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相书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577
陈艳华 欧赛

  摘要:四川相书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曲艺,主要凭借口技演出来描绘故事的情节。本文聚焦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相书,通过对它的表演形式和演出艺人进行概述,了解其发展过程;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阐述四川相书的当代保护现状,即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地位,增强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开展四川相书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根据当代的保护现状,提出对四川相书的传承策略,即开展传习培训,举行惠民演出,创新曲艺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四川相书的保护与传承任务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

  关键词:武侯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相书;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124-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83

  2015年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积极探索与挖掘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发展新思路,在全国率先实施向社会力量整体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运营模式,让专业化的社会公司,成为“文化管家”,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迈出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步伐。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武侯区文化馆积极发挥文化馆传承工作职能,配备专业优秀人才,组织开展多样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使其本土非遗得以保留、发展、传播。

  一、四川相书发展概述

  四川相书是清咸丰时从长江下游传入,后来与四川方言结合的独具特色的汉族曲艺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相书也称隔壁戏,最早起源于在宋代瓦舍中演出的口技,到明末清初时发展成熟,通过表演者摹仿飞禽走兽和市井叫卖的声音来表现社会生活。四川相书由杭州的隔壁戏发展而来,经外省传人和几代艺人的创新、改良,吸收了一些其他民间艺术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具有四川本地风格的曲艺艺术。[1]

  四川相书在表演时由一个演员进入高约5尺,四周宽约2尺的不透明布帐中,凭借口技和折扇、铜铃等道具模拟各种声音,以此来描绘环境,模拟人物对话,讲述整个故事。[2]在陈述故事时,主要通过生动、通俗、性格化的对白来塑造人物形象,常用谐音、语误、吟诗、歇后语、开玩笑等手法引人发笑,以此取得幽默讽刺的喜剧效果,观众隔帐聆听,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所谓“5尺布帐一张嘴,世间万物声传来”,说的正是四川相书的艺术特征。

  四川相书最早的表演艺人是清末的李相成,这位“李相书”在成都有邹明德和曾炳昆两个徒弟,其中二弟子曾炳昆将四川相书进行创新,令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曾炳昆又有曾小坤、刘玉清、罗俊林等弟子,他们中由罗俊林保留了《霉登堂》、《骗总爷》等四川相书传统节目,较好的继承了相书艺术。吸取了曾小坤和罗俊林两家之长的是相书大师鲁国华先生,他是四川的最后一个相书传人,也成为了目前四川相书唯一的省级传承人。

  二、四川相书的当代保护现状

  上世纪60年代,四川相书艺人曾小昆、罗俊林等上京汇报演出,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大受鼓舞的四川相书艺人们开始着手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但这个还没实施起来的计划最终被湮没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

  在当时民间艺术遭受冲击的社会背景下,艺人们无法对这门艺术进行发展,导致许多优秀的四川相书传统节目失传。一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加强,四川相书才又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一)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民间文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复苏,究其原因,几乎都是缺乏传承人的有效传承。2011年,作为四川省独具特色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的四川相书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鲁国华老师经武侯区文化馆的申报,成为四川相书唯一的省级传承人。

  鲁国华老师是四川相书代表人物曾炳昆大师的唯一传人,也是四川最后一个相书艺人,被称作是四川相书的“活化石”。非遗的传承是以人为核心的,为了保护四川相书这个传统的曲艺曲种,让其能够继续传承,武侯区文化馆举办了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武侯区传承“十讲”活动,即四川相书表演,邀请了四川相书传承人鲁国华老师进行现场演出;还将省划拨的2018年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补助经费拨付给非遗传承人鲁国华老师。现如今,鲁老师一共收了三个徒弟,培养四川相书的后继人才,武侯区文化馆也对他的传承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

  (二)增强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全球化带来了丰富的多元文化,人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在吸收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当下流行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護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后,每个省份都在积极响应,开展了许多活动,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为弘扬我省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强区非遗保护宣传与展示,2016年6月7日上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举办了“独韵残魂的传统曲艺——四川相书”的表演活动,以此来迎接6月11日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这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四川相书传承人鲁国华老师,鲁老师为大家现场表演了口技绝技,让观众连连叫绝。之后,活动还对前来观摩表演的上百名市民群众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让大家在感受中国传统曲艺文化的独特风韵与魅力的同时,增强了非遗保护意识。

  (三)开展四川相书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民间艺术都几近失传,为了有效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拯救民间艺术迫在眉睫。2018年12月6日,成都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学文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会上指出,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已刻不容缓。

  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记录和保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四川相书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创新,2019年3月18日—28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相书)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在武侯区文化馆“曲艺传习基地”顺利开展。摄制组将鲁国华老师表演的四川相书经典节目《骗总爷》、《姑娘算命》、《找鸡作对》、《当马褂》、《三字经》、《绕口令》、《写对子》、《双灵牌》、《赌棍回家》、《捶背》、《花子闹街》、《霉登堂》、《打马锣》进行了视频录制和图片拍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四川相书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但如今,这些口传心授的技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四川相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传统相书段子由从前的四十多个到今天的十几个,相书艺人从原来的近十人到现在的唯一一人。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穆天钊说道:“有些东西现在不保护,以后就真的没了。[3]”对此,筆者根据四川相书的当代保护现状,秉持着未来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如下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开展传习培训

  2019年3月25日,“武侯区曲艺传习基地”街道的校园传习培训工作正式启动。3月26日,四川清音的传习培训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开课;28日,四川金钱板、四川竹琴的传习培训分别在机投桥街道、龙江路小学分校开课。

  开展传习培训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手段,应该把四川相书也纳入后期传习培训的范畴中去。作为四川相书在当代的唯一传承人,鲁国华老师在采访中曾提到,生活的压力迫使他的学生要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因此无法对四川相书进行深入的学习,再加上鲁老师已年近杖朝,四川相书的保护与传承任务显得更为艰巨。开展四川相书的传习培训,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曲艺学习的兴趣,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弘扬曲艺文化、促进曲艺发展,努力争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举行惠民演出

  2018年1月10日,在武侯区浆洗街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戏韵武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展。演出以四川清音和其它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极具特色的表演吸引了不同年龄阶段市民群众,反响热烈。

  举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演出活动不仅能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还能在演出过程中向大众传播非遗的相关知识,以及传统曲艺的表现形式。另外,演出活动还需充分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体现传统文化与地方生活形态的融合。为了更好地传承四川相书,可以举行四川相书专场惠民演出,不只邀请相书传承人鲁国华老师,还可以邀请鲁老师的学生,甚至是传习培训班的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演出,给群众带来精彩纷呈的四川相书展演。通过举行惠民演出,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其审美感悟。

  (三)创新曲艺形式

  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四川相书这种单纯的曲艺形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再加上四川相书对口、齿、唇、舌的要求较高,加大了传承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相书与其他曲艺形式结合的表演。

  2007年,四川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涂太中的徒弟郭仕军、刘晓凡表演的四川相书剧《姐夫的烦恼》荣获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14届“群星奖”创作奖,并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栏目的录制。这部相书剧首次将四川的谐剧与相书两种样式进行有机结合,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了一次积极的尝试。[4]

  今后,四川相书也可以与评书、相声、小品等艺术结合,通过改良与创新,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让这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艺术再一次展现出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四)扩大传播范围

  目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通过在四川相书传承基地中进行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开展四川相书专场表演活动等,较好地保护了四川相书的经典节目以及唯一的传承人,推动了四川相书在区内的传播。

  但作为中国传统曲艺之一的四川相书,仅仅在市区内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其传播范围,让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这门艺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APP记录下每一次四川相书的演出片段,通过不断地推广与传播,引起网友们的关注;也可以到各个地方举办四川相书的专场演出;还可以通过非遗节来向全社会展示四川相书的独特魅力。只有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才有可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进而萌生出要将它继续传承下去的念头。

  参考文献:

  [1]罗桑仁青.双城记“:隔壁戏”在杭州与成都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启示[J].天府新论,2018(01):155.

  [2]闻克.四川相书[J].曲艺,2007(07):56.

  [3]涂军娅.相书与谐剧的成功嫁接——谈四川相书剧《姐夫的烦恼》的创新尝试[J].四川戏剧,2010(01):20-21.

  [4]闻克.四川相书[J].曲艺,2007(07):56+6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