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剧表演艺术的两个要素是演员和角色。演员是一种职业,演员有自身的性格与思想,同时还有着特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自身的谈吐举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自己的个性。在实践中,演员保留自身个性,然后接受表演艺术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演员。角色则不同,角色是一种艺术形象,是剧本中所虚拟出来的文学形象,但是这种形象有着自身特定的一些社会经历,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想和个性。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角色需要演员通过表演进行再塑造,需要演员能够深刻把握住艺术形象的灵魂。由此可见,戏曲演员和角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淮剧;曲调;角色塑造;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145-01
一、前言
演员要想塑造好角色,就必须在深刻挖掘角色背后的目的,带着角色的欲望去表演,这样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表演效果。演员自己的内心也应该和角色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抓住角色的灵魂所在,以此米激发自己的内心,将角色的愿望转变为自己的愿望,将角色的行动变成自己的行动。这要求演员在进行表演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演员自己也要能够感性地进入角色,和角色之间产生共鸣,这样表演才能够显得更加真实和有逻辑,也才能够更好地展示淮剧的魅力,打动更多的观众。
二、淮剧唱腔的丰富性
淮剧向来注重唱工,几乎每个淮剧剧本都有大段唱词。如传统节目《牙痕记》中“金殿认子”一折,竞有四个角色的唱词都在百句之上,这在其他任何剧种的节目里是极为罕见的。大量的唱词带来淮剧非常丰富的唱腔,而它的唱腔来源也各不相同。其传统的老调主要有:香火调”。这种曲调是原来香火社戏的主调。最初是从农民劳动号子演变米的。它曲调高亢,结构严谨,一般只用锣鼓伴奏。“老淮调”,又称老淮蹦子。这种曲调长于叙述,唱起米情绪悲愤,色彩鲜明,大段唱词常常是扣人心弦、催人泪下。“靠把调”,这是从徽调演变米的。淮剧在其发展演变期间,受徽剧的影响也很大。所以靠把调开始也叫老徽调。这种调子唱起米雄壮而有力。经过作曲者的加工和演员的舞台发挥,很适合老生、武生或反面人物等多种角色使用。
此外,淮剧经常使用的还有“南昌调”、“叶子调”、“跳槽调”等等。到一九二九年,淮劇名演员梁广友、谢长钰在原香火调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诞生出一种新调。一九三二年,这种新调由琴师戴宝雨首次用二胡拉着伴奏,所以取名“拉调”。拉调的诞生推动了淮剧的发展,一度在“淮剧迷”中风行一时,传唱不衰。“淮悲调”,是由老悲调淮蹦子演变来的,其结构和拉调差不多,以后又被艺人们发展创作成“新淮调”,也是谁剧观众比较爱听的曲调之一。到了四十年代初,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在老拉调的基础上又创作出唱腔比较灵活的“自由调”,能适应剧情的多种变化。
此外,淮剧常用的还有“蓝桥调”、“十送调”、“下河调”、“劝郎调”和“补缸调”等等,这些都是江淮地区流传很广的民歌小调,字字句句体现出苏北一带的乡音乡情,演唱起来十分优美动听。
三、淮剧角色塑造的艺术性
在一个好的淮剧剧本之中,总会有一条中心线贯穿在剧情之中,和剧本的主题思想紧密地联系。对于淮剧的演员来讲这条线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够获取的,这需要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刻地把握角色人物的情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同时还要掌握所扮演的角色和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理解角色自身的情感状态和人生经历。在具体表演的过程中,演员还要深刻地理解淮剧的表演艺术,了解淮剧的基本表演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角色的塑造。在淮剧中没有孤立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和其他的角色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角色本身在剧本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有着千差万别,演员在表演中要认清楚剧本中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促进淮剧表演艺术的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淮剧剧本中的每一个剧目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发生的,演员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只有认真地感受特定的情景才能够在所规定的情景中真正地行动起来,也才能够更好地展示角色本身的人物形象。要想更好地感受所规定的情景内容,就必须要认真地对剧本进行分析,分析剧本中各种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些剧本中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会直接进行标注,而更多的剧本则需要表演者自己去进行揣摩。在对剧本分析的过程中,将剧本中的情景事实罗列出来,然后依据情景事实再对剧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把握好角色的定位。
四、结语
总之,淮剧的流行范围除了苏北大部分地区外,在上海、安徽等地也拥有大批观众。如今,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淮剧艺人和淮剧艺术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上海和苏北各市县纷纷建立起专业淮剧团,并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淮剧演员。
如今,新创淮剧现代戏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传统戏曲,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倾诉在风格鲜明的淮调唱腔中,使淮剧在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方面有了更大作为,这也让我们对淮剧未来的前景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张小勇,谈中国淮剧的表演艺术特点[J].戏剧之家,2019(29).
[2]吴满淦,淮剧表演与淮剧创造分析[J].参花(上),2018(0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