留在家乡、农村。做好大学生毕业生服务保障工作,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让大学生能够享受到优惠补贴,并对有创业意向、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低息或是免息贷款,助力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在大学生就业领域形成“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就业是摆在难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高校要强化引导,社会要给与支持,多元化、全方位助力大学生就业,才能保证大学生群里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进而改变社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