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漆砂砚工艺作用于端砚的修复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22908
张 琳

  (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000)

一、概述

砚,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文人墨客常把砚表达在画作中,可考证有差别的形制、纹饰、大小的砚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状态。除了有各式各样的古砚活跃在画作里,在工艺里还有不同材质的砚在发生变化。砚的材质大致分为石质、玉质、泥质、陶瓷质、银质、铜质、木质、漆质等,同样发墨的砚台是否能研究出发墨的关键配方运用至修复砚台中。

  端砚艺术,包涵了采石、维料、构思、打蜡、配盒等多种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格和面貌特征。品察历代锈迹斑剥的古端砚,它那充满文化底蕴的造型,精致文雅的砚雕艺术,不禁让世人感叹到千百年来端州的能工巧匠在悠悠的岁月里,化平凡为神气,在实践中开启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使端砚艺术日臻完美,形成一种独特的端砚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解读和印证,更是我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艺术凝练与民族骄傲。

  端砚之所以称雄于世一千余年,满誉天下,主要是它具有质刚而柔的优良石质和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而使历代无数人为此陶醉、痴迷。

  端砚扬名与唐,兴与宋,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出产,在唐代初期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当时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端砚发展到了清代末年和民国期间又是一个低谷。1970年至今,改革开发使得端砚作坊恢复使得端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直至近几年,端砚的故乡广东肇庆被授予“中国砚都”,2016年,端砚记忆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直今,端砚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端砚制作工艺以手工制作为主,工艺较为复杂,从选石,切石,到雕刻到打蜡,每一步都体现了民间工匠的灵动与技艺的高超。

  随着经济的发展,端砚传统工艺美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面临砚石原料稀缺、制作成本较高、手工艺人劳动所得偏低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端砚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端砚手工业者是端砚技艺的主要传承者,要了解端砚文化,尊重端砚文化,要始终把砚作为作品的载体。即使现在写字作画很少使用砚台,但作为以端砚出现的作品,应该有砚的功能,即有墨堂、墨池等。现在很多所谓的“端砚”已经是纯粹的工艺品、装饰品了,失去了砚的本义,文化的附加值必然降低。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现代化办公用品进入到千家万户,电脑已经成为办公桌上的打字工具,保持有一千三百多年研墨功能的端砚,也被电脑打字所取代,于是,端砚已逐渐成为一种供人欣赏、投资、收藏的高档艺术品了。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人民的精神基建。至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文化大发展繁荣的方向之后,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贯彻党中央有关文化大发展繁荣的决定积极建设文化强省。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广东省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和推动省内各地区文化大发展繁荣的决定,笔者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来为端砚文化大发展繁荣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二、概况

(一)古代关于端砚的保护或传承的概况

早在唐代,端砚就已经为帝王所爱,被列为贡品,古代王室贵胄与文人雅士都留下了许多赞美端砚的诗词,形成了完成的端砚文化体系。端砚是集成诗、书、画、刻等艺术一体的艺术品。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其自身功能也肩负着记录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至此,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文房重宝端砚进入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端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中重要的一员。

  端砚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发挥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意义。然而,在当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端砚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端砚文化由于“非物质”的属性,导致年轻人不愿学艺,端砚的传承十分缺乏。指望对端砚文化遗产的完全还原呈现是不现实的。文物老化消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不同的外界环境、不同腐蚀状态,文物的腐蚀速度是不同的,因而为了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干预,即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在修复工作中必须抱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谨慎严谨的科学精神,对材料的再次运用,因为我们项目组认为所面对的是一件承载着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不是简单的工艺品。

(二)现代端砚的保护或传承概况

砚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高质量的砚石是用一块就少一块,所以物以稀为贵,端砚的价格不断上涨。以前人们往往按石质论价,例如老坑石质最好则价钱最高,现在则不尽然,而是以文化创意论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水平不断提高,更重视审美和品质生活。收藏家和爱好家对于自己喜爱的艺术品更是不惜千金,这使得端砚等优秀的艺术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但是现在很多收藏家不仅关注砚石的质量,也关注雕刻的技艺。只要精致、有文化含量,一块小小的普通端砚石制作的端砚都能买得高价钱,文化的附加值是无法估量,那种靠拼石质、拼大块、拼厚度、拼重量在肇庆端砚市场似乎是不存在的。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展速度远远超前,在90年代端砚开采的盛期,台湾就已经大量收购端砚,作为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可能是因为受到到外来日本文化的影响。

(三)关于漆砂砚台的现状阐述

宋代以后,漆砂工艺失传。古人修砚的方式很多,一般用黄蜡调和砚石本身的石末、沥青、石膏、环氧树脂类的胶黏剂等进行简单粘连,这种修补方式的缺点是修补的缝隙不能发墨。因此寻找一种能与砚石很好粘连又能发挥砚石本质的方式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从两年的漆艺学习中,笔者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器物,其中有一种名叫漆砂砚的器物,它既不是砚石又能发墨,且发墨的关键在表层漆砂的调配。故从学习修复瓷器中得到启发,把漆砂砚工艺、漆砂调配运用到修复砚台中,粘连断裂并做到在造型上恢复原貌。用漆砂砚工艺修复,所使用的材料——漆,粘性大,稳定,关键是这样的天然黏合剂没有化学污染。我们团队热衷于漆砂砚及金缮这一工艺的传承,制作与创新,并且乐于探索分享漆艺之美的独特之处,运用修复技艺对古文物及其生活中各种器具或者常见之物进行修缮复原及创作,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环保理念是我们的目的和动力。

三、假设

(一)从“用漆砂修补砚台”的研究假设出发

漆砂砚是以一种清细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凃于木质砚上制成的,有着体轻而具砚石的功能,在垸漆、糙漆中加入用“土子”或砥石等研得其细逾沙的颗粒,颗粒大小和调漆多少必须适宜,粗则损墨伤毫,漆多则光滑而难发墨。西汉墓彩绘嵌银箔漆砂砚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砂砚,但并没有传承下来,后到清代扬州漆的匠人卢映之加以恢复,后由卢葵生时期发展到顶峰。清以后由于战争,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再一次失传,直到近现代扬州一带才有匠人根据清遗存的漆砂砚及史料才研制成功,懂得制作的人屈指可数。从相关文献记载以及走访调查中也发现,古砚修补和日常破损的修补通常使用石灰、沥青、胶黏剂或者石膏等,但是这一系列材料都只是涂于裂痕处,直接粘合,作临时修补的作用都不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古有漆砂砚,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这个漆器之所以能发墨的是因为最上层的那层漆砂,如果把这层漆砂调配研究出来并运用到修补砚台上去,那么这个修复工艺不仅能修补好破碎砚台,而且能还原砚台发墨的特性,因此我们提出“用漆砂砚工艺修补砚台”的假设。

  “用漆砂砚工艺修复砚台”的假设需要研究分析,就目前情况,有漆砂砚这个例子,还有金缮工艺作为技艺指导。因此,我们将会考察比较成熟的工作室及拜访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以研究相关技术来改善现在的技术环境。同时在学院的漆工作室进行对古砚修补的传统方法的分析,对比漆砂修补的优势,进行修补砚台的研究。

(二)从金缮修复的形式中得出用漆砂修补砚台这种形式的可行性

金缮修复工艺是用天然生漆将破碎的瓷器黏合后,再在表面施以金粉或者金箔,使其赋予新的装饰语言。漆艺与瓷片并非是单纯的修复,我们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个作品去看,残缺的瓷片,它的形需要我们去设计,它的纹饰需要我们去设计。是否也需要把残躯的砚台当成作品去看待,实际上这涉及了一件艺术品的创作。金缮工艺所能带给研究课题的主要是金缮修复工艺的原理和形式,达到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统一。我们可以把漆艺与砚台简单地看作一种从金缮工艺中延伸的修复技艺,来佐证漆砂砚工艺修复砚台在工艺上是可行的。

四、结语

古砚修补领域里,各种胶黏剂的研究治根不治本,且漆砂补砚尚未有文献提出过,采用漆砂调配修复能有效还原砚石特性,从根本上区别传统和现今的补砚方式。结合当代艺术形式美、符号化的主流中,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会更能接纳修补过的与整个砚台之间放大残缺的关系,不像古人那样极力追求浑然天成的无瑕,这让砚台修复得以很大程度上的认同。

  端砚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一项,是中国博大精深的端砚文化的代表,端砚是国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对端砚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它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一直力求创新,做砚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这个不是有好的手艺能够呈现的,而是需要你对生活品味,对大自然的体会,得出个人的领悟,跟着好师父能够学习到工艺刀法,但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就要靠后天的积累。创作,便是我们创作者对自身的一种磨炼,只有不断磨练自己,才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