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推进旧城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23832
邬璐佳 付璐芳 万国新 李慎鸿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文化的兴衰息息相关。近年来,南昌县城镇化率接近6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给旧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带了一定的风险,如何以保护为前提,对县内的历史文化进行利用也是对城市品质提升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246-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74

  一、引言

  旧城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承的“源头”和“根基”。只有文化的“源头”不断,才有文化的川流不息;只有城市的“根基”茁壮,才有城市的枝繁叶茂,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2017年,南昌县被评为“全国文明城”,成为江西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县级城市。不仅如此,南昌县还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证并认定的“千年古县”,有着丰富的农耕、渔猎以及崇文重教等优质传统文化,因此这里理应留下不少带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烙印的建筑设施和景观。但在过往的旧城改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旧城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城市文化肌理受到很大破坏,致使南昌县呈现出“千年古县无古迹、文化大县无文化、历史厚重无痕迹”的尴尬面貌。因此,如何在旧城中挖掘出南昌县的历史文化并保护利用起来已成为当今有关部门的重要研究问题。

  二、当前旧城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南昌县作为“千年古县”,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颇具地方特色、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衍生出许多民间文艺、民间故事和民间习俗;开创出了一批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的现代教育基地、家风家教基地和文化教学基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了《南昌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南昌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南昌县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活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县财政每年划拨1500万元、1000万元、700万元、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文物保护、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以及扶持南昌县采茶剧团发展等,并成立了由宣传、组织、文化等各部门组成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目前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66处。尽管目前本县对文化的挖掘保护引起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边是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一边是旧城老化问题日益突出,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解决。

  (一)城市扩张发展与旧城历史遗址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居住是旧城的主要功能,老城区人口多,以莲塘镇为例,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了近2万人,是国际标准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2倍。且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大量低矮破旧的楼房,建筑密度大且基础设施陈旧,造成人居环境拥挤。一方面,有些人为了图一时方便,私搭乱建,搭建建筑与原建筑和整体街道环境很不协调,使原有的历史建筑文脉被逐渐破坏。另一方面,为了匹配“全国百强县”的金字招牌,城市管理者对旧城内一直进行改造,把过去留下的烂摊子进行拆旧造新,加上商业利益的驱动,有的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虽然拆旧造新能改善响城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但同时也破坏了一些城市文化的根源。

  (二)有关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思想上重视不够,资金上配套不够、行动上监管不够,文化主管部门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搜集、挖掘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不作为”:一是觉得“无所谓”。许多珍贵历史文物被盗窃破坏无人过问,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文物古迹在岁月侵蚀下摇摇欲坠听之任之。例如莲塘的斗门司令部,如果不是门口挂着一块牌子,没人会注意这个破旧的院子曾经住过陈毅和他的部队。二是“由她去”。南昌县是南昌采茶戏的发源地,卻已经被同种的抚州采茶戏、高安采茶戏、赣州采茶戏等抢先申请了国家“非遗”。三是“没办法”。许多在基层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和群众,看到文物被破坏、精品没采集、“非遗”将失传等,纷纷感到痛心疾首,但没办法。

  (三)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但科学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物保护、古城保护这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对古城保护的意识不强,进一步造成对古城的影响和破坏。今天,人们的保护意识虽然明显增强了,几乎尚有历史的乡镇、村子都在收集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建有关的陈列室,但是科学认识尚待提高。例如在某镇调研时,有村干部指着村史陈列室的一块石碑说“这石碑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后来被村民拿去当门槛石,碑文都看不清了”。

  (四)有文化设施建设,少特色核心文化推介

  近几年来,无论是文化会展中心的兴建、图书馆的设立及博物馆的运营,都可视为对旧城区文化设施和载体的补充。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文化会展中心、还是博物馆,从建筑外观到内在陈设均很少体现出“千年古县”的文化积淀的印记和特色,更不用提彼此间的文化串联和集群了。再退一步讲,文化会展中心哪怕是对于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展示也是乏善可陈,可以说“文化会展中心无文化,博物馆里少物件”。而即便是陈设着“千年古县”石刻的澄碧湖公园,除了广场中的莲花雕塑,其它各处基本难觅旧城印象和记忆,更缺乏文化内核,偌大的澄碧湖,不缺亭台楼阁,却尚无楹联对子。凡此种种,都是缺乏对旧城区核心文化的提炼,以及核心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推介。

  三、关于旧城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利用的思考建议

  (一)注重历史文脉传承,植入千年古县记忆

  一方面,要做好旧城区内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可参照赣州旧城区的改造经验。在实施改造前,对改造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弄清“家底”,确定需要拆除或保留的区域,制定出修建性详细规划,对所有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迹、特色建筑全部实施原地和原址保护修缮。修缮方案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复进行评议、修改。从每一幢建筑、每一间房屋,到一砖一瓦、每一个窗格,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来的形制、材料和工艺技术,确保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实行有根据的重建、有脉有络的创新。

  另一方面,要创造性的植入具有昌南特色的文化遗产。一是及时提炼具有昌南特色的核心文化。莲塘的“莲”文化,农耕文化、渔业文化都可以成为提炼城区核心文化遗产的丰富养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寻找旧城故事和旧城回忆,寻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手艺人,并据此打造文化遗产载体。二是以“不局一地”的思路善用好各乡镇文化遗产和资源,并利用如莲塘河景观提升工程,创造性地进行文化植入。

  (二)注重利益效益协调,实现效益质量优化

  一是政策鼓励引导。“酒香也怕巷子深”,政策层面还应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我县优质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并积极地“走出去”。建议设立南昌县传统文化发展交流基金,如规定凡南昌县优质的传统文化通过正规渠道在外展示并获得舆论好评的,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交由文化部门审核,通过审核由基金给予一定奖励。

  二是市场思维运作。《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重点提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力量进入文化产业。文化 PPP时代即将来临。因此建议我县相关文化部门应主动承接新时代的步伐,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运用市场化运作,积极撬动民间资本进入其中。一是建立 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可邀请对农业关注的企业家投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二是各乡镇鼓励当地家官乡贤、知名企业家等筹资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祠堂、乡村民俗馆、生态博物馆等以带动乡村旅游。

  (三)留住与培养共举,打造“留住乡愁”的文化队伍

  1. 提高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为确保“留得住、沉得下、干得好”,必须切实提高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从编制、薪资、工作经费、科研经费等方面考虑,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2. 设立专门的文化保护、开发基金。建议做到三个一点:县财政安排一点,乡镇财政统筹一点,社会力量筹集一点。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向国家、省申请专项项目资金,对物质文化遗产如遗迹的继续发掘、修缮维护等项目均可设立专门立项,在非物质文化如某项传统技艺的推广上,也可申请专门项目予以支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