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辽宁易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0903
董姝

  摘要:中国疆土辽阔,物产丰富,汉族人口最多,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各具特色,文化各具特点,其中锡伯族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民族。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其中以辽宁省锡伯族人口数量最多,占全国锡伯族人一半以上,随着人类的繁衍,这个数量将会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瑰宝,它凝聚着人类的创造智慧,是代表民族资本的有力依据。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将是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就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了相关分析,旨在引起重视,内容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辽宁锡伯族;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111-02

  一、前言

  辽宁锡伯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中,由于东北地区地域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产品品类繁多,比如语言文字、节日活动、民族服饰、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剪纸刺绣艺术以及渔猎技术等,这些文化遗产彰显了民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这是在民族历史演变中不断改进的,是人们劳动智慧的结果,是一种无形财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需要延续,文化遗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保护和传承,而这些工作是需要人们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恒心去做的,也是需要其他民族同胞去协助完成的,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职责和义务。

  二、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1.锡伯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建立了锡伯族的文明,辉煌的历史是民族的骄傲,可是在经历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下,导致民族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民族非物质文化流失,锡伯族非物质文化停止了发展的脚步,在长期的社会动荡中也被埋没了。

  2.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锡伯族人民也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四处奔波,这也使得民族文化在瓦解分散,失去完整性,另外由T各国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导致本民族文化被同化影响,这也使得锡伯族非物质文化深受影响和冲击。

  3.长期以来,由于锡伯族人口数量有限,展示文化的能力不强,难以形成一定的效应,使得非物质文化得不到重视和肯定,一步一步被弱化,导致民族文化难以发扬光大,若不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可能会在时代的更迭中消失。

  三、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内容

  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下面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做了分析和探讨。

  由于历史原因和缺乏保护政策,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被破坏,因为一些不良分子破坏民族团结,导致国家和民族文化遗产流失的行为屡见不鮮,这是一种不提倡的行为,所以文化遗产需要加大力度的去保护,以正确的态度保护就是为子孙后代积累无形财富,也是对锡伯族民族文化的崇敬和仰慕,只有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同进步,才能促进各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繁荣发展。在市场经济主导社会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忽视,更不能墨守陈规,应该以与时俱进的观念去迎合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更是并不能掉队,是需要抓住建设文化社会的机遇,在保护和传承的民族历史使命下,加大投入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把良好发展作为责任,这也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由衷的去协助各民族发展和稳定。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一)语言文字

  在锡伯族语言文字方面,建议在孩子小时候就要给予营造学习本族语言文字的氛围,鼓励孩子练习文字以及使用锡伯族语言沟通交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吸引其他民族同胞加入学习文字活动中去。为了展示本民族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特色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上,开设民族语言课,从历史角度讲授锡伯族的历史文化特色,讲授锡伯族语言文字的核心精神,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此举意义重大,既能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稳定,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影响力,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政策,国家现在也在逐渐普及民族文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方针。

  (二)节日庆祝

  锡伯族人的节日众多,节日庆典活动丰富多彩,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抹黑节”“四一八节”等传统节日,数不胜数。往往在节日来临之前,本族人民会精心准备节日,为即将到来的盛大活动用自己的行动方式表达尊重和喜爱。节日是珍惜当下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生活的信心的一种肯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锡伯族人以过人的智慧和勤劳的品质,使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人民生活幸福安定,所以锡伯族人的节日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所以,保护锡伯族人的节日的重要性极为重要,需要用宽阔的胸怀接纳所有支持和喜爱锡伯族节日的人,他们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拥有大爱精神的群体,是保护锡伯族节日文化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的更好代表,也是传承锡伯族节日非物质文化的主体,所以需要携手共进,积极参与。

  (三)剪纸刺绣艺术

  锡伯族人的剪纸刺绣艺术是享誉世界的,以其不同于其他技术面赢得剪纸和刺绣爱好者很高的赞誉。锡伯族人的剪纸、刺绣文化艺术的是很原始的,并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剪纸、刺绣艺术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开展剪纸、刺绣艺术作品展览,支持老艺术家展示技艺,开设剪纸、刺绣艺术课,培养剪纸、刺绣爱好者的兴趣,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这种影响力是很大的,剪纸、刺绣文化艺术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强艺术感,所以保护和传承剪纸刺绣文化艺术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四)渔猎文化

  在锡伯族非物质文化中,渔猎是最能代表民族生活习性的,这代表着渔猎民族的灿烂文明。由于生活区域的特点以及人们生活的局限性,决定着锡伯族人们生活方式主要依靠渔猎,渔猎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研究锡伯族历史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或者游牧民族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

  (五)饮食文化

  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饮食文化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独特的口味和烹调方式等是锡伯族人爱好饮食、热爱生活、重视生活质量的直接表现,传承这种饮食文化并扩大饮食影响力,培养爱好锡伯族饮食方式,是保护和传承饮食文化最好的方法,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宣传饮食文化,多样化地展示本民族文化特色。

  (六)歌舞文化

  少数民族舞蹈是能展现民族精神面貌的,能歌善舞是锡伯族人民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这种文化由于产生效应小,没有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在歌舞文化的交流活动中,锡伯族人应该积极勇敢展示出来,这是一个民族交流的媒介,更是一种民族自信的表现,也要加大投入精力去完善歌舞文化,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让别人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加对文化的认识,这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无形财富,是人们精神娱乐方式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改变思想和方向

  (一)大力发展辽宁锡伯族民族特色旅游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旅游经济的背景下,开展民族旅游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最好方式,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旅游产业园,让旅游者体验锡伯族人们的生活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具有纪念意义的实物,增加创意和新意,结合其他行业,取长补短,异业合作,打开锡伯族民族文化旅游局面,既有很好的收藏价值,又可以满足特色文化爱好者的需求。

  (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辽宁锡伯族地处东北地区,营商环境良好,区域文化产业丰富,产业链成熟,更适合区域内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包括从书籍、艺术、传媒、景观以及广告产业都可以大力打造,通过书籍记载和编写辽宁地区锡伯族的历史和文化,阐述民族文明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程。

  (三)用现代传媒的技术加工和传播文化历史

  依靠现代传媒的技术,加工和传播锡伯族的文化历史以及民族特色,其辐射作用是巨大的,是长远的,是具有划时代意義的,可以做成线上线下作品,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的体现。现代媒体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有目共睹,并且已经是发展趋势,借助这个形势去完善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点打造民族特色建筑物更有意义

  从民居建筑到民族特色建筑,具有考究价值和深远意义,建筑物既能长远存在,又能供后人瞻仰。这代表着民族精神,是锡伯族人民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劳作生活、顽强生存的一个代表,是供其他民族学习的一种方式。民族标志物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形象,建设民族标志物可以彰显民族自信,是可以在全国各民族脱颖而出的一个有力工具,这也是其他民族的共识。

  五、结语

  由于辽宁锡伯族深受东北文化影响,文化是共通的,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的,东北文化一直是全国优秀文化的强有力的代表,这也为辽宁地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依靠国家的重大利好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全国人民的智慧力量,相信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基金项目:参与课题:辽宁省锡伯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阶段性论文,项目编号:L19BM2006。

  参考文献:

  [1]土亦敏,刘元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形和意对产品设计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5 (10).

  [2]钟蕾,周鹏,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J].包装工程,2015(10).

  [3]刘小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开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 (12).

  [4]李烨,土庆生,李志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评价——以天津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 (05).

  [5]孙立新,曲宏宇.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品牌建设研究[J].设计,2014(09).

  [6]关伟.辽宁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04).

  [7]李虹,朱晓敏,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设想[J].大连大学学报,2012 (02).

  [8]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J].生态经济,2011(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