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常,艺术作品中的意象会流露出创作者内心的主观感受与真实思考,皆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我们从德国艺术家巴塞利兹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点。他成长于两德分裂时期的东柏林,柏林复杂的地缘政治给他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所以,巴塞利兹一直在用艺术与所生活的环境做抗争。本文通过列举巴塞利兹艺术生涯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旨在发掘艺术作品中意象的创作依据,并试着找出树立属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符号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意象;德国新表现主义;历史的再思考;“倒置”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4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33
一、艺术作品与意象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会在艺术作品中注入一些具有唤起特定联想或情感功能的主题或形象,这些被统称为意象。这些意象被艺术家用各个材质的媒介反复使用,就会被物化为个人的艺术符号。就像一看到金宝汤罐头,就会想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
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注入了创作者内心主观的想法和感受,而这一切也必受外在环境所影响,宏观来说,就是所处的时代。
欣赏艺术作品时,如果不对艺术家生平做一些了解的话,很难理解画面上艺术家在作品中设计的一些符号,对更好的学习大师的创作意图增添难度。我们从巴塞利滋的作品入手,分析艺术家经历的时代背景解析作品中的意象。
二、巴塞利兹在政治语境下的成名
巴塞利兹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新表现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一批德国画家以拙朴、粗砺的风格一改欧洲以往画风的艺术流派。
这一艺术流派的形成要追溯9到60年代的德国。当时的德国分为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两个阵营,艺术活动主要围绕杜塞尔多夫和柏林两个城市展开。两个城市的艺术形式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其中杜塞尔多夫隶属于西德,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城市,而柏林的情况比较复杂,被一柏林墙分隔为东柏林和西柏林。西柏林是西德掌控的飞地。东柏林是民主德国掌控。在那个时代,这座人为的屏障成了撕裂德国的象征。
与杜塞尔多夫的欧洲新思潮的艺术不同,柏林的艺术表现了很多关于战争伤痛与反思历史的艺术创作。巴塞利兹就是关注现实,并对历史进行再思考的新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
巴塞利兹1938年1月23日出生于东德萨克森地区的巴塞利兹镇。1956年就读于东柏林艺术学院,两个学期后,他的作品被批判为“政治不成熟“而被勒令退学。1957年巴塞利兹逃到西柏林,进入西柏林美术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等人的作品。其后在几年又見识到波洛克、德库宁、古斯顿和苏蒂纳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尽管这些现代艺术令巴塞利兹眼界大开,但是他却唯独钟情德拉克洛瓦和籍里科的浪漫主义艺术。同时他对超现实主义诗人阿尔托的诗文爱不释手。阿尔托同时也是一个善于使用意象来描写内心的象征主义诗人。
1963年,巴塞利兹在西柏林的维尔纳和卡茨画廊第一次举办了个人画展,其中最著名的两幅作品是《落空的长夜》和《裸体男子》。其中《落空的长夜》(如图1所示)里,貌似残疾的丑陋人的身体特征被极度夸大。这就是巴塞利兹对意象的一次尝试。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低俗无聊的创意,实则不然。巴塞利兹就是要用这一带有冒犯的形象来挑战当时的社会规则,既是对当时东德的一次攻击,也是和大洋彼岸搞的如火如荼的抽象表现主义划清界限。而最深一层来看,也是对整个西方道貌岸然的文明生活的一次反叛。正是这看似高度文明的社会让这片土地流血、分裂。这次有预谋的尝试是成功的,因为这两幅作品展出没多久就因这一带有严重冒犯性的题材被地方检查机关没收。1964年,柏林法院以“展出不雅图像”为罪名罚处巴塞利兹400马克。最后联邦法院以认定巴塞利兹的画作“负有冒犯公众的罪责”而告终,巴塞利兹却因为此次风波而名声大噪。
三、作品意象对社会生活的阐述与反思
1965年,巴塞利兹创作《伟大的朋友》(如图2所示)。这幅作品中,人物的头颅缩小,四肢却被夸张变粗大。这一人物形象成了巴塞利兹日后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同年他创作了《牧羊人》(如图3所示),这幅画描绘了一堵砖墙被凿开了一人高的洞,洞中站着一个四肢粗大,头颅小小的人,他衣衫褴褛的站在那里,眼神空洞,手捧着点燃的蜡烛。这一时期,巴塞利兹在画中的人物意象,把高大健壮,本该是英雄形象的巨人,描绘成了衣衫褴褛的流浪者。意在形容德国这个本该强盛的国家却在二战后分裂成东西两德,而身处柏林的人更是毫无归属感,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尽管如此,这些站在废墟上的人物依然充满张力,时刻想要从过去的错误中挣脱出来。
1969年后,巴塞利兹在形式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一次的意象不再是人物的造型,而是整个画面。他以头角颠倒的形式来处理整个画面,所描绘的风景都是倒立着的(《倒立的森林》1969年)。据说这一灵感源自圣经中圣彼得受难的启示。圣彼得被倒着钉死在了十字架上。这就使得巴塞利兹的“倒立”意象有着一层悲悯的宗教情怀。《倒立的森林》(如图4)是巴塞利兹第一张倒立绘画。在这幅画中,写实的景色与抽象的倒置互为矛盾。巴塞利兹通过这一意象把所处环境的复杂,认知的颠倒、人性的扭曲巧妙的表现出来。冷战时期的东西柏林,当时世界两大势力对峙的最前线,在这里生活的人的精神世界。而画面中深层的宗教意象,就是巴塞利兹的灵魂寄托。也是他对德国人未来寄托的希望。后来“,倒置”这一意象就成了巴塞利兹最著名的艺术形式。
在回顾巴塞利兹人生前期的几个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把他在画面中设计的意象结合其时代背景加以解析。这样分析画作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我们在学习前人的作品中,千万不能只看重表面的形式,因为形式是多样的,你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即使套用了也不是你自己的创作。而在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后,会知道作者何以为之。那些个人化的艺术符号也就能够被理解,这样就具备了欣赏大师画作的视角。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对广大年轻的艺术家日后创作作品有些许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黎阳.德国现代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H.W.詹森/ A.F.詹森/ J.E.戴维斯,等.詹森艺术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