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动物习语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557
摘要: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喜欢用动物的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中英文都有着丰富的用动物作喻体的动物习语。人们描绘动物的形象、特征、习性,并赋予相关习语特殊而具体的意义。由于东西方文化在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和神话传说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东西方人民在对待同一种动物上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本文将从基于中西地理文化的差异、信仰文化的差异,探究说明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别。

  关键词:动物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0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03

  一、引言

  动物习语,即含有动物的常见搭配词组,包括成语、俗语和歇后语等,具有着丰富的含义。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动物习语都在其语言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学者骆世平认为:人们在漫长的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从动物的形象、特征、习性中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活动等引发许多丰富的想象,并用想象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言简意赅、寓意深远①。然而,如美国翻译理论学家Eugene A.Nida所言“: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②,即使是包含同一动物,英汉习语也可能表达截然相反意思。本文从地理位置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为切入点,结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列举大量动物习语样例,探究与展示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别。

  二、地理位置导致的差异

  语言的形成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位于亚洲东方,属于大陆文化。陆地上人民的分布受山岭江河阻隔,重视稳定发展的农业,追求风调雨顺;而西方文明起源于欧洲,三面环海,属于海洋文化。沿海而居的人民依赖海洋发展渔业,通过航运进行交易,追求创新求索。

  1.??? 我国的大陆文化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民与农田日夜相处,与农耕有关的动物元素自然融入了中文的语言系统。纵观中文动物习语,以农耕动物为代表的陆生动物占据了大部分比例。牛在中国农民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农耕使役的主要畜力。因此,大量中文习语与牛相关,如:“蹊田夺牛”、“如牛负重”、“庖丁解牛”,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象征着农业生产生活的鸡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古代中国以鸡报晓为时间衡量标准,鸡鸣象征着五更的到来,“金鸡报晓“”闻鸡起舞”等习语正是衍生于这一文化传统。这些动物习语的大量产生于运用,归根结底为地理影响下,以农业为基础的大陆文化。

  2.??? 西方的海洋文化

  西方国家的航海业和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海洋、渔业相关的动物习语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受海洋文化影响,在英语习语范畴里,人们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有关鱼的习语,如: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ame out of it(强中更有强中手)。而中国的“鱼”则由于谐音“余”被使用于新春祝福,用来表达对于农业好收成的心愿,与西方的广泛指代运用截然不同。这一显著对比,体现了基于地理位置的海洋文化对于西方动物习语的影响。

  三、信仰导致的差异

  语言学家Palmer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③在宗教并不流行的中国,民族图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取代宗教的信仰。许多动物图腾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象征,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动物习语。而基督教作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广泛分布在欧洲、美洲等地区,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它在西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深刻地影响了英文动物习语。

  1.??? 中国的图腾

  关于中国图腾,学者阳玉平、张玉曾在《动物”与华夏族群形象的建构》一文中分析了龙、狮、狼、熊等图腾与中华民族的深刻联系④。中华民族往往自称为“龙族”或“龙的传人”,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中国人找到身份认同感。虽然中国还广泛存在着多样的民族图腾,如狼图腾、熊图腾等,但文化意义保留最為完整的还属龙图腾。早期人们将“熊”作为图腾崇拜,而后代华夏族群不再有此现象,则可能也与民众的心态及需求有关。学者叶舒宪曾提出设想:熊因为是杂食动物,有时候可能会糟蹋田地里的庄稼,加之行动看起来笨拙,所以熊在农业社会中便被赋予了负面价值,骂人“熊样”、“瞎熊”等一类的词语便产生了⑤。足以看出,无论流传与否、意义保留与否,民族图腾对于中国汉语动物习语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 西方的宗教

  与中国的龙图腾截然不同的是,西方的龙是一种邪恶、凶猛的怪物,它在各个影视作品中大多是暴政权力和邪恶力量的化身。这样一种形象带来的无疑是各种贬义表达,而这种形象的来源又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新约·启示录》中这样描述龙:“……the dragon,that serpent of old,who is the Devil and Satan,and bond of him for a thousand years.”将“龙”比作了邪恶的撒旦。龙的形象是与蜥蜴和蛇, 与邪恶的力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相应地在西方语言中,基于宗教的、关于龙的西方习语便带有了一层贬义,如“be of a dragon”意味着蛮横“;sow the dragons teeth”表示“播下毁灭的种子。与之相对的,基督教徒普遍认为独角兽才是正面形象,象征着纯洁高尚。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1983年)⑥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区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种。如果忽视了中西的信仰不同,用龙来与西方人作比,就会发生语言语用失误,导致误解。这与中国的信仰价值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印证了不同信仰对于语言体系产生的不同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文化,而文化作用于动物习语系统;因为不同的历史条件产生了不同的民族信仰,而信仰也影响了动物习语系统。我们对于物种的偏好、对特殊意象的褒贬,都折射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差异。大陆文化偏向使用陆生动物意象,而海洋文化并不认同或者与之相反偏向使用水生动物;基于华夏民族图腾,衍生出了许多动物习语,其中以龙的尊威与民族认同为代表,而西方基督教则将龙列为邪物,通过《新约》、《圣经》等经典著作体现出来。若用其词,需知其源,把握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等多领域而言极为重要。

  注释:

  ①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②Eugene,A.N.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③Palmer,F.Literature and Moral Understanding A Philo-sophical Essay on Ethics,Aesthetics,Education and Culture[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2.

  ④陽玉平,张玉.“动物”与华夏族群形象的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8,(11):136-139.

  ⑤叶舒宪.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⑥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s[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2.

  作者简介:罗方舟,20岁,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学科教学与英语演讲方面有所探究,系校院社会实践团队骨干、学校演讲队核心成员,获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综合奖学金一等奖;曾获2018年湖南省三下乡支教活动优秀个人、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省级大学生演讲赛事中获团体一等奖一项、个人二等奖两项;2020年狄邦教育(上海)优秀助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