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解读牧耕时代的菜系、服饰、房舍、城池、武术、戏剧,以及行为方式等文化呈现如何受到气候、地貌,特别是先民们产业阅历的影响,揭示了地域特色背后的牧耕产业底色与制作经验传承。
关键词:资源禀赋论;产业依赖;产业地理单元;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279-02
一、前言
由于历史上的部落流散伴随着对新环境的产业适应和对原生产方式的经验依赖,于是,各地衣食住行的文化呈现不仅显露出气候、地理的特征,还夹杂着早期生产经验的印记。这一史实给我们的启示是,归纳、提炼牧耕产业经验及其文化呈现,是突显地域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北成、南甜、西辣的饮食格局背后的资源禀赋因素
中北北方草原地区缺材,人们过冬前把牛羊宰杀,这样可节省秋冬的牧草与冬天取暖的柴火。腌制腊肉又必须多放盐,以避免坏掉。丁是,北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吃咸的口味。所谓南方人的甜口味,实际应称之为淡口味。这是因为海鱼这些东西已经有了很重的盐份,蒸烤之后可以直接食用,再加上甜菜是南方特产,于是,南方人在从海鲜中获利了充分的盐之后,对糖的需求升高。四川的泡菜、火锅,云贵的酱菜,反映的川黔滇地区缺盐环境中用酱、辣调味的无耐。潮汕菜、闽浙小吃的海鲜食材,淮扬菜的河鲜食料,都是资源禀赋的呈献。陕甘的馕、烙饼则是游牧者长途携带的传统干粮;而羊肉泡馍只是对剩馍的创新处理。近代化以前(没有外出打工的时候),菜系传播是通过移民与行商来实现的;所以地域特色是非常明显的。近代以来,随着北品南货的全国大交流,各地菜品趋同,菜系特色模糊;但自汉代以来中国南稻、北粟、西北麦的主食格局,至今仍然存在。①
三、毛皮、棉、麻的服饰源于产业经验的传承
毛皮、棉、麻是先民的衣料米源。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兽皮为主料,麻是中原地区的主衣料。东北三省对皮草的偏好,也是其长期皮毛制作的经验延续。丝源于中国,只是因为数量有限,所以,丝衣仅为贵族享有。蒙古贵族获得了丝衣之后,喜欢把它套在兽皮里内穿;罗马贵族也是这样一种穿法。丝绸只所以人成为今天江南地区人们的最爱,就是因为江南地区长期的丝绸手工业实践。旗袍同来的牧民的裙子,后来不牧马了,就不需求做的那么宽大;于是,才有了今天紧身的旗袍。棉花最早出现于埃及,后来在印度进一步优化,秦汉时期经东南亚传到了中国岭南地区,南北朝时期经由中来传到中国西北地区,北宋时期棉花才在中原和长江流域推广。苗族铜饰是苗蛮冶铜经验的延续。商代洞庭湖、鄱阳湖一带被称为三苗之地,苗蛮据说是蚩尤的后代,是最早学会冶铜的群体。战国时期他们中的一部分逃往往云贵高原一带,成了今天的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服饰中一个最大的特色是就以铜器为主。
四、房合格局中的就地取材与产业经验借鉴
早期的人们是靠自然洞穴居住的,所以,世界早期的文明地都是在有洞穴的地方。中国陕北、秦岭、太行山一带的窑洞已经是很现代的了。牧耕时代的东北地方,人们用地窖来御寒。草原上的蒙古包,中原地区的方砖房,江南水乡枕河而居、便于通风的水穿堂房,西南云贵高原上的吊脚楼,即是就地取材,也是适应生产、生活需求。东晋以后北方世族南迁,不仅把北方的四合院带到了南方,而且还增长了回廊,以应对江南多雨的天气。来源于中原的福建客人的土楼围屋,不仅是这种对北方四合院的借鉴,也是就地取材(以石頭筑墙)的体现。福建围房的内部结构是方的,外部形状是圆的;各个房间的梁檩仍然是北方房舍的技术原理。为什么北方的早期城池都是方形的呢?这主要是因为北方使用的筑城材料砖的形状是方型的;所以,砌筑方形城池更为便利。中国北方的井田制也是因为城是方的,所以往城周围划分地界的时候也选择了方型边界。中国西部的梯田是农耕民族进入山地游牧区后对原有产业经验依赖的表现。江南圩田不仅是江南水乡排涝的需要,也是因应北人南迁人口压力下的选择②。
五、南拳北腿的武术传统来源于南船北马的交通工具差异
马是北方游牧者的主要的出行工具;所以,他们要保证双手能够控制马鞍的前提下,攻击敌人时,腿法就显得很突出。江南是以船为出行工具的,划船人首先要保证双脚站稳船板,所以才会选择更多地用手技击敌人。这就是南拳北腿武术风格差异的交通工具基础。八卦掌是通过在敌人的周边快速游动,实现侧翼击打敌人的目的。这个运动中的行义拳法,是典型的山林战法。练功时可以绕树练习,进攻时又可以把树桩当成防御的工具。这样一个习武的方法,不仅适合各处的林地,也可以在有树的庭院里进行。宫廷里的亭台楼柱与林中的树桩相似,这也是为什么八卦掌进入宫廷的原因。冷兵器时代的三大军事战术—一“阶梯式防御”河谷战法、“分进合击”的草原战法、“火烧连营”的丛林战法,也都是基于山水地貌的设计。
六、北豪放、南婉约、西嘹亮的民歌风尚源于山水地貌的舞台差异
不同地方的人们对调节身心的音乐需求是共同,但如何表现这一需求,用什么一种形式米表现这种需求,这取决于各地山川塬谷的舞台设计。草原上的歌,是唱给远处草场上的人听的,由于草场没有山谷的回响,所以它的发音一定要重厚才能致远。山歌是唱给对面山上的人听的,加上山谷的回响;所以山歌非常的清脆响亮。江南水乡的船歌只是唱给同一条船上的人听的,或者是附近船上的人听的,所以婉约是其最大的个性③。即使水牛背上牧童的自娱自乐也是一种轻音低唱。江南的越剧、锡剧包括沪剧都是这一民风的延续。相比而言,川剧体现的是山歌的味道,北方的豫剧、晋戏、秦腔体现的是游牧或牧耕兼济的特质。
七、乐器多是各地手工制作中的副产品或衍生品
乐器不是人们的刻意追求,而是生产过程中的偶然发现,随后成为当地的一种时尚。江南的竹管乐、中亚的弦乐、非洲的打击乐、欧洲的铜管乐,都是早期生产活动的无意之作。山岭地区的江南,竹子随处可见,竹管乐器成为地方乐器的代表。北方的游牧区域,让使用兽皮、马宗的弦乐成为区域乐器的主体。木制的打击乐器在北方与南方都很普遍,反映的刚好是木器的广泛存在。印欧人是最早学会冶铜的群体,所以,铜管乐也最早出现在印欧人的流散地。中国最早出现编钟的鄱阳湖地区,也是中国最早冶铜的地方。
八、北方游牧者剪发是适应山林中穿行的需求,中原妇女裹脚源起青楼的时尚
游牧部落不留头发均出于穿林牧猎的需求。生活中丛林中的林胡、女真人辫子原米只在后脑上有一小撮儿,扎成不同形状用于区分不同部落的人。满清建立之后,大多数的满族人成为官员、战士,不需要林中穿行了;丁是发辫也就留越长。江南苗蛮地区是断发纹身的地方,也是不留辫子、不留头发的。这也是基于早期渔猎的生产需求。中原地区的汉家女人有裹脚的习俗,不过这个裹脚最早兴于青楼,后来官家不需要体力劳动的女人,出行坐轿的女人也开始仿效。再后来有独轮车坐或可以骑驴代步的民间女人也开始仿效。
江南靠船出行,划船需求的是大脚板,所以江南民间女子不会无法推行裹脚。草原上骑马,转场,都需要女人參加劳动。所以,裹脚也没有成为时尚。满族女子是不裹脚的,满清入关之后也反对裹脚,只是没有像剪辫那样强推。
九、上海男人做饭、洗衣是永挑重担的表现
1970年代以前的北方男人种田、出河工,到100公里之外的地方用平板车去拉煤,这些都是男人要干的。妇女在家洗衣、做饭显然是个轻活儿。在云南丽江的商品里,我们常常看到进货、销货的都是纳西族的妇女,她们的男人则忙于木刻、石雕、乐器的制作与演奏。然而城市的兴起,下田、外出逃生活的情况少了;于是,挑水、劈材、洗衣服就成为主要的家庭劳务。可见,人们常说盼“上海男人很勤快,洗衣做饭全包揽”是这一个谬见;因为这只是上海男人与其它地方的男人一样,永挑重担的体现。客家男人都被女人严管着,目的是要让自己的男人成才。潮汕男人都被女人惯着,目的是让自己的男人出海挣钱。渔猎时代与鳄、蛇搏斗的江南男人,也像游牧民族一样有血性,只是随着铁犁在江南的使用,三次大的北方农耕民族南迁,江南兴起了崇文重教的时尚④。
十、江南人赶早是赶海人理念的传承
北方人到江南工作,看到江南的大叔、大妈一大清早在超市门口排起队伍等开门的场景,很是不解,他们就是为了抢买最新鲜的蔬菜,可以早点儿来,也不必须排队啊。北方也有老太太一早去买菜的习惯,但不止于在菜场门口排队等候。据说,江南人的这个行为方式和沿海地区的赶海抢拾海鲜的习惯有关。北大张维迎教授是陕西吴堡人,老家在黄河边上,每到夏季,河水退时,也会有民众到河里抢拾鱼虾河蚌。有的米不及拾进篮子,压上一件衣服或手中的工具,标志一下是自己的,就继续向前跑找寻下一个目标。张教授说,他们当地人也有赶早的习惯。
十一、结语
当今的工业化、信息化在不断模糊掉产业传承的地域线索,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象也在腐蚀着人们的洞查力,揭示并呈南地域的产业传统是打造地域特色的捷径。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大创项目“文化城市的标志与测度——基于文化城市的遗产唯一性、一流学科数量和菜系影响力的维度”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285Y:2019常州大运河研究院研究课题“先秦时期常武地区诸侯国的防御战略归纳——从运河遗产唯一性的视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CZDYH-036。
注释:
①尚淑萍.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再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5(29):18.
②李亚卿,以小微古村镇为产业集聚地的苏南新型城镇化路径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02):22.
③谭坤,论叶宪祖的戏曲创作[J].兰州学刊,2018(08):68.
④刘士林.文化城市与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及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03):12.
作者简介:陆怡楠(1997-).女,江苏南通人,学生;陆叶(1997-),女,江苏南通人,学生;潘欣然(1997-),女,江苏淮安人,学生;
通讯作者:李亚卿(1964-),男,河南开封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的现代利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