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活》;重庆;多模态
中图分类号:G222;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59-01
一、前言
《生活》1936年创刊,特色是图片、文字和颜色的有机组合,开创了多模态报道的先河。多模态报道指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颜色等符号模态,共同实现语篇意义。在抗战期间,《生活》含有重庆报道16篇,其生动独特的多模态报道,为战时重庆形象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因此,旨在挖掘抗战史料,认识战时重庆形象,本文搜集整理了二战时期主流媒体《生活》杂志对重庆的多模态报道资料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样本统计
二战期间,《生活>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大型杂志,1938年,《生》读者认识达到1730万人,平均每本有14人传阅,1939年杂志发行量达到200万份①。《生活》是风靡西方世界的主流刊物,塑造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看法。重庆,作为抗战时的首都,在抗战中后期处于核心位置,是中国抗战的缩影。笔者基于标题和主要内容,在475期《生活》杂志中搜索出重庆相关报道16篇。16篇《生活》对重庆报道共计97页文本,152幅图像,其中涉及人物报道、事件报道和景物报道,人、事、物“三位一体”,彼此联系,构成了战时重庆图像。
三、战时重庆人物报道
战时重庆人物涉及普通人、领导人、官员报道等,其中,普通人物的战争伤害,坚强抗战和积极生活是报道重点。如1941年7月28日刊登的《4000重庆居民窒息在防空洞》②,展示了六五隧道惨案大量战争难民死伤在防空洞梯坎的照片,男女老幼,死伤惨重,让人触目惊心。虽然经历战争灾难,但抗战大后方人民坚强生活,坚持抗战。
如1941年6月23日刊登的《重庆孩子模拟“轰炸”演练》展示了一群可爱的重庆孩子的照片,他们先手指天空,唱到“炸弹米了”,然后捂住耳朵,模拟飞机声音“嗡嗡嗡”,最后抱住头蹲在地上唱到“现在该蹲下了”③。这些小小年纪的孩子经历过真实的轰炸,而孩子们在音乐节奏感的苫中作乐,让读者深深为之触动。
四、战时重庆事件报道
事件报道中,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事件报道是重庆大轰炸,其中包含5篇重庆大轰炸报道。在抗战期间,日本曾经对重庆实施了5年多的战略大轰炸,以摧毁人们的信心斗志。
如1939年6月12日刊登的《中國首都重庆受到最严重轰炸》、1940年8月12日刊登的《日本轰炸重庆,中国战争持续》和1941年3月31日刊登的《重庆,中国历经轰炸的首都继续抗战》等。战时《生活》对日军对重庆大轰炸报道用“人、景、物、数、事”五位一体的多模态“图片故事”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④,生动的语言和惨烈的图片展示了战时首都重庆受到的无差别轰炸的战争灾难,也反应了重庆人民“越炸越勇”的抗战勇气。
五、战时重庆景物报道
除了重庆大轰炸相关报道,还有一些轻松话题和饶有趣味的景物报道。如1945年3月19日刊登的《在中国重庆鸡蛋做“倒立谤⑤讲述了春分时期,重庆人们在草地上、地上、餐桌上竖立鸡蛋的游戏,吸引了全世界的好奇心,报道称爱因斯坦提出了质疑,这个乐趣横生的场景缓解了战时的紧张。1945年11月5日《重庆约会》从两个美国记者约会的视角展示了重庆的人文和自然景色。芭芭拉·斯蒂芬和帕尔默在重庆约会,体验在山城坐滑竿、坐舢板、坐黄包车,逛古玩街,晒日光浴,用筷子吃饭和“干杯”,看剧学剧,两人所到之处,吸引了人们的欢笑和围观⑧。这些反映战时重庆的自然和社会景观的报道非常受西方读者欢迎。
六、结语
通过《生活》杂志对战时重庆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多模态报道,形成了人、物、事“三位一体”的重庆图像,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历经灾难但坚强乐观和丰富有趣的战时重庆形象。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亨利·卢斯《生活杂志中战时重庆图像研究”(项目编号:2016YBLS157)和2016年度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美国《生活》中的战时重庆形象研究”(项目编号:sisu201625)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罗宣,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鲁斯与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7):115.
②4000 Chungking Citizens Suffocate in Air-raid Shelter[N]. Life, 1941-7-28: 24-25.
③Chongking Kids played bomb[N]. Life, 1941-623: 59-67.
④周思邑,西方媒体视野下日军对华无差别轰炸报道的当代解读——以战时《生活》周刊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24).
⑤Chinese Eggs Stand on End in Chunking[M].Life,1945-3-19:36-37.
⑥周思邑西方媒体视角下的抗战大后方形象——基于1936-1945年美国《生活》杂志的解读[J].青年记者,2018(3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