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探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认知模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799
张轶弛

  摘要:随全球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大热点话题,语言学领域对生态话语的研究不断增多。本文拟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通过语境重构等话语认知策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频繁出现在新闻中的典型表达背后的生态认知模式及内涵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表达的分析可以发现,运用建构、解构、重构这一系列话语策略可以重新定义公众对某一生态话语表达的认知。

  关键词:生态话语分析;话语认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267-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91

  一、引言

  近年来,生态问题成为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此背景下大批语言学领域学者开始对语言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及认知构建中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大量相关研究以话语分析为基本方法,对各类文本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及意识进行深入探讨。但各类研究对新闻话语中的生态表达研究较少,且未曾有研究针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中文生态类新闻中的典型常见表达进行分析。本报告将结合 Stibbe(2015)提出的生态话语构建策略对人民日报新闻语篇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态含义及其背后所包含的生态认知模式进行解析,并提出重新定义生态话语表达的系列话语策略。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态含义诠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隐喻现象,隐喻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因此“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对生态学上的意义阐释对其原义进行理解。近年来随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新闻语篇中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及解释开始发生动态变化,基于这一特征,本报告选取《人民日报》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1997-2020年间共有1481条含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表达的新闻文本。1997年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中,在随后1997-2007年10年间,这一表达仅在新闻中出现13次。

  从2007年起,随环境生态问题成为新闻语篇的报道重点,含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相关报道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2007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社会认知与植被覆盖率低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密切相关。自2007年起,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一大热点探讨话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闻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大幅提升。从语言角度出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隐喻内涵大量出现,并且其隐喻性含义随时代变化发展不断发生动态性变化,可被诠释为“节能减排”“、绿色生活方式”、“污染防治”、“经济生态化”等相关概念,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政府管理以及制度建设等多个领域。在媒体报道的影响下,公众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被框架化、擦除、重构,对生态环境的整体认知及态度发生极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指土地流失,而是被赋予了多层涵义。

  三、語境重构建构的公众认知

  Stibbe(2015)提出多种生态话语的构建策略,如隐喻、框架、擦除、语境重构等。语境重构是一种重要的话语构建认知手段,指从原始语境中提取文本、符号或意义并将其引入新语境的过程。(Scollon2008:46)。语境对文本整体含义的诠释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语境重构会使新闻文本的意义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而使公众对其的认知发生改变。如例1所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语篇中指绵竹市大力推动建成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三大绿色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置入经济生态化语境中,话语构建者有意对各大新型节能型产业的发展及成就进行重点叙述,加深公众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语境重构会使受众对这一表达产生新认知:只有发展节能产业才能使经济获得可持续良性发展。

  例1:绵竹市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建设“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让乡村振兴蓝图更加清晰,为全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1月21日)

  四、擦除解构公众认知

  擦除作为一种有效语言手段,能够边缘化公众认知中所形成的概念以及认识,是媒体排除社会公众所形成的完形概念的常见方式。擦除能够将某一领域的语言表征为边缘化、不重要的内容(Stibbe,2015)。因此媒体在构建话语的过程中会对相关概念进行擦除,从而达到转移受众注意力及关注焦点的目的,对公众已经形成的认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构。

  根据擦除策略可以对例2进行如下分析。山西煤炭产业从仅关注效益到能源产业绿色化;政府付出巨大经济代价进行洞庭湖治理,把水资源治理放在经济发展之前;江西省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绿化生态环境。通过推翻新闻语篇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既有涵义,将受众脑海中对经济发展的固化认知进行解构,弱化、擦除观众对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以及经济中心论等思想,将其注意力转移到生态环境保护上,并利用话语重新构建受众的生态认知。因此新闻语篇可以通过擦除手段解构公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型认知。

  例2:着眼长远,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理念。煤炭产业转型,堪比伤筋动骨。山西人说,能源产业绿色化,我们给全国探路。母亲河湘江治理,洞庭湖生态整治,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湖南人说,再现漫江碧透、云蒸霞蔚,也是发展坐标。倾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不惜牺牲一些经济发展速度。江西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花十年扎深“绿根”,待后发优势“竞相爆发”。(2019年11月23日)

  《人民日报》曾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历程曾作出以下总结:20世纪70年代“只顾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80年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90年代“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直到新时代转变为“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可以从以上表述看出,媒体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表述随时代进程发生变化。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环境气候问题加剧,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新闻报道为改变公众之前对这一生态概念的认知,通过话语表达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及重要性,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等表达将公众脑海中的固有生态观念进行擦除并修改为“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这一新表达,使公众对其的既定认知发生改变。

  五、框架化重构公众认知

  框架是一种概念之间的关联模式,因此通过框架化可以实现话语及公众认知的重构。(沈家煊,1999)。框架化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则被用于使受众接受新闻话语所表达的概念框架,并建立与新闻话语表达处于一致方向的认知模式。(Scollon2008:58)?????? 因此框架化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更有利于在新闻话语与公众认知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公众更易于接受新闻语篇所蕴含的语义信息及认知框架。在公众接受这一框架及认知后,则会自动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相应生态观念与意识。

  从框架化角度来看,例3中“环境保护”“绿色生态”“天蓝地绿水清”等词促使公众构建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使绿水青山常在、并从长远来看能够受益无穷”的认知框架。公众一旦接受这一认知并构建出相应认知框架后,就会有意地肯定并向外传播这一框架,使更多人为此信服并构建出相同的概念框架,从而达到社会共识并提升大众的普遍环保意识。

  例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着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的深刻道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应当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人民日报2018年9月10日)

  六、结论

  本報告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语境重构、擦除、框架化三类话语建构方式为分析手段,探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概念对受众生态认知模式的构建。通过分析发现,运用语境重构可建构公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运用擦除则可以解构改变公众以往以资源消耗换取经济效益的既定认知;运用框架化可重构公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话语表达的科学认知;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应继续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概念进行宣传、解读,不断随时代发展潮流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概念进行动态性解读,利用语境重构、擦除、框架化这一系列生态话语策略引导公众对生态保护理念进行正确解读并树立正确生态观念,从话语层面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 London: Routedge,2015.

  [2]?? Lakoff, G.&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 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Scollon, R. Analyzing Public Discourse[M].London: Routedge,2008.

  [4]?? 王馥芳.生态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互借鉴[J].中国外语,2017.05.

  [5]?? 赵蕊华,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和谐话语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7.04.

  [6]?? 沈家煊.转喻和转指[J].当代语言学,1999.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