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意画境?笔墨求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226
欧文娅

  摘要: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他的山水画论集《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意画是对诗词所作的图解和二次创作,将诗与画融合一起,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扎根于传统的傅抱石将古诗词作为创作的一大题材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领袖诗意画创作中既充满意境又富有新意,本文正是通过与南宋山水小品相比较,探讨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如何源于传统又如何寻求创新立于现代。

  关键词:傅抱石;诗意画;南宋山水小品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3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22

  一、引言

  中国诗意画的创作自古就有,东汉刘褒取《诗经》所作《云汉图》和《北风图》,是诗意画创作较早的实例,唐代王维创南宗画派,将诗情画意结合起来,苏轼评价其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詩。”北宋徽宗更是以题画诗作为考试科目选拔人才,南宋的山水小品画丰富了诗意画的内容和形式,元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诗意画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的变迁“,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使毛泽东诗词被引入中国画的创作领域,傅抱石作为20世纪中国画的领军人物,早年便一直从事古典诗意画的创作,他将自己作品的题材来源分为四类,其中有一类就是“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如以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古代诗词及清代石涛题画诗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并创作了一大批符合新时代审美意趣的优秀作品,为当时的山水画创作打开了新思路并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二、造境之同

  “造境”即指对意境的营造,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的融合。中国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在其著作《美学散步》说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相互融合,成就一个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的‘意境”。[1]这段话深入的阐述了什么是意境,意境的营造与艺术家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客观之景可以影响人的主观意识,但无法完全体现人的内心活动,需要画家调动主观能动性对自然景物进行加工再创造,才能完全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如何造境来体现画家情思就尤为重要了。南宋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继承了北宋“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氛围,偏居江南一隅的南宋画家们大多描绘的是江南景致,并多以扇面、册页以及手卷为载体,擅长在小幅画面上表现“深远”“、阔远”的大空间,在创作中着意表现自然与人物相结合的山水诗意,使画境在诗意的结合下得到升华。造境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构图和虚实的处理。

  南宋山水小品画以李唐为首,他晚年的《清溪鱼隐图》以截取式的构图形式开启南宋画坛新风,刘松年以精细之笔写小品四时山水为时人所知,马远、夏圭在此基础上将特写山水的构图形式进行创新,成为有代表性的“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式构图。以局部表现整体,以小见大,正如《格古要论》评论马远:“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冷月而一人独坐。”[2]他的作品很少写山石全貌,却往往给人无限的遐想。如他的作品《松荫玩月图》、《观瀑图》等都将近景拉至眼前,让人似乎置身其中,在小空间里表现大天地。纵观傅抱石的诗意山水画的造景方式与南宋山水小品如出一辙,如他的《沁园春·长沙》以俯视的视角刻画前景几艘渔船,通过蜿蜒的江水和渐行渐远的船只将空间推远,连绵起伏的山虽不见全貌却给人雄伟的气势。《忆秦娥·娄山关》、《浪淘沙·北戴河》等作品虽然都是一角半边式的构图,却呈现了整个山水的全貌,近景突出,刻画细致,远景旷远而富有诗意,以有限之景抒发无限之情。

  虚实的处理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清朝书画家笪重光在其《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出皆成妙境”。可见,留白它是空间造景的重要手段,让画面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山水画的创作中大量的留白虽然让描绘的景小了,但空间感却更大了。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整幅画面仅画一个渔翁坐于一叶扁舟之上俯身垂钓,四周寥寥几笔细线勾勒水波,其余皆为空白,却给予欣赏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虚处没有一点笔墨和色彩而形成的画面空间感,便是无画处皆成妙境。傅抱石在诗意画的处理上也深谙其理,如他的《菩萨蛮·黄鹤楼》,画面中所描绘的景物简单至极,粗看画面仅似一深一浅两大墨块,寥寥数笔画前景山头,细看则在特写镜头的刻画下隐现几座房子以此凸显山高水阔,中景则用大面积的留白表现一望无际的江面,远景用大笔横抹淡墨画远山和堤岸,几艘小船靠岸而歇,朦朦胧胧使画面空灵而传神。一虚一实,既饱含诗意,又高度概括了物像,形成了“画外有画”“、无中生有”的视觉美感。

  三、笔墨用色之异

  南宋山水小品,虽在构图和载体上与北宋气势雄浑的全景山水有着千差万别,但在笔墨上仍保留了北宋山水的严谨工细。如夏圭的《雪溪放牧图》以前景几株不同的树构成画面的中心,用瘦劲有力的线条画遒劲的树干和树枝,夹叶点叶刻画细致入微;牧童和水牛画的惟妙惟肖,牛身上的毛发用细腻的笔触表现质感,这种细节真实细致的刻画让画面更加的生动而耐人寻味。

  又如马远的《月下观梅图》近处山石用简练的斧劈皴,坚实有力,远山用线细劲方硬,树干用焦墨勾写瘦劲挺拔,画面一丝不苟。南宋山水小品用笔用色都极为讲究,充分利用水的特性,把墨的颜色和层次运用极致,达到水墨交融的境界,大片的墨色中偶尔点缀一些花青、朱砂,明艳中不乏淡雅和含蓄,呈现水墨苍劲、诗情画意、精致典雅的韵味。

  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山水画保持他一贯的“抱石皴”笔法,打破了中、侧锋用笔的局限,以散锋用笔圆转灵活,线条恣意而飞动,但于狂野恣肆之间又不疏于法度,很好的平衡了写实与写意之间的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于画面造型的美,是颇喜欢那在乱头粗服之中,并不缺少谨严精细的。[3]

  如他的作品《登庐山》诗意图以精湛的笔墨技法粗放的用笔表现夏日的庐山,气势雄强,然又以细致的用笔画庐山细细的“天梯”,上部天空用排笔蘸淡墨刷雨景,远处江面上的船只若隐若现,粗中带细,虚实对比强烈,画面不同于南宋小品静谧的精致,而带有强烈的动势和时代气息。

  在用色方面更是大胆而浓烈,如《答友人》诗意图、《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芙蓉国里尽朝晖》等大量的红色、蓝色、绿色运用自如,色墨相融,鲜艳的色彩展示出新中国的蒸蒸日上和强大生命力。

  四、总结

  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很高建树的傅抱石,他站在绘画实践的角度来探究古人的绘画思想,以开阔的胸襟学习西方文化,使他既保留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又持有着开放的心态,在传统日益衰落之下,以创新和发展为传统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在新中国成立的特殊时期,在“中西文化”激烈争论的时代,他的毛泽东诗意画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对新时代的颂扬,饱含诗意和文人画的优秀传统,造镜格调高古,取法宋朝;笔墨用色师法自然,取于时代,对我们当下的山水画创作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1.

  [2] 王横生,胡化华.中国画艺术专史?山水卷[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242.

  [3] 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3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