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639
袁学欢

  摘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中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沃土”。深入挖掘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推动其与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究直播带货以及短视频等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承新模式,不仅能够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增长活力,也能够提升我国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质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文化业态;线上+ 线下:互联网+;直播带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254-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17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要求,力图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新型文化业态的培养需要深深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传承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彰显其价值,才能够依托具有文化底蕴的新型文化产业链来向纵深化发展,更好地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和公共文化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局需要创新求变

  我国非物质遗产数量和质量在国际社会中都是名列前茅,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但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因为传承问题被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现如今需要依托政府力量进行抢救性保护。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手工艺也有很多因没有人传承的关系逐渐消失,最终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点光亮。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困局增强了其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导致其保护经费不足,不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文化的传承。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很难有人能够守住清贫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城市里的农民工反而在不断增加。不仅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虽说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没有固定的传承场所,也阻碍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当前,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以及对传统习俗的接受度下降等,导致许多与传统习俗共生共存的非物质文化遗变得鲜少有人问津和传承。

  (二)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需要传统元素的支撑

  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型文化业态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之水和木之根本。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文化产业中最为重要的的IP的开发与利用,在之前的文化产业发展中主要是开发一些动漫以及古装文化IP,但是文化产业发展总是停留在浅层次,没有更为深入地扎根发展。故宫博物馆、南京夫子庙状元府以及其他博物馆等积极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推出的文化创意产品迅速博得了年轻人的目光,吸引着年轻人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新型文化业态,有效顺应了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整体局势,也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理,为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有助于我国新型文化业态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的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 发展红利,积极开展线上直播带货

  5G时代,互联网+ 的发展红利会变得更大,利用好这一发展红利,积极开展直播带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的新模式,能够起到互利共赢的发展效果。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今年旅游行业遭受重击,以旅游行业发展为主要依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受到颇多阻碍。惠州市积极探索线上直播带货新模式,惠州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了“探寻非遗之美”系列活动,积极配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节日活动,举办了非遗购物节。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了线上展示传统手艺的平台,也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中间的传播度,用一种崭新的形式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二)立足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积极开发“线上+ 线下”新型文化业态

  消费者需求和偏好是深入推进新型文化业态建设和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来进行文化产业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发展质量和实效性。因此,立足消费者偏好需求,积极开发“线上+ 线下”的新型文化业态,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形势。线上模式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偏好,能够实现引流。线下模式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体验机会,也可以发展为旅游文化符号,为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助力。“线上+ 线下”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质量,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惠州市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仅开设了线上直播模式,也积极组织线下的非遗手工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文化传承场所,也为年轻消费者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硬件支持。借助“线上+ 线下”的配合,能够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年轻消费者的感染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市场发展和完善。

  (三)重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新型文化业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还应该重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新型文化业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是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也不容忽视。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产品设计风格都存在趋同问题,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能够极大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能够有效助力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比如说,惠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过程中,深入挖掘惠东渔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以及舞火狗、大亚湾渔家婚嫁等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地文化传承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四)发挥新媒体和传播媒介的作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年轻群体中的重要信息传播媒介,尤其是抖音等软件的广泛利用,极大地加快了信息和文化传播速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过程中,借助新媒体和传播媒介的作用,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其中的重要策略。一方面,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传相关的公众号,通过微信平台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让当代年轻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升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利用好短视频录制等方式,运用文化创新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于新的文化传播形式中。李子柒、阿木爷爷等短视频制作者就承担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惠州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拍摄大型微纪录片《讲古仔》已经出了两季,共24集,运用新的文化传播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提供了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始终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式,受众群体减少继而导致的传承乏力问题,让很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风险。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发展,既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形式下扩大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又能够增加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提升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质量。在此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发展红利,做好网络直播带货的正向传导,开拓“线上+ 线下”的文化产业模式,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利用好新媒体的宣传作用,能够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

  参考文献:

  [1] 胡剑.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观及其制度实现研究[J].学术探索,2020(04):152-156.

  [2] 高硕.新型文化业态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新生——以非遗短视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05):62-65.

  [3] 马玲玲.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以河南稀有剧种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9(03):38-3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