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学文化是由孔子创立的,《论语》和四书五经都源于孔子,可以说孔子的言行便是儒家所奉行的经典。儒家文化自汉以来,主导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两千多年,对我国的社会各方面影响可谓深入骨髓。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以其博大、包容的胸襟而继续发展着,本文从孔子文化入手,探讨儒家文化如何借助曲艺而发展。
关键词: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曲艺工作;仁者爱人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261-01
一、孔子文化的内涵
1.孔子文化与曲艺的关系。孔子文化是关丁“礼”的文化,音乐也是礼的一部分,曲艺是音乐的一部分。在周朝时,音乐是按礼分类,“乐”是用来教化人们学礼的工具,称之为“乐教”。乐教是早期的曲艺形式,随着音乐的发展和种类的丰富,曲艺成为了古代人们享受的音乐的主要形式。与乐教相比,曲艺也有着教育的作用。曲艺的教育作用融于曲艺的内容之中,没有乐教那么森严的等级制度,与乐教是维护王道政治不同,曲艺是大众的,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曲艺不仅仅是上层阶级可以享受的,也是底层人民可以享受的,没有阳春白雪之分。孔子文化中乐是礼的体现,王侯将相和庶民百姓都有着属于自己阶级的音乐,他们的音乐登记是不可逾越的,任何越制行为都是违法的,是要遭受严厉处罚的。
2.孔子文化的内涵。孔子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天下,孔子本人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思想,他曾周游列国。孔子所讲究的“礼”是周礼,他赞美周朝和上古时的“禅让制”,认为那是“德”的体现。在维护礼制上,任何越礼行为都将招米严厉的处罚。先秦时的书生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在做好学问的同时也要有治理天下的才能。例如孟子辞别齐威王时所展示的射箭神迹,便使天下对儒家改变了看法。但孔子文化中在从政思想中主张“危邦不居,乱邦不入”、“为王者师,不为王者器”。孔子文化是高傲的,他以帝王之师自居,以统治者的护道者为己任,主张对统治者绝对的忠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夫纲”是孔子文化中政治与道德思想相结合的文化规范。“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学的目的,孔子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做官,忠君事上。
二、儒学与曲艺的发展形态
1.曲艺在儒学统治下的发展。曲艺是在遵守儒家礼治、德治的前提下发展的,早期的音乐是人之心声,白秦汉以来,音乐越来越大众化。两宋时经济高度发展,人民越来越多的接触戏曲,礼教借助于乐教,藏身于曲艺之中,向人民宣传礼。孔子曾与乐师讨论音乐曾说“尽善尽美也”,这句话高度肯定了音乐对丁礼有着巨大的宣传作用。对于人民群众米说,业余享受的高级形式便是曲艺,通过曲艺他们可以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和各种恶行,可以形成白己的价值观判断。元朝是戏曲发展的高峰期,各种高质量的曲艺作品出现带给了世人震撼,如《窦娥冤》借助于民女窦娥的冤屈既抨击了封建统治,也反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艺在发展上是人民生活理想的升华,是对现实的高度概括和熔炼,它集中反映了人民的价值观取向。
2.儒学和曲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儒学在当代复兴有几个表现形式,一是专家学者的论著越米越多,研究范围越米越细致,这也得益于近年米的考古发现,为儒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資料。例如“清华简”的研究便论证了真假《尚书》之争。二是国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去年的语文课改便将大量的文言文纳入新课本中,提高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比重。三是各种国学班的兴起,虽然他们的水平有高有低,但他们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四是借助于现代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电视直播的方式将一批学者送上舞台,让他们去宣讲国学的精髓,这种宣讲具有极高的文艺价值,既是艺术也是学术。
3.以曲艺的方式传播儒学。曲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封建时代,娱乐方式较少,戏曲便是人们享受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古代读书人少,大部分老百姓是白丁,他们接受儒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便是听大鼓书、戏曲。曲艺把那些德行出众的人物的事迹以文艺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树立典型来宣传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人民口耳相传名人趣事的同时传播了儒学,使那些不识字的人也有了对儒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以网络为主的时代,曲艺不应单纯的只在舞台上表演,应走上网络去宣传自己,借助国学热这一风潮去包装自己,结合孔子和儒学的优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发扬习主席的“中国梦”精神,新旧结合,借古喻今,在讲述历史人物的同时,宣传今天的美好生活。把学术和艺术结合起米,借助于媒体新技术,从舞台到服饰都要改革,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但这种改革并非一味的逢迎,要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观念,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三、结语
孔子文化是儒学文化的基础,儒学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间,儒学将孔子的施政和道德思想发扬光大,无数的儒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儒学成为天下第一显学,也使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而曲艺以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将儒学推向了百姓家里,使天下沐浴在德政统治之下。在今天曲艺以其传统表现形式,在宣传国学的同时,也在赞美着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M].北京:学生书局,1985(10).
[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2).
赞(0)
最新评论