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在客观阐述冼星海艺术歌曲包含的艺术特征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这类歌曲演唱和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冼星海;艺术歌曲;演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64-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42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取材于群众生活,映射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诸如古诗词还有生活题材等,都保留着深刻的艺术价值。在教学这方面的内容时,要预先梳理好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曲目,理清当中的歌词、旋律、演唱等艺术特征以及传承意义,随后融入到专业音乐和素质教育活动之中,予以深入性推广。此外,艺术歌曲这类音乐体裁在学术定义上相对严格一些。至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地演唱以及教学,具体方法会在后续论证。
一、冼星海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
(一)歌词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与文学性
1.??? 歌词来源方面
冼星海创作的艺术歌曲歌词来源广泛,包括古诗词借鉴、近现代文学作家编辑等等。参考的诗词作品包括李清照的《如梦令》、柳宗元的《渔父词》、李煜的《浪淘沙》;而帮助其写词的作家则有卞之琳还有光未然,对应的代表作则有《黄河颂》、《黄水谣》等等,这些作品的歌词偏于现代化,和古诗词相比具有叙述直观、直抒胸臆、不过分张扬、反映社会生活现状、蕴藏丰富的哲学思想等优势性特征。
2.??? 歌词声韵曼妙动听
诗词本身就属于一类音乐文学,而经过冼星海艺术歌曲创作借鉴之后,便使诗词的韵律和声律得到更深层次地挖掘,呈现出对现代观众来讲是别出心裁的艺术表现效果。
首先,韵律。歌词写作中会运用到许多艺术手法,韵律就是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和歌词中的思想内涵有着缜密关联。做到句句押韵,就可以反映出创作者情绪的兴奋和急促特征,方便将一些朴实的思想内容有序地舒展开来;而隔句押韵,呈现出的情绪就显得更加放松舒缓一些;至于韵部转化则带有婉转含蓄之意,经常用来表述一些复杂的情感。好比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句句押韵,冼星海在借鉴这类诗歌进行艺术歌曲创作和表演时,就可以令观众及時感受到其愉悦的心情还有丰富的情趣,原理就是借助韵声重复来进行连续不断地押韵,从而令音乐作品本身额外萌发出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
其次,声律。纵观我国大部分诗歌作品,对于声律几乎都十分讲究,由诗经、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阴平、阳平、上、去四个不同的四声声调创作。此外,四声亦可以拓展出平仄两种类型,平为一二声,仄则为三四声,在诗歌中进行平仄交替性穿插使用,会令诗词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且有高低起伏的运动效果,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再经过和歌曲韵律的有机结合,就会迸发出更加和谐环绕的旋律流动感。好比说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该诗作全篇的声调依次表现为平去上平平、平去平平、平平平去上平平,去上平平平上去、去上平平,平去去平平、平上平平、平平平去去平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平去平平。其中一三两句高频率地应用到an,再搭配四声声调的灵活性组合之后,就可以在平仄交织的同时勾勒出更多悠然的旋律线,借鉴之后会令艺术歌曲演唱过程显得更加婀娜多姿,引人入胜。
(二)旋律保留深刻的民族性
冼星海的艺术歌曲还保留着深刻的民族特色,主要透过古诗词的词曲结构、旋律的发展和歌词的吟诵联系等层面予以生动性呈现。
1.??? 词曲结构层面
上世纪初期,“学堂乐歌”开始在我国唱歌课堂中兴起,实际上就是主张在聆听完欧美、日本、中国传统民族等不同类型的歌曲之后,进行同步哼唱和填词,集中表现出当时大家富国强民、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随着时间推移,这类课堂形式也得以延续和壮大,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冼星海作为当中的代表性成员,开始主张结合古诗词进行谱曲,这类转变现象赋予了我国艺术歌曲更多创新发展的机会。纵观常见的那些基于诗词谱曲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做到词曲的结构统一,冼星海创作时则另辟蹊径,在汲取更多民族特色养分之后,予以深入创新优化,并沿用多元化的词曲结构形式,这也使得其借鉴古诗词创作的歌曲更加富有亮点。
2.??? 旋律层面
为了细致性地呈现出冼星海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旋律发展还有歌词的吟诵技巧,实际教学中可考虑以姚宽的《生查子》为例,这首词主要描述闺中女子思念男子的激动之情,属于第一人称的代言体,就是说沿用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呈现。先将郎和妾进行比喻,即远方的男子是风中的尘土,时刻飘零无所依,表现出女主人公担心的同时又觉得情绪失落;而自己则好像那河堤附近的杨柳,瞬间感觉自己回到当初送别男子的情景,心中只是想着一件事,那便是男子何时归来,表达自己想要与君相见又不知等到何时的无奈心情。然后再强调空间的广远,即男子长期在外飘荡,一直没有音讯,不知如今在何处,表现出女主人公真心爱慕男子却为之狠心不归的难过之情;同时下片又描写了女子由于思恋过度、借酒浇愁时的情景,其间女子容貌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风貌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给人以凄凉之感,又借助春秋来强调等待时间之长,并配合“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这种疑问式的尾句来实现主题推进,期盼在睡梦中与男子相见并询问其该复合解了这相思之苦。
归结来讲,该首词作是五字句的,吟诵和演唱时,都要力求做到使旋律、语感等融入到词的一般节奏之中,让人感受到什么是律句的节奏。
二、冼星海艺术歌曲演唱和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基于学生需求创建专门的课堂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音乐教学空间、内容、手段、资源等也变得愈加多元化,这些都为想要学习的人创造了优越的支持条件。一直以来,许多青少年都钟情于学习艺术歌曲,不过由于承受一系列的文化冲击和思想影响,使得他们没有坚持到底的信念。一方面他们专注于追捧一些流行大作或是方便炫技的曲目,诸如西方歌剧、咏叹调等,希望借此得到心理满足;再有一方面就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难度很大,要求学习者必须尽快熟练掌握其要求的演唱技能、情感表达方式,具备完善的文学素养等等,许多平常学习压力很大的青少年也由此对其望而却步。为了确保日后演唱指导和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群体引起对冼星海艺术歌曲价值的重视,同时在课程中增加艺术歌曲曲目教学比重,并配合文学知识讲解予以辅助,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还有自信心。
首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参考曲目,在练习中巩固他们的基本功。
好比说《竹枝词二》、《生查子》、《西湖竹枝》、《蝶恋花》等作品,基本上都是调性平稳、节奏统一、音区不太高、篇幅不长的,同时歌词相对容易记忆,方便一些音准、节奏、气息有待完善的学生学习,在练唱的同时学会怎样正确咬字还有稳定口腔,形成更加标准的发声概念。持续到可以完整演唱整首歌曲之后,还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耳朵聽辨练习,做到增强学习信心、规范学习方式,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利用钢琴伴奏来引导学生熟悉相关旋律,令他们准确把握这类音准节奏,使得初学者们尽快掌握旋律的演唱。而相比之下,《七哀诗》、《回文》、《风雨》、《白头吟》等作品则存在高音多、音区跨度较大、篇幅过长等特征,再就是当中的节拍变化频繁一些,经常会出现一些一字多音音节式的句子,这些更加适合那些基本功良好的高年级学生学习。
其次,选择和曲目互相匹配的练习曲予以强化练习。
当曲目中存在较多的跳音时,可以考虑选用跳音还有跳连音组合的相关曲目进行强化练习;当连音多时,则可以借助三五七度上下练习还有音节式的练习方法。冼星海的艺术歌曲作品相对丰富一些,可以为各个学生练习提供参考。好比说《回文》这首歌曲,适用于进行半音阶的级进下行练习;又好比说《断章》,则可以用于进行下波音练习。至于其余练习参考如何选择,则具体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而定。
(二)基于艺术推广需要来适时地组织音乐会设计
音乐会歌曲的筛选确认,在音乐会设计活动中属于重点流程。一方面要求熟悉演唱者的实际状况,诸如演唱实力、声音特征等等,做到尽量选择其演唱范畴内的作品,这样才方便他们展现个人优点,锻炼技能、积累经验,为整场音乐会艺术性加分而奠定基础。此外,学生亦可以筛选比较符合个人兴趣偏好的作品,借此达到感情的自然抒发和音乐的张力表现。另一方面,曲目选择要做到符合音乐会设计规律,一般就是在开始时筛选那些轻松愉悦还有短小精悍的演唱作品,随后难度逐渐增加,重点展现学生的演唱基本功还有乐感,最后加入一些音响更为丰富、色彩更加华丽、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也可以同步考验演唱者的体力和综合素养。如为了更加深刻的凸显出演唱中的感情基调,可以考虑将《如梦令》放在音乐会靠前曲目位置中,主要原因就是该首歌曲曲调活泼、语言朴实真切、音节和谐;至于中间位置可以加入《饮马长城窟行》,原因在于其重在抒发浓厚的思恋情感,且可以呈现出丰富跌宕的情节、变化幅度大的音节、明显变化的和声效果,演唱难度也相对大一些;而靠后部分则可以考虑演唱《忆秦娥》,皆因该作品暗含悲凉气息,且伴奏流动性强、音响饱满丰富。
(三)实施面向素质教育的普通教学
因为一系列历史因素影响,较多优质的音乐作品尚未引起现代青年群体关注,但是它们往往深刻反映着历史的发展历程,包括各阶段的社会背景还有一些代表性的时代产物等。而选择将冼星海的艺术歌曲加入到基于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则更容易让学生熟悉各阶段的历史,调动其深刻的学习欲望;再有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标准,令他们形成对祖国更加强烈的热爱之情。归根结底,学生才是传播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践行者,针对他们进行冼星海艺术歌曲宣传教学,更加有助于向青少年群体传播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他们积极上进,不断提升自我,为日后步入社会做贡献、成为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等做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冼星海艺术歌曲的演唱和教学工程量相对较大,要求教学人员预先了解其参考的文化背景和主题内涵,随后结合不同学生的基本功和兴趣偏好等分别筛选适当的练习曲目,并定期带领学生设计音乐会,合理安排冼星海曲目的演唱顺序。久而久之,抽丝剥茧和层层导入,使学生能快速并深入把握冼星海歌曲的艺术特征,为日后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海嘉.异国寻找冼星海[J].中国报道,2015,33(05):102-111.
[2]向延生.冼星海研究的再探求——番禺星海艺术节归来[J].人民音乐,2015,19(08):74-82.
[3]崔钰伟.冼星海艺术歌曲演唱与教学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