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与云课堂的授课方式相结合,打破時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大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施展,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此,本文以农村为例,针对目前线上网课的支教实施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研究。
关键词:线上支教;教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205-03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45
一、“互联网+ 支教”新型支教模式的背景
(一)教育是国之大计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教育的更新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如何针对贫困地区的受教育者课程单一、设备落后等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更好地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学状况,真正解决不平等发展,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优质教育”的难题。因此,解决“互联网+ 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漏洞具有保障优质教育和减少不平等的“双赢”意义。
(二)信息化网络教育的普及
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时代,借助网络进行教学的教育模式逐渐普及,成为新兴的教育组成部分,掀起了教育事业的变革浪潮。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教育的更新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云课堂”的授课形式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之相关的网课软件也更加成熟稳定,这为“云支教”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将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与云课堂的授课方式相结合,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将会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更完整的教育资源
(三)目前网课支教的流行
如今,应形式需要及国家发展要求,各地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工作。线上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进度。但是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偏远地区,线上教学的实现面临重重困难。因此,保证网络课程正常运行、增加课程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对网上“云支教”这种新型支教模式的认可和支持,这也是未来云端支教的发展潮流,所以以网课为载体的高校云端支教团队发展前景可观。
二、“互联网+ 支教”的可行性论证分析
(一)大学生网课成的果
自2020年3月以来,大学生网课顺利进行。各个高校仍然以在校课程安排的时间顺序安排网课课程和时间,进而学期课程安排可以照常完成。以大学生英语课程为例,日常在校课程任务大概分为,课前学生展示,课文讲解,课后习题讲解,以及课外练习。这些任务都借助网课形式同步进行,尤其是习题练习,借助网络有了更加便捷的练习和批改形式。网课至四月中旬已是学期过半,学校组织以网课为基础的期中检测,形式多样,检验能力高效。
(二)高三和初三毕业生网课的效率
面临时代发展与升学压力,高三初三学子也同样选择了网课形式教学。这里的效率包括时间和注意力的总和。对于他们来说,网课的形式避免了如上下学路程时间上的浪费,进而把全部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了网课时段。在网课中,初三高三学子收益的不仅仅是停课不停学的进步,还有自学与自律的发展。
(三)小学、初中、高中其他年段学生网课的形式
小初高其他年段的学生在学校课程之外,还增添了许多素质教育课程,并且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效设置课程内容和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紧随时代发展脚步与拓展视野的好机会。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来说,学校课程与课外知识合理同步的学习内容更加有益。
(四)缺乏实施网课设备(如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电脑等)地区学生的网课进度
全国号召停课不停学,学生老师都积极响应。全国各地的学生老师也都从网课收益,但是这里也有一群孩子无法接受网课学习。但是网课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阻碍。那么我们就要把网课的效益发挥到最大。通常,为了山区教育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公益组织推广的是志愿者支教活动。以本人经历为例,在支教前期,大学生会通过社会帮助,收集公益基金用于支教,但是这笔钱大多用于志愿者路费以及在当地学校的生活饮食,最终用于山区学子的基金少之又少。在这里,网课最大的阻力只是缺乏硬件设施,那么通过与当地政府和学校,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解决网络和智能设备的问题,网课就可以在当地全面推广。对他们来说,无论是教师课程内容的拓展,还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开发,都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当网课在山区,教育共享也在山区。
三、网上支教代替传统支教模式的优势
2020年,各个行业为减轻目前所面临的影响,都开始转变自己的工作结构体系和方式。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支教活动也不可避免的要从线下转到线上。据我们对线上支教的事前调查与分析,发现网上支教代替传统支教有着巨大的优势。
(一)经济支出方面
传统支教需要我们志愿者线下到支教地区开展教学工作,由于志愿者的住址各有不同,所以无法统一安排行程,需自行前往。其中路费的费用占相当大的一部分支出。除此之外,为了不给支教地区的居民造成负担,日常饮食消费也需要自己解决。相比传统支教方式,我们网上支教则只要求志愿者有一台可以进行网络通话的电子设备,即可在家对千里之外的学生授课。
(二)志愿者安全方面
在校志愿者们基本都是大学生,且大一大二的新生居多。试想,一个刚刚步入大学的十八九岁的青年,未曾接触过社会,就要自己坐车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支教,人生地不熟,存在安全隐患,实属不妥。网上支教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问题。
(三)网上支教更方便支教工作的开展
传统支教一般只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工作,首先,很难保证学生们对所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支教时间多为寒暑假,导致支教时常也不会超过2两个月,传统的线下支教一个月结束以后,老师就很难再与这些学生保持传道授业解惑的联系。反观网上云支教,不仅是支教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因为它是基于互联网的,在支教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对志愿者老师进行提问,老师也可以即时方便的予以答复。支教活动结束以后,学生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跟老师保持联系。
(四)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
传统支教模式,是点对点的帮扶,没有多元化的选择余地。且支教团队本身存在差异性,无法保证全国所有接受支教活动地区的教育公平性。长远来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将来网上支教必将成为支教活动的主流,教育资源落后的需要帮助的地区可以更广选择优秀的网络支教团队。这种自主选择模式,也会产生支教团队内部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支教团队的发展。网上支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作用于这个时代,让条件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更好的融入互联网时代。
四、网上支教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支教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线下支教为期短,成员少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参与到支教队伍中,在每周的课余时间,为远在山区的孩子授课,不仅能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优质的学习资源,更是在为支教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目前网络支教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有充分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在不断地反思中前进。
(一)支教者自身的局限性
从自身出发,参与云支教的工作人员,一般为大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志愿者等,大家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在教学能力上参差不齐。虽然缓解了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但是想要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优质内容的课堂,还是会受到教学能力水平的影响,这就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制作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才能够更好的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平等不均衡的问题。作为支教老师,能否把握好上课节奏、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以及是否具备向优秀教师学习的能力、对优质课件的研究能力、将自己的专业优势与课件结合融洽的能力等。
(二)课程体系难以具备完整性
任何一个体系的发展完善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如果是正处于发展中的体系,那么必然是不完善的。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 支教”的授课方式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新兴的授课方式还不够成熟,课程体系还不够健全。无论是外部的云支教大环境,还是内部的课件设计,这些都是影响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的因素。
1.??? 支教团队是否建立了对应不同学生群体,制作了不同方向的课程,面对支教人员制作课程的能力差异,怎样培训支教人员制作優质课程内容。
2.??? 整个支教团队需要对每节课程进行总结归纳,不断自我批判反思,通过对自己的课程体系的否定与思考,从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不断修改。
3.??? 是否通过优质课程去赢得云支教的发展空间,在完善自己课程体系的同时,为未来的云支教发展拓展空间,从而吸引更好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促进云支教的发展,促进课程体系更加健全与完整。
这些都是影响课程体系不健全的因素,作为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能否迎来自身的发展空间是每一支云支教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当我们具备解决课程体系不完整的内部因素时,云支教的外部环境也会随之有所改善,才能够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网上云支教学习的实施和学习效率的不确定性
首先要对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的程度、是否具备基础设施,以及有意向参与云支教课堂的学校等等。在这个前期调查中会遇见很多与学校对接的问题,例如:当地的师资条件较好,但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教育资源匮乏;当地学校很愿意加入云课堂,但不具备基础的多媒体设备,硬件与软件的不齐全,很难建立云课堂;当地学校具备基础设施,但不了解云支教团队的能力,不敢轻易尝试云课堂等。这些都是会阻碍网络支教与贫困地区学校对接的因素,除此之外,寒暑假期对云课堂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支教活动大多位于偏远的贫困地区,大部分孩子多为留守儿童或者外来务工子女等,大多数是与长辈一起生活,有些家庭不具备电子设备。在寒暑假期间孩子们离开学校,网络通讯设备不齐全,无法与云支教团队在网络平台对接,同一个班级有些孩子不能够在寒暑假期间仍然参与到云课堂中,容易违背网络支教的初心,从而导致教育不均衡、不平等。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线下授课为主,优势在于能够更直观的对孩子们的课业进行辅导,以及授课过程中能够更直接的管理课堂秩序,达到高效率的课堂,从而在孩子们的学习成效方面更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网络支教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优势在于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形式多样,更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空间。但是,网络支教所带来的局限性在于,课堂秩序不容易维持,课堂节奏不容易把握,易形成课堂氛围较差、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不高、云支教的授课结果不理想等。如果孩子们课堂上积极活跃,在网络一端的老师就需要把握好课堂秩序以及上课奏,不断地与同学们相处磨合,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课堂传授。
五、“互联网+ 教育”的成功案例分析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的极端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自然环境危险,学生流动率高。有的孩子上学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遇到夏雨,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凉山工作的教师有些也因为环境恶劣,往往呆不了几年就难以忍受,选择辞职。此外,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贫富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贫富对比体现在教育上,呈现出教育失衡的特征,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欠缺。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2014年至2015年,在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一起,华中师范大学试点项目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华中师范大学通过互联网+ 教育,以使贫困地区的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整体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建设农村数字学校,解决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实难题。华中师范大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遵循“基于网络、物理操作、二级管理”的理念,建设农村数字化教学学校。它是由教育局设立和管理的,现实与现实相结合的独立机构,其实体包括各级各类具有独立机构的中小学。
2.??? 开展 TPACK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支教教师综合素质。针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年龄较大、新信息与教学能力结合不足等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大力开展TPACK教学能力培训。
3.??? 建设凉山彝族自治州本地特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华中师范大学依托全国教育资源平台、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资源平台,收集、整理、汇集数字教育资源。同时,积极推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方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搭建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并共建共享平台。
4.??? 建立“亲子桥”“、家校通”体系,加强彝族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弥补情感缺失。华中师范大学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校联系和亲子桥梁,实现家校之间的实时沟通。一方面,针对农村教学中心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通过信息技术搭建“亲子桥”,通过视频通话与远在他乡的父母加强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家校交流還具有GPS和电话功能,老师和监护人可以随时跟踪留守儿童的行踪,很好的保障了留守儿童的安全。
综上所述,华中师范大学在四川凉山地区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试点取得了成功,也为其他想要进行网络支教的团队提供了好的思路和见解。对于华中师范大学此次的试点,我们能够看到“,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推广的难度和意义所在。大凉山的试点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地特色条件,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在进行网上支教时也要考虑具体地点的具体事宜,才能更好的完成支教活动。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影响贫困地区学生上学的,不仅仅只是当地的条件,也有相当一部分阻力是来自家庭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网上支教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家长的因素,尽可能的较少家庭的负担,同时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六、网上支教模式的实践——以助禾计划“云支教”为例
针对线上网课的支教实施现状调查和改善措施研究——以偏远农村为例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也用实际行动来考察调研,我们也成立了助禾计划支教团队,助禾计划是依靠大学生知行计划平台,展开线上“云课堂”的云支教组织。目前已与山东、江西地区的五所学校进行对接,具体措施如下。
1.??? 关于服务站的成立与利用:团队将以贫困地区的学校作为调研地点,对于无法正常受教育的群体作为对象进行调研,收集不同阶段受教育群体对于“线上授课”效果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学校建立服务站,结合线上教育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多样化,提高教育的效率。
2.??? 针对线上支教平台的运行与可持续化发展:尽可能的将目前所存在的高校支教团队信息录入,以及所需网络支教的贫困地区条件与需求。双方能够在信息筛选和资源利用上产生效益最大化。效益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可选择性。贫困地区可以自主联络所需教育资源的支教团队,增加贫困地区学生对知识汲取内容的多样性。反之,对于支教团队来说,他们也可以对被支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第二,网课前景的可观性。联动贫困山区与大学生支教团队,采取网络授课的模式,既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也是节约。当平台趋向完善时,与服务站的结合,可以为支教开辟新视角与新的发展模式。
3.??? 本助学团与山东潍坊当地四所学校合作,预计参与学生达到1200-1700人左右。学校之间校园文化不同,如潍坊滨海实验小学打造“微润文化”,在环境中熏陶,在教学中渗透,在活动中孕育,在评价中引领;第一初级中学主打”韵美课程“,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美言美行美趣美德;蓝海学校打造”海洋文化“,从海纳百川,上善若水,生生不息三个角度中提出德、智、行的目标;渤海学校提倡”红蓝黄文化”,实现快乐与成功同行,养成同和谐共奏。助学团将针对这些不同的文化,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普等多样化课程,帮助孩子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助学团会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定期展示课程短视频,通过报道文章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在云支教过程中,让孩子们将在学习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参与的学生也借此机会,深入基层考察,切身感受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了解广大孩子们的所思所需,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沙桀民,瓦渣古都,吴小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云支教”初探——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智库时代,2020(03).
[2]孙能利,王莹,姜月梅“.互联网+”视域下师范大学生顶岗支教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10).
[3]李鑫,丁暄城,梁帆.基于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支教活动新模式——网上支教的探究[J].世纪桥,2015(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