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消费主义:底层文学:城市文学
中图分类号:1207.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016-01
一、前言
20世纪乡土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一直主导着文学场域,而谈及城市时,城市的欲望、嘈杂、残酷总是作为乡村的对立面而受到批判和反思。90年代以后,城市化的急速发展,城市的消费文化,城市对乡村的吞噬,城市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城市人的精神世界等等都成为了作家所特别关注的主题。
二、消费主义的“小时代”
迈克·费瑟斯通论对消费主义的特征有过精辟的总结:“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性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①在消费时代,一切物品都可以以商品的形式进行消费,人与物的关系通过消费而合二为一。90年代的城市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所反映的消费主义和各色欲望。葛红兵《沙床》、棉棉的《糖》、卫慧的《上海宝贝》以及80后作家郭敬明、安妮宝贝的写作都反映出这种城市生活的乏味无聊、物欲横流。在他们的写作中城市失去了自我的特色,城市的独特标志被无差别化的摩天大厦、咖啡馆、大商场、高档写字楼所取代。特别以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最为典型。人物的意义来源于一个个的品牌符号所带来的货币价值,理想、信念、爱情所有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都被金钱指使、控制着。“小时代”只是物质都市的一个幻象,小说中的俊男靓女、时尚事业、理想追求、爱情亲情都不过是物质都市的符号,共同组成了这么一个充满着想象和虚构的,同时光怪陆离的物质都市形象。
新都市小说中那些奢侈的、具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生活背后是以中产阶级的出现作为基础的。事实上,分析中国城市人口与经济情况可以知道,掌握大量财富的只是金字塔的上端,人口数量与庞大的底层相比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中产阶级在中国从来只是一种虚构和想象。“从1990年代至当下,都市小说标划出了一条中产阶级梦想破碎的轨迹……所谓中产阶级从来没有真实的存在过,相对于居于塔尖的精英利益集团的,是庞大的“底层”。”②中产阶级的神话破灭后,想象性的都市形象也与之破灭。“小时代”式的城市不过是消费主义和欲望的幻象之城,再次描写这样的城市幻想在当下已经不再有吸引力。
三、底层文学中的城市底层
既然真正掌握城市财富的是少数的金字塔上层人群,城市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底层文学或许能够给我们答案。底层文学的描写中城市不仅有百货大楼,还有工厂,有《那儿》中下岗职工们的“工人新村”,有《霓虹》中妓女的出租屋,有《北京候鸟》中的小菜馆。这些城市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对象就是底层的民众,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固化的社会阶层,都是这些作品中经久不息的题材。
曹征路的《霓虹》中多次解读了霓虹这个意向。首先霓虹下生活着来自外乡的红灯区妓女们代表着城市欲望。霓虹和夸张的广告宣传相呼应,向人们许诺着城市能够满足人的各色欲望的幻象。其次,霓虹还代表着现代化,代表着城市的繁华。而霓虹的美丽斑斓和繁华只是一场虚空,城市中生活的底层民众明白他们只不过是城市的螺丝钉。城市的可怕之处在于,人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金钱、地位来衡量,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在城市之中被异化成了“非人”,他们的诉求、他们权利无人保障,他们就是被代表的芸芸众生,因为缺少话语权而丧失了声音。最后借用曹征路《霓虹》中的发问,我们被消费了.我们被娱乐了,我们是为繁荣做出贡献的人。我们就在这彩色的光柱上,攀援,上升,飞腾。只是最后,谁来关电门呢?”
四、结语
城市文学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关注的重点。消费主义导致整个社会追求享乐,不光在文学领域有所影响,文学、电影、音乐都在生产着快感文化。整个文化领域都笼罩着文化虚无主义的阴霾,如何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危机,振兴文化。李云雷认为“底层文学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意识领域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文化领导权的争夺”③。底层文学是否能够堪当大任暂且不论,但是文学应该走出纯文学的“书斋”,去关心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也不能在商业洪流中失了阵脚,跳出消费主义的“小时代”,去拥抱真实的、人民性的“大时代”。
注释:
①迈克·费瑟斯.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5.
②刘复生.中产阶级想象的幻灭一一新都市小说的意识形态蜕变史[J].广州文艺,2012 (12).
③李云雷,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J].文艺争鸣,2010(11).
参考文献:
[1]李艳丰.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叙事的文化批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02).
作者简介:齐梦笛(1995-),女,陜西宝鸡人,硕士,海南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