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致与玲珑已是人们对紫砂壶艺术形成的共识,这种最早为泡茶而生的茶壶的确爆发出人们未能想到的巨大魅力。此件“瑾韵”可以看作是紫砂壶细密之美的一个概括,本文通过此件作品了解整个紫砂壶艺术的特征,并揭示“瑾”与“韵”在壶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紫砂壶;瑾韵;工艺;细密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29-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20
在数不胜数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中,每一件都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其中大多数都得到了中华儿女们的重视,在代代相传中续写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恢弘史册。《左传》中有“瑾瑜匿瑕”一文,说的是精美的事物是看不到一丝瑕疵的,用此句概括大部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都是合适的,这其中不能不谈的便是紫砂壶了,可以说紫砂壶艺术最为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精湛细密的美感。本文将围绕“瑾韵”这一紫砂壶作品展开分析,在探讨此件作品本身艺术特色的同时了解中国紫砂壶艺术为何能成为中国传统茶壶中的“常青树”,在其表层的结构之中又潜藏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瑾”字在汉语中的解释为美玉、美德,可指称一切美好的事物。“瑾韵”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首先通过泥料来表现如无暇美玉般的清透美感,以纯熟扎实的工艺技巧以达“天成”之美。紫砂泥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珍稀,这种泥料仅广泛分布于中国江苏宜兴丁蜀地带,也就是紫砂壶的故乡,不仅存量较少,开采也相当有难度,是紫砂壶艺术较晚流行的一个原因。珍稀并不意味着单一,泥料种类的多样决定了不同主题的作品都能有量身定做的“外衣”。
“瑾韵”整个壶身呈现出一种透亮的棕红色,色彩是十分均衡的,细密的砂质使壶表面泛着一层水色,整件作品如包裹着一层“水膜”,它的光泽是不扎眼的,也就没有侵略性,不是刻意在展现自身的魅力,显得更内敛温和。这种美感与玉是极为相似的,更何况在“瑾韵”表面看不到一丝瑕疵,那丰润饱满的色彩也是玉所没有的,这样对比下来“,瑾韵”要比那无暇美玉还要美上几分了,也就无愧于“瑾”的艺术概括。
“圆”象征着完美和谐与无限可能,在紫砂壶艺术中是基本造型之一,也是“天圆地方”审美观念的体现。美玉一般也以圆形为主,如玉璧、玉环,这“瑾”与“圆”之间也就有了内在的联系。“瑾韵”也采用了圆身设计,将整个壶身做扁,壶腹向外凸出着,线条较为自如,使壶身饱胀地恰到好处。壶身下部镶嵌上小圆底,使整个壶身造型更为玲珑精巧。从上方俯视壶身,就像是一个圆满的玉盘。
壶身上方中央是圆形的壶盖,壶盖中央又是圆珠形的壶钮,壶钮、壶盖以及壶身中心始终在一条线上,维持了壶身的结构稳定,同时三者之间构成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层次美,体现了紫砂壶艺术中不同圆形的美感:圆可以如壶钮一样灿若珍珠;可以像半圆形壶一样“意犹未尽”;也可以如壶身一样姿态舒展。从壶钮到壶盖再到壶肩部的线条形成舒缓均匀的节奏,为作品又带来了线条美。从作品的形的设计以及线条、面的应用来看,“瑾韵”确实达到了“瑾”的完美标准,以致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值得人们反复观赏品味。
“瑾韵”的壶身一侧是一弯嘴,弯弯的壶嘴下部与壶身线条连接自然,上部则与壶肩部形成合适的夹角,以此设计保证壶使用功能的完美。壶嘴与壶身本是镶嵌而成,在此壶中却丝毫不见人工痕迹,这就又达到一种完美效果。把手是此壶当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个部分,主要在于其造型及鑲嵌的位置。耳状环形把手是紫砂壶艺术中最经典的一种,这种把手考虑到人手部的线条并能与各种造型结构均较好地结合。
此壶中的把手与耳朵十分相似,外部线条顺畅富有张力,在与壶身连接时,把手选择了一个倾斜的角度,上部与壶身连接的同时又保持着一定距离,似在有意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这一把手的运用使作品颇有韵味。
从壶的其他部分来看,主要呈现的是古典韵味与细密的工艺,把手在其中强调了作品的艺术个性,展现了紫砂壶不同结构之间配合的多种可能性,是紫砂壶艺术构思之中的一种细密,手工艺人在运用传统造型表现作品功力的同时不忘艺术个性的表达,对于工艺已相当成熟的紫砂壶艺术来说,传统韵味与工艺水准已是评价的基本要求,手工艺人在壶中对把手造型的突破使作品不会“泯然众人”,又不会有哗众取宠的感觉,那么在传统与个性化结合的这一方面,作品也达到了完美,从外形到内涵展现“瑾韵”的细密美感。
越是简单的紫砂壶作品,越能从中品味到紫砂壶艺术的细密美感,此件“瑾韵”便是如此。本文对该作品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分析,在了解其本身艺术个性的同时也是对整个紫砂壶艺术的细密之美所做的一次探索,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瑾瑜匿瑕”一样,这是紫砂壶艺术得以发展升华的重要原因。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