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医生》;医疗题材;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112-02
一、前言
《中国医生》是由乐正传媒、健康报、迈瑞医疗、爱奇艺联合出品,张建珍执导的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九集医疗人文纪录片。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通过跟踪拍摄一个个有温情、有责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医患故事,多視角呈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不同面向,解读医疗系统在国民生命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真实地展示中国医生们救死扶伤道路上的悲欢离合。在疫情当下,再次将医生这个“群体”推向银幕,真实展现医生日常。
与以往医疗类纪录片不同,《中国医生》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学人文纪录片。在以往医疗类纪录片中,纪录片工作者主要聚焦于医患关系、医疗科普等问题上,这是首次将镜头对准医生,以医生为叙事主角,去呈现医生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本文从叙事风格、叙事场所、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对医生形象的建构。
二、叙事风格:纪实性与诗意化交织
客观真实是纪录片的主要特征之一,围绕这一特征是展开对“自然素材”的截取。“自然素材”是客观存在的,从而显现出纪实性的叙事风格。对于纪录片而言,客观真实并不意味着要消解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完全照搬现实。仅凭取白现实的“自然素材”,只能让观众停留在客观画面中,无法感受到作品自身的意蕴。而诗意化表达能够打断对客观真实的复制,引导观众在观看影像时反观自身,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真实共鸣,从而将哲思与真理传递给观众。①纪实性与诗意化看似相互对立,实则相辅相成。在《中国医生》中纪实性与诗意化交织,“真”与“美”并现。
(一)纪实性——影像真实
一切真实有力的画面,都是时间的积累。摄制团队从2017年10月开始拍摄,深入中国六家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跟踪式记录了20多位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总共历时1年多。进入到后期剪辑,又补拍了好几次。最终该片的素材量达到了3000多个小时。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多位医生,仝方位向观众展示医生这个职业最真实的现状。拍摄前摄制团队了解基本专业医疗知识,明确医院各部门职责分工。张建珍也要求团队把自己当做患者或家属,若医生讲得过于专业,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例如治疗方案的原理、成功率、风险等,避免专业纰漏。◎这种严谨的态度,无疑增加了纪录片的可信度和真实度,深度还原现实场景。
纪实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长镜头的运用,连续的时空运动与碎片化的剪接形成强烈的对比,直接电影”的拍摄方法让纪录片呈现更具客观性。片中大量医生穿梭在医院走廊、科室、手术室、会议室的长镜头。
第一集《诚挚》中王东进医生在进行了五个小时的手术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向休息室,躺在向医院申请的按摩椅上。日复一日长时间的手术让王东进医生患有静脉曲张,为了缓解疼痛只能向医院申请一张按摩椅。而这种待遇也并非每个医生都能得到。这一段真实的长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医生背后的酸楚,在医治患者的同时自己也患有病症,告诉世人医生也并非钢筋铁骨。
(二)诗意化——情感真实
在“娱乐至死”时代,大众的观影需求偏向娱乐化,追求单纯的快感。大众对于快感的追求大于“教育”、“科普”的作用,而诗意化的表达所形成的意境美能够满足人们所追求的快感。
《中国医生》在叙事的基础上,依靠视听语言的诗意化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震,从精神内核出发凸显医生可贵品质。首先体现在视觉语言方面,画面节奏缓慢,看似平淡却波澜起伏。在《信念》-集中,开篇是画面呈灰色的孙自敏医生祭奠老友的镜头,但是没有解说词的“全知视角”的介入,让观众陷入思考。画面恢复正常色调后,随着故事的展开,结尾处与开篇相同的画面再次出现时,让观众恍然大悟。这种积累和重复蒙太奇的运用,打破了连续的时空建构,使结构松散化,呈现出诗意化的特质,引发情感上的认同。27年前孙自敏医生没有能够挽救大学同学的生命,而在今天成熟的技术背后,是孙自敏医生郁积心中二十多年的信念。通过这种诗意化的视觉表达,道出了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解构了大众社会给医生的固有标签,还原了医生在现实背后作为个体的人的情感。
在听觉语言方面,后期将客观声音转变成主观声音,从同期声过渡到背景音乐。分集第一集《诚挚》的结尾,朱良付医生接到接诊部电话后出门打车时,女儿练习音阶的同期声响起,继而变成背景音乐伴随着朱良付医生跑进急诊室。孩子缓慢悠长的声音与医生环顾打车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祥和的家庭与繁忙的工作的矛盾在此刻彰显出来。这种声画对立的方式,更加衬托出医生不能兼顾家庭的无奈。
三、叙事场所:公共和个体并现
叙事场所承载着纪录片中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生,是事件发生和意义产生的载体。③《中国医生>作为场所建构类纪录片,以地点为核心展开叙事,所展现的事件是在固定的场所内生成的。《中国医生》把叙事场所放在医院这个特殊机构的同时,以医生为引线,将叙事场所延申到个人的家庭中去。
(一)医院——公共场所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提到:“符号的意义是人们通过和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获得的”。在大众社会经验的影响下,医院被冠以“死亡”和“生存”的符号意义,以两个极端对立的符号形象示人,将代表主流话语的医院与构成大众文化的个人隔离开米,形成了难以化解的矛盾。而纪录片《中国医生》有意消解“二元对立”的矛盾,将医院单纯建构成医护人员工作的场所,而非医患纠纷的聚集地。
影片通过跟踪纪录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米展现最真实的医生状态。影片中生死离别和高危手术的镜头被刻意削减,而医生查房、门诊的镜头占比增加。看似琐碎,确是每位医生最真实的写照。在第三集《妙手》中,舒茂国医生说道:“医院不是永远都是那种紧张啊、抢救啊是吧,仝是那种电击除颤那种节目,除非这个手术对他来说挑战非常大,或者这个病人完全是生死两条线的这种,但是像这种常规的手术,大家就会表现得很轻松的”。通过医生的叙述,让观众明白公众眼中的医疗场景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差异。病房里不只是紧张的、压抑的氛围,更是充满了温情、欢声笑语。在第一集《诚挚》中,朱付良医生在每周三的大查房时将同事从德国带米的巧克力送给了年仅三岁的“小病号”,希望他能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名医生。随后在了解每一位病人情况的同时,与病人聊起了家常,并且调侃道病人有没有穿红裤头,顿时缓解了病房里压抑的气氛,也是在告诉患者要相信科学。一次全面的查房,让紧张的医患关系缓解许多,让医生冰冷、理智的形象变得一丝温柔、幽默。
(二)家庭——个体场所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家庭又由最小单位的个人组成。相比于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家庭或者说下班后的生活更加私密,多纪录着主观情感。《中国医生》由医院的内部延伸到了外部,从医院扩展到家庭,从工作场所深入到生活场景,将医生还原成普通人,展现作为普通人的伦理情感。
工作时,他们的角色是医生。下班后,他们的角色是父母或是子女。《成长》-集中魏嘉的身份不仅是肿瘤科副主任,还是一位母亲。由于夫妻二人都是医生,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于儿子的周岁生日也只能提前过。因为需要去美国进修三个月,在即将踏上美国的征程时,魏嘉与儿子依依不舍的告别,在车上情不自禁的哭诉,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年轻的母亲所做出的艰难抉择。米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长时间与儿子分离的痛苦,工作和生活撕扯着这个年轻的家庭。工作时的冷静理智,在回归家庭后俨然消失,让观众看到作为母亲身上所共有的情感因素。而在<妙手》-集中让观众看到医生也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舒茂国和严军医生下班后和三五好友在街边吃烧烤的场景,与大众认知的医生形象形成剧烈反差。让观众看到了医生下班后的真实场景,告诉观众褪去医生这个特殊身份后,他们的平凡与普通。
四、结语
近年来纪录片的发展呈现细分化的趋势,在一个领域内的深耕更加吸引观众。而医患纠纷等问题的不断发生,让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引起社会的关注。纪录片工作者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医学领域,挖掘背后的故事。张建珍表示,绝大多数人对于医院和医疗系统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抱怨,却从来不了解。她希望通过该片让观众更加了解医疗、理解医生。④大多数医疗题材纪录片多注重医患矛盾等问题,少有从医生角度出发,展现医生的内心世界。纪录片《中国医生》让观众看到了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后的医生作为普通人的形象,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出发,去展现他们的繁忙与艰辛,理解他们的局限与无力,让大众学会建立对医生的正确期待。
注释:
①孙金钢,中国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②《中国医生》记录医者最普通的生活,展现真实的生活困境http://news.slna.com.cn/c/20200215/doc-iimxyqvz3027236.shtml
③土冬冬.纪录片叙事场所建构策略分析——从《生门》和《人间世》的创作方法说起[J].上海艺术评论,2018(05):35-38.
④《中国医生》见证平凡中的伟大http://hebei.if.eng.com/a/20200214/84282980.shtml
参考文献:
[1]张欣.中美医疗纪录片叙事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
[2]李亢,浅谈近年来医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变化[J].电视指南,2017(12).
[3]土晓宇.浅析当前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创作的不足与改进方向——以医疗题材为例[J].中国电视,2018(01).
[4]夏璠,《生门》: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范例[J].当代电视,2017(11).
[5]土宇明,何静,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的创作特征与价值导向[J].电视研究,2017(10).
[6]蔣宁平,岳乐,从《人间世》看医疗题材纪录片的现实关怀与纪实表达[J].当代电视,2017(04).
[7]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6).
[8]土冬冬.纪录片叙事场所建构策略分析——从《生门》和《人间世》的创作方法说起[J].上海艺术评论,2018(05).
[9]孙金钢.中国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1O]方冰玉,融合·建构·坚守——从叙事角度谈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J].东南传播,2019(09).
[11]陶冶,蒋柠泽.符号学视野下医疗类纪录片对医生形象建构作用的分析——以《人间世》第二季为例[J].科技传播,2019(16).
[12]翁希典.浅析中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角[J].当代电视,2019(06).
作者简介:姚盛仁(1997-).男,安徽合肥人,在读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