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250000)
一、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是一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徽因、徐志摩等文人和学者之间爱情故事的歌剧,由陈蔚编剧,周雪石作曲,这是国内剧场第一部且唯一一部进行公演的小剧场歌剧。整部歌剧以近代知识女性林徽因的感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写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呈现林徽因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歌剧唱段《一首桃花》是选自剧中第二部分,第五幕“双清重逢”,是最具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围绕女主人公林徽因而展开。该曲是林徽因在养病期间,与徐志摩重逢时所创作的。再见故人,两人不禁发起感慨,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故而创作出这首诗词《一首桃花》,林徽因创作的这首诗中所用到的语言委婉含蓄,且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表达了林徽因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二、作品分析
(一)语言分析
该作品分为两段,前面一部分“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生姿的顾盼”主要描绘了桃花静态的美,“一树的嫣红”、“露凝的娇艳”、“生姿的顾盼”这些诗句看似静态,却赋予了桃花生命,刻画了多情婉约的女子绽放美丽、牵动心绪。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桃花摇曳、随风飘落的情景,阅字如画。而后面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则侧重描写了桃花的动态美,也将整部作品推向情绪的高潮。“看”字作为转折点,将我们拉到更远的视野,微风中桃花留下的痕迹是春天的痕迹,更是美的印记。描写桃花的同时更是写自己,是自然与心灵的结合。诗作中无一不体现着作者林徽因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惟有怀着一颗灵美的心,才能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一首桃花》以“桃花”点题,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长短结合,既没有长句的累赘,又没有过多短句的繁琐,动和静完美的交融在一起,音步音调十分和谐。基本每一句歌词后都有押韵,句与句之间也很连贯,使得演唱的音调更加细致饱满,具有情感。诗人林徽因将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通过这首诗抒发得既柔美又纯粹。
(二)曲式分析
《一首桃花》为二部曲式结构,乐曲分为引子、A乐段、B乐段、尾声。全曲结构见表1:表1 《一首桃花》的全曲结构
在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中,1—12小节为前奏,g小调,突出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为后面的旋律做铺垫,由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引出主旋律。全曲主要结构由A、B两个乐段组成,A乐段为宣叙调,B乐段为咏叹调。第13—25小节为A段,此乐段在g小调上进行,由四个乐句构成,以平缓叙述的语气娓娓道来,描写了静态的桃花美与优雅。第26小节为间奏,也是一个过渡,从g小调转到bB大调,推动着B段的发展,引出接下来的B乐段,使乐曲进入高潮。第27—37小节为B段,速度由69变为72,拍号也发生了变化,运用了具有律动性的4/3拍和规整的4/4拍,由忧郁舒缓的音乐风格转变成热切欢快的曲调,体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桃花的动态美,与A乐段宣叙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层次感更加突出,也从侧面衬托了内在的含蓄美。第33小节“一瞥”处标记了“p”,乐曲也从此小节转回g小调,正体现出了女主角林徽因是一位不张不扬、优雅含蓄的女性形象。第38—42小节为尾声,以g小调结束,与开始相呼应。简短的五个小节,意犹未尽,越来越弱的“迹”字承载着作者满满的回忆,一切又回到了现实。
(三)旋律特点
《一首桃花》这首乐曲的最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旋律,曲调既没有采用中国的民间小调,也不是西洋歌剧式的曲调。而是采用了一种吸收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自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通过创新发展而改写的一种特殊的旋律。周雪石先生创作的《一首桃花》的旋律以林徽因所作的诗词入手,使旋律与诗词密切结合。“作曲家从诗歌本身的韵律出发,主要采用自由展衍的手法谱曲,让诗意在音乐中自由延伸。”①旋律与诗歌的节奏、重音和韵律相互重叠,更有利于歌唱者在演唱时情感的抒发。全曲整体风格清新素雅,以小提琴作为伴奏乐器,增添了一份细腻悠扬的情感表达,突出了女主角林徽因的人物个性,钢琴的伴奏也为烘托她的少女柔美气质增添了绚丽的一笔,这也足以体现出作曲家周雪石先生在旋律创作中的精确。
三、艺术处理
《一首桃花》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彰显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女性的形象,所以在演唱的时候,要与演唱西方歌曲的咬字等歌唱方式区分开,不能有窝成一团的音色,把字说清楚,用“说”的方式表达内容与情感。(一)宣叙部分
A乐段宣叙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的静态形象,不需要太强的音调,缓缓地述说,娓娓道来,以委婉含蓄的情感演唱。第一个字“桃花”的“桃”字在咬清楚字的同时,又不能太过于生硬,不要将字头“t”喷出,轻轻带过即可(见谱例1)。将气息拉住,弱音开始,再慢慢推动,开始的第一句营造一种由远及近的氛围。使声音的共鸣点挂在鼻咽和口咽处,淡淡地诉说,表现出女主角林徽因温婉含蓄的气质。谱例1:
在唱到“朵朵露凝的娇艳”时,“朵朵”二字是弱起,音量再逐渐加强,但要控制住力度,这里出现一个八度音程的大跳,所以在歌唱时要拉紧气息,并且稳住气息(见谱例2)。打开口腔内部,避免在嘴皮上咬字,过于夸张,把字唱笨,无法表达细腻内敛的情感。
谱例2:
“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在演唱这部分时,要使体内气息流动起来,保持句与句之间的连贯性,犹如诉说一般,轻柔地唱出桃花的娇美。22小节的“息”字唱够三拍后,紧接着唱“含着笑”,然后再换气,并且要慢慢渐强,再缓缓收回,整体力度呈枣核状,表现情感的递增与桃花柔媚的姿态(见谱例3)。
A乐段宣叙部分最后一句中的“顾盼”使音乐继续延伸到高潮,表达出桃花的朦胧美与林徽因内心情感的婉约,在音乐与情感的双重层面上都让听众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谱例3:
(二)咏叹部分
随着26小节间奏伴奏的步步推动,进入B乐段的咏叹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声音音色和力度方面的变化要比A段宣叙调更有层次,更丰富。在高音的演唱部分,牙冠不能太紧,让声音进入整个面罩的位置,找到鼻咽腔,使声音具有穿透力。其中的“她”运用拟人的手法,触景生情,是林徽因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含蓄且真诚。两个“一瞥”要有对比,第一个要灵动一些,表现出女主角在看到桃花欣喜的情感,第二个则需要轻柔含蓄一点,突出林徽因柔美婉约的气质。情绪慢慢稳定下来,控制住气息,眼神要放远,将自己的情感顺着眼神传出去,渐行渐远,体现。对高潮的反复部分,情绪要更加饱满,唱出女主人公的真实情感,最后的“痕迹”弱音弱收,深远深长,结束全曲。在演唱《一首桃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首先要先了解剧中故事背景、人物特征及情感表现,然后才能真正身临其境,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演唱林徽因唱段《一首桃花》时,声音要干净且柔美,姿态大方且含蓄,眼神憧憬且向往。宣叙调对春天的桃花展开叙述,咏叹调将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以主人公的角度演绎作品,表达其真实情感。
四、结语
中国歌剧具有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大多歌剧以红色经典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展开的,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就是以个人情感为主题来创作的。《一首桃花》作为歌剧《再别康桥》的经典唱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林徽因以其精神的创作手法,使读者和听众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中,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尽可能的深入歌剧角色的心境,学会唱“情”,而不仅仅是唱“词”,体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意图和内心真实感受,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让歌曲鲜活起来,直击欣赏者的心。注释:
①钱仁平.让诗情与爱意在复调中起伏——周雪石和他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J].音乐爱好者,2002(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