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亮而锐利的乡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456
刘银求

  摘要:洛夫擅于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进行现代转换,在其诗歌《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中,月亮不再带着母性的光辉出现,而是化身为一个冰冷、诡异的客观物,化身为割断明日喉管的刀子,诗中还出现了从西域传入的植物意象苜蓿,给人以凄苦、萧瑟之感。全诗语言给读者“惊奇”的审美感受,在表达乡愁的背后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与回归无望的痛楚,隐伏着诗人的漂泊无依情绪,其乡愁正如月亮那把刀子,雪亮而锐利。

  关键词:乡愁;雪亮;锐利;漂泊情绪

  中图分类号:1207.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005-02

  洛夫,是华语诗坛一位杰出的诗人,人称“诗魔”。洛夫涉猎极广,不断求新求异。洛夫早期的诗歌作品如《灵河》,风格明朗,具有青春活力气息,到了现代诗探索时期,诗风明显变得沉重、艰涩。《石室之死亡》风格奇诡,给人压抑、禁锢之感。而到了七十年代,《魔歌》一出,其诗风又回到了原先的明朗。那个时期的大陆文坛,因为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剪断了与古典文学的关系,但同时期的台湾地区诗人却进行反思,回眸古典,进行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以及现代转换。而在这方而走得最远的便是洛夫。

  其于1973年写成诗作《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在这首诗中,完美地体现了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加入其现代感悟,在表达乡愁的背后隐藏着漂泊无依的情绪以及对岁月无情的感叹。虽然诗人力求将中西诗学进行融合,但并没有放弃其前期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并对其进行修正,故其诗歌“带给读者一种美学上称之为“晾奇的美感。”下而对其细读来作具体分析:

  日历上,疲惫的手指在划着一条向南的路

  及到天黑始告停顿

  月出无声

  酒杯在桌上,枕头在怀中

  床前月光的温度骤然下降

  疑是地上——

  低头拾起一把雪亮的刀子

  割断

  明日喉管的

  刀子

  月亮横过

  水田闪光

  在苗蓿的香气中我继续醒着

  睡眠中群兽奔来,思想之魔

  火的羽翼,巨大的爪蹄锤击我的胸脯如撞一口钟

  回声,次第荡开

  水似的一层层剥看皮肤

  你听到远处冰雪行进的脚步声吗

  月出

  无声

  “日历上/疲惫的手指在划着一条向南的路/及到天黑始告停顿/月出无声”——1949年,21岁的洛夫离开湖南老家随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这是诗人的“第一次流放”。自此,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诗人有家难回,与兄弟姐妹骨肉分离,甚至母亲去世也未能回去见上一而。而国家分裂,诗人历经战乱与痛苦,郁结于心的思乡之情愈积愈深,海峡对岸的那个家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存在。可是1971年前后的“二三事件”使他意识到,也许回家已是遥遥无期。诗人深感回归无望,将隔离之痛反映在诗歌之中,以期得到精神上的弥补。日历一页翻过一页,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归期也从未到来。这条南下的路是这样的漫长与孤独,在悠悠岁月中,诗人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了不惑之年,白天,他在“漂泊”着,进行着尘世中无味又无谓的奔波。他渴望回到故乡的那一天快点到来,但像是走在一条看不到希望的路上。岁月侵蚀着人的青春,让人失望,让人疲惫。到了夜晚,月亮出来了,诗人终止了白天的忙碌,可乡愁更加浓郁了,哀伤就像夜晚出没的精灵,一个个都飞了出来。想对着月亮诉说着什么啊,但是欲说还休,月亮也高高在上,无言以对。

  “酒杯在桌上/枕头在怀中/床前月光的温度骤然下降/疑是地上/低头拾起一把雪亮的刀子/割断/明日喉管的/刀子”一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里,诗人借酒消愁,枕头在怀也无法驱逐由于夜的加深而带来的寒气,甚至愁上加愁。月亮,是中国古老的意象,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情感符号。她或是绰约温婉的,或是轻柔和谐的,带着朦胧的色彩,给人虚静、空灵的内心感受。洛夫在当今的时空中融入了这样一个古典意象,并赋予了其现代意义。

  在《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中,月光“不是霜啊”,也不仅仅是李白的“乡愁”。月光对洛夫来说是残酷的,厚重的情凝结成了一把雪亮的刀子,一把可以杀死明天的刀子。古人常常对着亘古不变的月亮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在洛夫的这首诗中,月亮化身为岁月的杀手,充满肃杀之气。月亮是永恒的,可是人类却要受到岁月的侵蚀,岁月无情,水也无情。而月亮这把“刀子”,是割断明日喉管的“刀子”,锋利的月亮使得诗人深受“时间之伤”。诗人一直等着重回故乡的那一天,但如今几十年已过去,他还能再等待多少个几十年呢?在表达乡愁的背后满是对岁月无情的感叹以及苦澀、绝望。

  “月亮横过/水田闪光/在苜蓿的香气中我继续醒着”——夜更深了,诗人却还在醒着。苜蓿,是从西域引进的植物,俗称“三叶草”。在古代,苜蓿最先是作为粮草而存在的,到了唐代,王维、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将它写入诗歌中,苜蓿就成为了具有特殊含义的边塞诗意象。苜蓿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风光,也表现了盛唐诗人锐意进取的豪迈之情。但是安史之乱过后,苜蓿这个意象的含义随着战乱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苜蓿象征萧瑟的战场,给人以凄苫、悲凉之感。洛夫在诗中延用了这一从域外传入的古典意象,并“以古入今,为我所用”。诗人早期经历过战争,而对过生死存亡的恐惧,而几十年的漂泊异乡之旅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兵荒马乱呢?古时战场萧瑟,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而如今海峡两岸的长期对峙使得诗人家国难圆,失去了其“心灵的原乡”,诗人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凄苦、悲凉的呢?“苜蓿”二字一出,跃然纸上的是诗人浓郁的漂泊无依情绪以及其无可言说的乡愁都难以舒缓的深入历史的伤痛。

  “睡眠中群兽奔来/思想之魔/火的羽翼/巨大的爪蹄锤击我的胸脯如撞一口钟/回声/次第荡开/水似的一层层剥着皮肤”一甚至在睡眠中,诗人的心灵也未得到宁静,万千思绪犹如群兽向我奔来,孤独、苦涩、绝望、“失我”的焦虑感与恐惧感都像魔鬼,像火的羽翼跃跃欲试、生生不息,像猛兽的巨大的爪蹄“锤击我的胸脯如撞一口钟”,继而是阵阵回声,多么沉重啊!而这回声又像石头坠入平静的水面“次第荡开”,乡愁“像水似的一层层剥着皮肤”。这几句诗读来看似不合逻辑,违反了常理,但却以紧凑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动感,词句一出,给人以惊奇之感,带有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的特征。诗人想象力丰富且奇特,运用极为夸张的手法,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诗人刻意营造鲜明大胆的意象,并罗列并置,“群兽”、“火”、“爪蹄”虽是平凡之物却营造出惊奇的效果,给人美的享受。

  “你听到远处冰雪行进的脚步声吗/月出/无声”——在万千的思绪中,夜更加深了,寒气更加逼人,仿佛有冰雪来临,诗人依旧孤身,心境依旧凄苫悲凉,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中踽踽独行,步步维艰,漂泊无依的情绪达到高潮。而月亮依旧沉默,当空白美,它观望着诗人的惨淡经历默不作声,是那样的冰冷与无情,使人感到奇诡、凄楚。乡愁难解,乡愁背后的漂泊情绪与凄苦悲凉之感更是洛夫一生的忧闷。

  总之,这首《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中出现了两个古典诗歌意象:月亮和苜蓿。诗人将它们与自己的现代感受结合起来,赋予了其新的含义。通过它们,诗人表达出了对岁月无情的感叹以及漂泊无依的悲苫之情,且诗句语言给人以惊奇之感,不愧是现代华语诗坛难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洛夫.洛夫诗全集(上下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2]裴诗玲.论洛夫诗歌中古典诗意的现代转换[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3]蔡超,洛夫诗歌的古今变奏及其诗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4]董正宇,洛夫与李白[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5]邓艮,乡愁背后的历史之痛与时间之伤[J].长安学刊,2013.

  [6]张春艳,方忠.论洛夫诗歌的自然意象[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02).

  [7]彭海玲.唐诗草意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