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故乡,在经历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西方社会的艺术家开始将艺术创作的视角从“神”转移到“人”,歌剧艺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最初的“美声唱法”是为适应歌剧艺术的表演而确立了一系列发声原则和美学标准,这些原则和标准是后世声乐学科发展的基石。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用意大利早期的古咏叹调作为声乐入门者的教学曲目,本文试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探究学习和演唱意大利古咏叹调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古咏叹调;声乐教学;美声唱法
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5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34
一、意大利古咏叹调
(一)意大利早期歌剧的诞生与发展
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正值思想、文化的剧变当中,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文艺界带来新的创作思潮。歌剧艺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歌剧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艺术——这是最早的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中世纪的教仪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意大利宫廷的幕间剧等艺术形式可以看作是歌剧艺术的直接前身。
歌剧正式诞生于1600年前后的佛罗伦萨,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利努契尼作脚本的《尤丽迪茜》。这种新奇的艺术形式自诞生起便开始风靡整个意大利,并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
早期歌剧诞生后,当时的作曲家们都开始对这种体裁进行创作,其中蒙特威尔第、斯卡拉蒂、吕利等音乐家为早期歌剧形式上的完善和歌剧艺术的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蒙特威尔第的创作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时期的一座桥梁①。他创作的歌剧《奥菲欧》在吸收了最早歌剧的成果后,将戏剧性和音乐性提升至新的高度,成为早期意大利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在意大利的其他地区,如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当地的作曲家如卡瓦里埃利、卡瓦利和斯卡拉蒂为歌剧风靡整个意大利作出突出贡献。其中,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作为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创始人,用他数量繁多且高质量的歌剧作品,使那不勒斯成为新的歌剧艺术中心。
歌剧艺术自诞生后,很快传播至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法国、英国和德国,歌剧艺术被注入新的艺术风格,使歌剧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呈现出繁荣、多样的发展状态。
(二)古咏叹调的艺术特征
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创作,从题材上来看大都属于宗教题材,在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思想开始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创作当中。在歌剧创作领域,音乐家们开始为剧中主角注入世俗人的爱恨情仇,而不再只是展现严肃禁欲、且具有教化作用的宗教故事。值得一提是,最早的歌剧仍然使用神话故事、英雄传说改编成为脚本,但从内容来看,表现的却是普通人的内心、思想和灵魂。这是早期歌剧在题材上最显著的特点。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古咏叹调大都表达主人公精神层面的内容,为爱受尽折磨的内心和痛苦的挣扎,诸如《让我痛哭吧》、《我多么痛苦》、《我心里不在感到青春火焰燃烧》、《别再使我痛苦迷惘》、《紫罗兰》等等。从这些古咏叹调的歌词内容上来看,作曲家已经开始以咏叹调的形式大量地对人物内在情绪和心理活动进行“白描”式的表达。从曲调上来看,早期古咏叹调的音乐进行大都趋于平缓,速度适中。音乐体现出结构上的平衡与精致,音域大都在中声区,鲜有高音存在。由于早期歌剧上演的场所大都在贵族家中,或者小型的音乐沙龙,伴以小型弦乐组,属于室内乐,对声音的审美要求舒缓、精致、典雅。在此之后的歌剧艺术伴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大剧场艺术形式的到来才开始由曲调到演唱风格上发生转变。总的来说,早期歌剧古咏叹调的曲调大都平缓、精致、婉转,缺乏戏剧性,仍以音乐性为主导。
二、古咏叹调的歌唱原则
(一)规范、科学的发声
首先、从歌唱语言来看,意大利语被公认是最有利于歌唱的语言。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常以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元音字母来进行练声,原因在于意大利语的五个元音字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打开歌唱和呼吸器官,尽可能快的帮助声乐学习者建立规范的歌唱状态。
我们以亨德尔的歌剧《克塞尔塞》中咏叹调《绿树成荫》为例来看(谱例1),咏叹调起始歌词中“ombra”的第一个元音字母“o”足足有六拍之久,并且在弱拍弱位开始起音,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口腔及喉腔状态以保证规范的发出这个元音。我们普遍认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o”母音是最有利于打开喉器,并稳定喉器的元音,并且在这个咏叹调里,这个元音是在弱拍上起音,逐步渐强,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六拍的渐强里稳定住喉头,以保证在力度上发生變化的过程当中喉器位置不发生变化,挤压或者抬高。通过对大量古咏叹调的研究学习我们发现,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正确、规范的咬字、歌唱状态对声乐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时至今日,以《绿树成荫》为代表的古咏叹调仍旧是声乐初学者宝贵的练习曲目。
谱例1:《绿树成荫》(选自歌剧《克塞尔塞》)
其次,从力度变化来看,古咏叹调的力度变化始终处于平缓、均匀的状态,一般没有特别强或者突强的音存在。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的嗓音机能处于未被训练、开发的状态,这个阶段如果去演唱力度较大或者戏剧性很强的歌曲,轻者容易养成演唱者喉音重,喉部肌肉紧张的不良演唱习惯,重者会造成学习者的声带损伤。故在声乐教学中,如何为初学者选择具有训练意义的曲目显得尤为重要。古咏叹调中富有逻辑性的渐强、渐弱也能有效的对声乐学习者处理力度上的变化起到很好的训练和参考价值。
最后,从旋律的进行来看,古咏叹调的旋律大都平缓,多级进,少跳进,这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一来可以在演唱过程中尽可能的稳定喉头,使各声区发声获得统一,二来可以十分有效的培养初学者的音准。这样的旋律进行,需要演唱者保持各声区声音的统一、喉器的稳定、气息深且稳定、饱满。
综上所述,古咏叹调因为歌曲风格、语言、力度和旋律走向等等方面的特点,要求演唱者用意大利传统“bel canto”的发声方式进行演唱,而十七、十八世纪“美声学派”的这些对声音上的标准和要求正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最需要学生建立并牢固掌握的,这些“标准”和“要求”一旦建立,学生在声乐演唱上就有了良好的习惯和艺术修养,也能为今后的演唱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正确的呼吸方式
从目前声乐学科的呼吸方式来看,主要分为三种呼吸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这三种呼吸方式中,胸腹式联合呼吸被广泛认可和采纳,我们认为这是最自然且有利于歌唱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在于能够最大可能的调动胸、横膈肌和腹部肌肉群的力量,使它们能够参与并协调气息的使用,有机地对发声产生支持。
上文中提到,古咏叹调的音域大都不宽,以现在的声乐标准来看,这些音都在各个声部的中声区,原因在于,十七、十八世纪“美声学派”对声音的美学要求均衡、典雅,此外,很多歌唱技术的悬而未决也是原因之一,如今看来,这些特点反而成为了声乐教学中选择古咏叹调作为声乐学习者入门曲目的理由。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训练学习者的气息量,一方面要训练学习者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下面仍以古咏叹调《绿树成荫》为例(谱例1),来看看在意大利古咏叹调如何锻炼声乐学习者的气息能力。该咏叹调的第一个音长达六拍,并要完成渐强到渐弱的力度变化,如何完成好这个音是演唱好这个咏叹调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提倡自然的吸气方式,很多初学者会将歌唱中的呼吸和平时生活中的呼吸割裂,在吸气时有明显的提胸的动作,演唱者可能会自觉这样气息吸得比较满,但这会造成气息浅,肩颈和胸部僵硬,所以,我们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到,吸气要有一个自然且松弛的状态,并寻求到胸腔吸满气后对横膈肌产生一个向下的力的感觉。比如,我们在演唱《绿树成荫》的第一个音时,在自然松弛的状态下胸腔吸好气后,由腰腹发力,配合打开、且稳定的喉头将声音慢慢“牵”出来,再经由腰腹力度的变化完成该音渐强到渐弱的力度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学生练习由高音到低音叹气或者打哈欠来寻找如何在腰腹力量的支持下完成力度的变化。古咏叹调的无论从声区,还是力度、速度都极为接近我们平时说话的感觉,所以,借由古咏叹调训练声乐学习者的歌唱呼吸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其次,古咏叹调仍以音乐性为主,戏剧性在歌剧艺术中后来居上是在此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之后的事。以音乐性为主导的好处就在于,能让学生在演唱中始终处于松弛的肢体状态。我们在声乐教学中提倡的呼吸最重要的就是“松弛”二字,声乐初学者对于歌曲风格的把握还没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在这个阶段,主要演唱抒情性的曲目成为共识。古咏叹调虽然出自歌剧,但这个时期的咏叹调风格更接近于抒发内心情绪的艺术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声乐初学者不会因为急于表现声音的戏剧性而养成呼吸上面的不良习惯。
三、审美意识的建立
狭义上的美声唱法特指十七、十八世纪“美声时代”的作品及演唱风格,卡契尼在1602年出版的声乐曲集《新音乐》中确立了“bel canto”的美学标准,这些发声及审美标准成为美声唱法发展至今的基石。美声唱法不仅仅是一种演唱风格,更是一种声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早期歌剧的曲调、歌词及人文内涵无不体现着这些美学标准。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发现,不少声乐初学者或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听到当今不少歌唱家极具个人风格的演唱,或是潜移默化的受到后来“大歌剧时代”极具戏剧张力的歌剧咏叹调的影响,有意或者无意的模仿,造成声音喉音重、撑,气息流动僵硬等问题,故而,培养学生对正确发声的判断和审美就显得和技术训练同等重要。
从本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声乐学习者学习声乐的初期,大量的演唱、学习意大利早期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和审美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声乐教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歌唱,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正确发声的判断力,培养学生对自己聲音的判断,以避免学生将自己的声音带入误区。
四、结论
意大利早期歌剧古咏叹调常常被用作声乐入门的曲目,原因在于这个时期的歌剧咏叹调十分有利于初学者建立良好的发声及呼吸习惯,另一方面,意大利古咏叹调属于“美声时代”的产物,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被我们认为是“bel canto”唱法的经典,所以,无论是从声音的训练上,还是审美的培养上,意大利早期古咏叹调对于声乐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尚家骧.意大利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