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翻译学为汉语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在对中国典籍文献翻译时,译者应适应当今的翻译生态环境,发挥其主导作用,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努力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楚辞》既适应原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又依据生态环境选择对应的词句来进行转换,既准确传达原文,也使得译文契合原文本特色。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楚辞》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5312(2020)27-000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01
一、生态翻译学
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国际学术界提出生态翻译学。之后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在2009年全面开展,发展至今也有近20载春秋。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依据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智慧,在适应/ 选择角度下,系统地探索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及翻译群落生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原理,从生态学角度审视和阐释翻译生态学整体理论。此交叉研究是一个涵盖“译学”“译论”“译本”的全方位研究。该理论指出,作为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联系桥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对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协调处理,积极适应和选择,实现原语与目的与之间的多维转换,不但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又能尽最大努力契合源文本特色。“‘三维转换”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大自然有自然生态环境,翻译中也有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深了解原文本的写作背景,还要关注到与之相关联的一切,并受当下所存在环境的规范和约束进行译作。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典籍英译
典籍文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当前,在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传统中华文化中,典籍翻译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时,译者要适应当今的翻译生态环境,发挥其在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中主导作用,多保留民族文化特征,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让华夏文化走向世界。本文以许渊冲的《楚辞》译本为例,研究生态翻译学对古典文献翻译的指导作用。
(一)生态环境的适应
胡庚申(2004:220)指出翻译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原文、原语和译语多个层次,语言、文化、交际、社会多个维度,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动关联的整体①。因此,一篇译文要成功,就需要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实现翻译生态平衡。根据翻译的适应和选择的方法,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也可以看作是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而生态环境又可以看作是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译者自身的一系列因素,诸如译者自身经验和知识也会对译文产生影响,比如他们的家乡、所读的译文、他们的双语能力、他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翻译经验,对原文的热爱程度等。译者本着“适者生存”原则,在翻译文本中要考虑整个生态环境。
许渊冲翻译《楚辞》为了传递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目标文化选择合适的文学类型,满足读者的期望,是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西方世界和古代文化的有效途径。许渊冲为了更好地适应目标读者,进行适应性调整,使译文更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1: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译文:Give up the foul while young and strong.oh!Why wont you my lord,change your style and way?②
这句话是屈原对国王说的,因此在“何不改乎此度?”的翻译中,许先生添加“my lord”,增译了所指对象,使其含蓄的意思更加明确,这种翻译方法也避免歧义,更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
(二)译者的中心地位
以译者为主体,是指译者为了满足译入语文化的需要,在一些列因素制约下,积极主动地、有目的性的进行翻译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协调处理各种因素,进行适应性选择,从而其中心地位显而易见。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选择的艺术,这个过程充满了译者的活动和决策,但无论是对译文文本的选择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不同于完全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中,译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自己的想法。
许渊冲是中国古典与现代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的杰出代表,他凭借精湛的双语能力、翻译策略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地翻译了《楚辞》。他在翻译《楚辞》的过程中,尽量顺应原文的精神,顺应英语,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体现得恰到好处,再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
(三)三维的转换
事实上,语言、文化、交际在翻译过程中相互作用,这三个维度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换言之,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上述三个维度实行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转换就是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从逻辑推理关系来看,语言、文化以及交际三维转换间存在着对应的内在逻辑关系,译者主要通过三维转换体现其在构建翻译生态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其中,语言维度更关注的是文本语言的表达;文化维度更注重语境;交际维度关注人际关系的翻译效果和翻译意图。
1.???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③。译者在语言维度上的主体性意味着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这些语言形式包括在这一部分中,译者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在讨论了句法层面和语篇连贯方面。中西方地域及其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悬殊的差异,语言维的转换注重译文的语言表达,要求译者在把英文翻译时力争不仅让读者对原文含义的理解无偏差,并且在传情达意中,要尽量保留原语的文体符合目的语的表达特点。
众所周知,《楚辞》的原语文本是中国古汉语,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象征,保持它原有的汉字韵味是很重要的。许先生尽量避免机械的语言对应,千方百计地润色他的语言,尽力保持原汁原味。
例2: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璎锵鸣兮琳琅。
译文:Auspicious hour,oh!of lucky day!
With deep respect,oh!we worship Our lord.
His jade pendants,oh!chime on display;
He holds the hilt,oh!of his long sword.④
许先生把尾韵“皇”和“琅”译为“lord”和“sword”。诗歌是再现美感的关键要素,在翻译中不容小觑。在翻译《楚辞》时,为了保持原诗的风格和品位,许先生选择尾韵来再现原文的韵脚特征,生动形象的展示原诗的美感。
2.??? 文化维的转换
“文化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⑤文化意象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形象的精华,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特点,但目的语读者很难把握其本质,因此翻译好文化形象为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传统架起一座桥梁。这对译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源语言文化内涵的把握,既要了解源语的文化习惯,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并且进行适当的传递和阐述,從而提高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欣赏程度。
例3: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鲽
译文:I tether steeds on Endless Peaks.oh!
After I crossed the Deathless Stream.⑥
“白水”是一条发源于昆仑山的河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水”指只要喝了这条河的水都会永生不死。许渊冲先生把它翻译成了“不死的溪流”,而不是直接音译,使得西方读者容易理解,而不至于因为缺乏对文化内涵的了解而导致迷茫不解。“阆风”,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昆仑之巅。许先生译为为“无穷无尽的山峰”,避免西方读者难以理解其含义。
3.??? 交际维的转换
“交际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⑦。一般来说,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没有交际目的,任何信息都没有意义,都会被忽视。在翻译过程中,交际目的是指要达到原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的互动达到交际目的,即帮助目的语转中获得更有效地理解信息。
一般来说,在目的语读者欣赏译文时存在着两个让读者难以理解的方面:首先,人物要表达的内容不仅仅是字面意义;其次,由于文化内涵的原因,有时对话内容相当冗长,难以理解词,有着如此之多的古代汉语词汇和文化内涵,现代汉语不易理解,外国读者更难理解。至于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意象冗余、节奏感强、文化内涵含蓄、意义模糊等典型特征,其传播意图是很难传达,有时诗人的真实想法是神秘的。尽管有这些困难,许先生还是千方百计想把原作翻译清楚。
例4:秋兰兮麇芜,罗生兮堂下
译文:Autumn orchids,oh!and flowers sweet
Like silver stars,oh!Grow at Our feet.⑧
可以看出,在徐先生的翻译中,他加了一句“like silverstars”,使兰花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grow at our feet”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花朵离我们如此近,植物是一种生命活力的体现。
三、结语
在中国典籍翻译过程中译者极为重要,为了翻译生态的和谐发展,译者一定要全面协调处理翻译所在生态环境中的不同因素,积极依照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的原则,实现原语系统与目标语系统之间的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在许渊冲先生翻译《楚辞》的过程中,既适应原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又依据生态环境选择对应的词句来进行转换,这样既准确传达原文,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译文契合原文本特色。
★基金项目:辽宁省2020年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典籍英译研究》,项目编号:JJW202015403。
注释:
①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②④⑥⑧许渊冲(Xu Yuanchong)译.楚辞(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9.
③胡庚申.生态翻译学[M].商务印书馆,2013.
⑤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
⑦张侃宁.生态翻译学视域中的学术文本翻译——以Handbook of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节选)汉译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作者简介:郝健(1980—),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王海艳(197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