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白沙镇
中图分类号:G249.27;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264-01
一、白沙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概况
江津区白沙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现有常驻人口15万人,也是重庆市人口第一大镇。作为白沙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白沙镇文化站是首批国家一级文化站,形成“一总两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
白沙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初具体系,但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发现,在该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依然存在许多潜在问题及困难,亟待政府重视与社会力量的关注支持。
二、白沙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引导不足,缺乏文化精神培育。白沙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依然建立在公共文化设施设备配齐、文娱活动下乡等基础服务上,缺乏对农民文化精神的培育,部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缺乏主动性、参与性、不关心等心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衷不符。
2.文化服务针对性不足,服务供需存在脱节。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均为“自上而下”型,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普遍存在,文化供需存在脱节的现象,可能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度小,公共文化参与主体面临“空心化”窘境。农民更容易被麻将、棋牌等私性文化活动吸引,而使公共文化服务坐上“冷板凳”。
3.服务设施缺乏均衡性,服务活动缺乏持续性。相比城市而言,白沙镇作为乡镇,幅员面积大,人口基数多,文化服务中心分布密度小。并且镇政府财力不足,公共文化设施不能达到居民人均拥有量,加上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结构简单、配置不合理、社会力量和市场进入难,导致农村人口享受文化资源远远低于城市人口。
4.基层文化人才缺失,社会人才助力不足。就白沙镇的情况来看,因乡村教师环境艰苦,晋升的空间小,待遇低,大量的本土人才流失,外来人才进入性低,社会人才助力不足。
5.地方文化导入力度低,呈珊“千村一面”。从目前米看,因缺乏专业人才引导、充足的财力支持,白沙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缺乏“种子”与“肥料”,地方文化导入力度依然不够,并未形成精品内容,特别是在村(社区)未突出其特色,存在“千村一面”的误区。
三、白沙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扩大供给主体,寻求多方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除了政府、村委会外,还应有居民,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力量。要形成政府主导,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设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政府应深入调研,听取群众实际需求。根据调研发现,以白沙镇区级贫困村柿子村为代表的村庄,在人口比例分布上,12岁以下的儿童占比26%,61岁以上老人占比32%。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老龄化严重,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应关注留守儿童、老人身心健康,提出一些可行的项目及方案。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解决相关困境。有能力的企业,爱心人士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评审相关的捐助项目,接受政府的邀请,进行爱心捐助。三是挖掘本土乡贤,共同参与服务。应该激发乡贤的的参与动力,使其发挥带头效益,激发更多村民的文化热情。四是建立健全基层专职文化人员聘用制度,形成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白沙镇或江津区本地大学生及各类人才积极应聘,实现专职兼职并行,保障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支撑。
2.建立文化扶贫机制,加大文化培训力度。白沙镇应关注思想文化培育,通过宣传讲解,榜样力量、培训教育等服务方式将“文化自觉”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使更多的人们通过学习转变思想,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从内心深处,自发地用文化改变生活,从而加快脱贫。
3.扩大文化空间,创新文化活动。设施设备齐全的文化空间是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对丁必要的文化空间设施设备,除依靠财政拨款外,也可提倡有能力的社会力量进行支持与帮助。基层文化人员也可突破常规,利用相关公共设施,如不局限于“房间”,到院坝上观看文艺演出、电影,或者是摆竹杠阵;利用庙宇、祠堂等乡村社会空间进行文化培训。
4.文旅融合助推经济发展,让农民记住乡愁。利用农村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农业产业,结合公共文化设施和传统文化,发展文旅产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白沙镇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的优势,因此应深入发掘富硒长寿康养、美食、古村落、非遗文化等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形成有内核、群众爱看、想看,并且能记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真正的“一村一品”。
作者简介:陈玉雪(1993-),女,重庆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服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