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孜尔第8窟中供养人的服饰特点,融合借鉴了伊朗萨珊王朝的服饰特点,吸收了印度文化、伊朗文化的成分,但是我们不能把龟兹石窟艺术说成萨珊文化或者印度文化的照抄,我们在探究龟兹石窟艺术和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不能忽略龟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克孜尔石窟第8窟中供养人的服饰是在西融东进过程中的多民族文化互动,兼顾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使艺术的本身具有更高的价值。
关键词:供养人服饰;连珠纹;龟兹服饰文化;克孜尔石窟
中图分类号:K87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23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67
一、克孜尔石窟供养人的服饰概述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的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的典型,是新疆石窟群中,规模最大,保存完好,且是我国现知的最早的石窟群。克孜爾石窟壁画中出现的大量佛教供养人的图像,证明了当时龟兹国“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前座,僧侣近万人“”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损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志疲”佛教发展的盛况。至于佛教什么时候传入的龟兹,要明确“传入”的概念。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一种上层建筑,需要有人“信”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认同,才能显示出它的存在。查尔斯埃利奥特说“:目前还不能肯定佛教传入塔里木盆地和通常称之为中亚细亚的其他地域的确切年代。但是大约在基督纪元之时,它必然已经盛行于该地,因为佛教从那里传入中国不晚于公元一世纪”也一定证实了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龟兹,到公元1世纪流行开来的这一说法。
由上可知,公元三世纪时,龟兹佛教已经相当广泛的传播,崇信佛法的国策民风和多民族多语言的条件,使龟兹成为西域佛教的中心。
龟兹因为具有优越的地理,更随着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聚集地,造就了龟兹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地域特色。通过丝绸之路连接的众多国家和不同民族汇集在这里,相互吸收,融合出独特的龟兹服饰文化,体现出龟兹经济繁荣,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景象。由于佛教中的供养人为了宣扬佛教,表达自己的虔诚,出钱修建佛像来留记功德共享果报,所以石窟中的供养人形象是根据现实人物为依据,并配有文字记述,他们的服饰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该民族的服饰风格。
克孜尔石窟中世俗供养人服饰可分为国王、大臣装;王后装;贫民百姓装,其中分为男装、女装。克孜尔石窟中的供养人画像中的僧人、男性居多,而女性的供养人比较少见,霍旭初先生指出,在龟兹石窟的发展期公元前4纪中至5世纪末后阶段“有女性供养人出现”。在龟兹石窟中以王侯贵族供养人像列为最多,其中克孜尔石窟14例:第8、27、58、67、69、80、99、104、171、178、195、199、205、224窟。供养人的衣冠服饰表明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如205、171、175这三窟供养人的服饰相似,头上有光圈,与故事画中的转轮王相同。第175窟下层和205窟门右侧的供养者,头戴冠,帛绸包头,彩带后垂至腰际。《魏书龟兹传》记载:“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与记载相吻合,应为国王像。国王的服饰多为中长款大衣式,分为短袖和长袖,上身多为修身合体,束腰带,下摆呈喇叭式,有向右侧单翻领式,有双翻领式,窄袖口和裤口,脚著黑色尖头皮靴。腰间配有剑、小刀等物品。国王、王后和军戎的服饰特点已经有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就不多加以赘述。本文以第8窟为例探究克孜尔石窟中的贵族、大臣供养人的服饰特点。
二、克孜尔石窟第8窟王族供养人的服饰
克孜尔第8窟供养人与其他窟供养人像不同的是,这些供养人着华丽,气宇轩昂最前端有一跪姿侍者,在克孜尔石窟的第27窟,克孜尔尕哈14窟也出现。侍者也身着长袍,扎连珠腰带,手托花盘,能体现出供养者身份的尊贵。另外,界定诸侯贵族与平民供养人的标准有两种:(1)供养人前有无仆人为其端食物供养盘,如克孜尔第8窟、克孜尕哈第14窟。(2)有引荐僧引导,如克孜尔69、67、17、205窟等。克孜尔第八窟据考古学者测碳14测定为公元582—670年,相当于唐代。唐政府于公元648年统一了龟兹后,在龟兹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理西域的一切军政要务,推行唐朝政令,位于丝绸之路重要位置的龟兹不仅仅是东西往来的交汇地,更是唐政府统治下的政治中心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融荟萃处,这一形势为龟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条件。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深居内陆的西域带来了质地丰富,纹样繁多,款式多样的的丝织品,形成特定条件下独有的西域服饰文明,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离不开当地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也反应出古西域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方式。
克孜尔石窟供养人的姿势与排序顺序,与中原石窟,如敦煌莫高窟,甚至连新疆高昌回鹘的洞窟都不同,不是按照男女性别区分,而是按照社会地位,不论男女依次站立。其中,克孜尔石窟第8窟主室左右甬道内外侧壁各绘四身龟兹供养人,共16身,德国探险队根据此命名为“十六佩剑者窟”。供养人衣着整体为蓝绿色调,身着圆领紧身内襟、黑白色粗镶边右翻领对襟长外衣,衣面纹饰华丽精美绘有联珠纹、几何纹等,腰间收腰系连珠带,袖口窄小,下身着窄腿裤,脚穿尖头短靴,皮靴为不同颜色的皮剪裁拼贴钳制,为脚尖站立姿势,每人腰间配一匕首、方巾左跨处佩戴短剑,皆为短发。这也与《旧唐书西戎传》记载:龟兹“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和唐代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到屈支国居民穿锦褐,剪发,戴巾帽。男人穿窄袖口翻领长袍,垂至膝盖,腰间有束腰带的服饰记载完全相符,应为古龟兹人。因龟兹国处于干燥多风沙的地理位置,气候,社会环境的不同,龟兹人经过不断地吸收改造汉族宽长袍制成收腰袍服在更好的御寒的基础上能悬挂许多精美挂饰,窄小的袖口便于狩猎生产和抵御风沙。精美的拼色长筒皮靴如实的反应出古代龟兹国熟练的掌握皮革加工技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